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去海上仙島普陀山,與佛祖對話,聽聽觀音會說啥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18日 -
:       
 
富龍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的禪與山水畫卷盡在白居易的詩中,提起這個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聖地,可謂無人不知。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一個特別的存在,四面環海,風情旖旎,難怪觀音菩薩早在唐代選擇這裡作道場,眼光很毒,之後憑其「三神」(神奇、神聖、神秘)響譽天下,是眾人嚮往之地。

一個海天佛國,幾乎說盡了普陀,島上擁有眾多名勝古蹟,也流傳著不少美妙傳說,吸引著無數大眾前來頂禮膜拜,就連歷代多位皇帝也放下高貴的身架前去朝拜。

在這處「第一人間清凈地」,誦頌、坐禪、偈樂,聲聲入耳,你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佛教的魔力,還有前所未有的平靜、祥和,看似修的是禪,其實是心靈上的解綁,而心靜了,清風自來。

心中裝凈土

amocity
amocity

  


便處處有神明

無謂南北

一場觸及靈魂的禪意之旅

就這樣開始了

……

船,是上普陀山唯一的交通工具。拜佛要趁早,前往沈家門碼頭,乘坐第一班早船,去往佛徒的心中聖地。

話說當年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回了失去多年的金牌,知道為什麼能復得金牌嗎,因為她們離京前來了一趟普陀山。中國男足聞訊後也想來,普陀山主持回話:別為難佛祖。

當然這只是個段子,但足以說明普陀山在國人心中的位置。

離船上岸,就進入了「海天佛國」,山門牌坊上是「普陀聖境」的匾額,出自書法家沙孟海先生,背面寫著「觀音道場」。

島上沒有計程車,往返景點全靠旅遊巴士,車票偏高,看似5元、10元不多,累加後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我選擇的是全天全程步行,不是腿腳麻利,皆因窮。

過了碼頭廣場就能看到這塊石頭,不少遊客會在這裡留影,多半是衝著落款人的名字來的。

避開人從眾,不走常人路線,我從客運碼頭沿海邊往左走,先從西天景區入手啟動遊覽模式。

西天景區的景點有芥瓶禪院、磐陀石、觀音古洞、二龜聽法石、梅福禪院、圓通禪林、千年古樟、達摩峰以及心字石,這邊不通景區車,全是登山步道。

第一個景點是芥瓶庵,也叫芥缾禪院,一個極小的的尼姑庵,由於庵小,故無天王殿,四大天王直接塑在了牆壁上,以保證形制的完整。

黃牆山門外的大樹十分旺盛,再加上耀眼的陽光,給人衝擊感挺強的。

​辭別芥缾禪院,很快就到了觀音古洞的山門,拾級而上,幾棵古樟樹濃蔭遮地,樹葉抽出了新芽,竟有著一份禪意。

普陀山寺院無論大小,供奉的都是觀音大士,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屆時山上是人從眾,誦經禮佛,通宵達旦,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觀音古洞似一大型石室,洞中石乳倒懸拄地,狀若垂雲,四面洞壁及石柱上鑲有多個觀音像。

洞後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上書「大士重現」,據說觀音洞相當靈驗,信者不妨一試。

洞中有個轉運洞,來者大多會雙手合十,半閉雙眼,順時針環繞一圈,那些執念的事此刻暫且放一放。

洞外的觀海平台很棒,是攬勝的佳地,山與海彼此遙望,碧海藍天,洗眼又洗心。即便不是來朝拜,只為來這座小島看山看海,也不虛此行。

安詳於亭中,邊觀景邊休息,別樣自在。亭上有聯,曰:貪得宇宙隘,知足天地寬。哲學也!

在山頂的一片平台上,有一對看似要掉下來的巨石,相傳是金地藏入九華山之前在此打坐禪修,後人稱此「打坐石」為磐陀石,「磐陀石」三字系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這傢伙不僅能使得了槍,還耍得了文墨,筆力遒健,勢如飛天,而「石」字上多了一點,據說侯將軍題字時大石搖搖欲墜,於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點,從此石頭就穩固了。

很多人像我一樣以為磐陀石就是上面的小石頭,錯了,磐陀石是指上下兩塊石頭,一石錐立於另一石上,似無著處,卻億載未動,萬劫不搖,年年月月的颱風摧塌了無數建築,唯獨拿它沒轍,見到它就只能繞過,故它有「天下第一石」之譽。據說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時,上石會浮起,用一根細線可橫割而過。

繼續向上,就是二龜聽法石了。大家看出了二隻烏龜了嗎?

一塊巨石上,附著兩塊酷似烏龜的岩石,一隻伸著腳,在往上爬,一副著急相;另一隻踞於岩頂,回首相望,一副勝者相。他們本是東海龍王派來的兩個龜相,來普陀山說法台聽觀音菩薩講經說法,誰知兩相聽入了迷,不願回龍宮,龍王知道後很生氣,後果就是他們被懲罰化為石頭,永遠留在了這裡。

相傳《紅樓夢》里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源於靈石禪院,又因磐陀石和二龜聽法石均在寺院周圍,故名靈石禪院。

前面提到的說法台,就在附近,石頂平如台,有觀音石像,漆成金,當年善財童子就是在這裡朝拜觀音大士的。

往山下望去,是西山新村、金融街區,普陀山真是一個任何角落都美的地方。

往對面遠處望去,是南海觀音巨像,稍後我會去的,這個角度看過去,觀音身子是微微前傾的。

再往前走一段來到了梅福禪院,傳說是西漢隱士梅福煉丹修行的地方,山門前的指示碑寫著「煉丹洞」、「由此進路」,當此進入就是修行,空靈的鐘聲只是引路,鳥鳴才真正把禪意傳入心田。

背面題「華藏莊嚴」,在此提醒此庵院的重點,這是普陀山唯一以大雄寶殿為主殿的尼庵。

​院內有個靈佑洞,洞中「清波泓然,大旱不竭」,世人稱之為「仙水」,有一個出水口,據說洗手後回去打麻將能贏贏贏,大吃四方不是夢。

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繼續往上走便是圓通禪林了,它位於西天景區之頂,始建於明,擴建於清。此庵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樹木茂盛,環境幽雅,是一陶冶性情、升華人格之地,也是普陀山上傳說中唯一一處和尚與尼姑同修之所。

禪寺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看似無心,其實都精心布局,1919年康有為在庵里小住,有感於其秀色,乘興題下了「海天第一庵」的匾額。

寺內所供奉的佛像用純銅鑄成,是普陀山唯一供奉銅佛像的寺院。這個「正法明如來銅殿」,是國內純銅殿宇中最大的。

一路走,一路是綠道,自由行就是舒心,往前就是由三石架成的石門,石門狹窄,僅容一人佝腰通過。橫石上書「西天法界」,豎石上刻著「證菩提道」、「寰海鏡清」。「菩提」系梵語,意為「覺悟」,意思就是當你走進了這個門,就已經到達了沒有煩惱、只有快樂的極樂世界,而我是反向走的,豈不是走出了極樂世界。

好在我並未耿懷於心,因為前方有個巨大的「心字石」,它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據說觀世音菩薩曾在此石上講「心經」。中心的那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整個字可容近百人,真可謂「心懷博大」,用來形容此時的富龍我再合適不過了。

此字刻於何年、出於何人手跡,至今未考究出來。

戀人們都會在心字石上留個影,秀一下恩愛。

沒想到普陀山居然還有影院,演的還是普陀山重要的一個寺廟:不肯去觀音院。

風水好的地方都被佛家占了,普濟寺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也是第一大寺院,全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唯一一座供奉男身觀音的寺廟,這裡是朝拜者必到之處,人氣最旺。

寺的正門常年緊閉,這是啥操作?

這裡就有個硬核的典故了,話說當年清乾隆皇帝微服普陀山時住在普濟寺,白天游至佛頂山,遊興濃,忘了歸程。返回普濟寺時,寺院大門已關閉,皇帝叩門要從正門進來,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除非皇帝來了才能開此門。」因是微服朝拜,乾隆聽後無言以對,只好遵守寺規從東側的小門進寺。極為不快的乾隆回宮後下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此後普濟寺的正山門就不輕易開了,只有皇帝級別的、國家元首或新任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開,普通遊客都只能從兩側側門而入。

看一個寺廟規模的大小,看它的放生池就知道了,兩者成正比。普濟寺前的放生池,亦名海印池,池水為山泉所積,廣約15畝,始於明代,每當盛夏夜晚來臨,朗月映池,荷香襲人,普陀十二景「蓮池夜月」說的就是這個,晚上住在普陀山的遊客、香客,一定要來欣賞這一大勝景喲。

普濟寺太美了,像是從畫里走出來的,我認為它是普陀山顏值最高的寺院,是個出片的好地方。

蓮池上三座石橋橫臥其上,橋橋通大寺,中間的橋是皇帝專道,此橋現在稱「富貴橋」;東邊橋為文武大臣走的,名曰「長壽橋」;西邊的橋則是平民百姓走的,人們稱「平安橋」,都起了一個好名字,佛祖沒虧待誰。

橋中有湖心亭,叫八角普濟寺大殿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傳說康熙皇帝每次來禮佛都會來到這個亭子,皇帝走過的地方,遊客當然也就會來湊熱鬧。

不同於其他寺廟的宏偉氣勢,普濟寺多了一份精緻和自帶的靈秀之氣,寺前有百年的一行行大樹,加上碧綠的湖面,恰似一幅風景畫,這裡真的是「進香」、「觀景」兩相宜。

普濟禪寺的建築雖然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建築格局卻是森嚴分明,不同殿宇各司其職,燒香拜佛的香客可各取所需。

主殿為大圓通寶殿,供奉著高8.8米的男身觀音菩薩像,世間僅此一尊。殿內無比的大,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因而被稱為「活大殿」,確實是,要不然那麼多人做早課咋容得下。

歷經五朝恩寵,香火不斷,禮拜的人不是以萬計算的,你見過大海的潮水嗎,就是醬紫的。無數香客信眾在這裡燒香燒香燒香,拜佛拜佛拜佛。

隔岸觀普濟寺,我自超脫。

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相比,普陀山實在不能堂而皇之地稱之為山,說它是島更貼切些,山上有很多不知名的禪院,同樣值得一去,隔壁的天華禪院便是這樣的禪院,它建於清咸豐年間,主殿供奉著釋迦如來、文殊、普賢華嚴三聖。禪院不大,進來的人很少,與普濟寺的人流相比,完全是兩重天。

我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向佛之人,但既然來到了觀音的地盤,就得守這兒的規矩。

普濟寺東側百米外有座多寶塔,俗稱太子塔,始建於元朝,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於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築物,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非常珍貴,它與法雨寺的九龍殿、楊枝庵的觀音碑和佛頂山上的鵝耳櫪樹,合稱為「普陀四寶」。

大門從不開,院牆隔著,這難不到我,我踮起腳尖,將相機舉過頭,拍下了它。

多寶塔的旁邊就是普陀山佛教博物館,此館是我國宗教界自辦的首個宗教博物館,前身是普濟寺的文物陳列室,裡面有很多佛教神器和物品。

看到他們,我以為自己到了西藏。

普陀山對面的舟山市區也臨海,卻幾無沙灘,更沒有優美的海灘,而普陀山卻有許多沙灘,比如遊客常光顧的百步沙、千步沙,這次我只去了百步沙。

還記得1986版《西遊記》里取經四人組在海邊沙灘行走的場景嗎,就是在百步沙拍的啊~

這片位於百步沙中間的礁石岩坡伸向海中,將百步沙一分為二,俗稱獅子尾巴。

受潮流和方位的影響,大海在這裡改了性格,變得似溫順的女子。

海洋與陸地在這裡得到了和諧的交接,百步沙為衝浪、觀日出最佳處,也是觀看海上臥佛洛珈山最好的地方。

這裡沙質純凈,灘形優美,清杭州人胡紹家《百步沙》詩云:「太子塔前沙,臨風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見惹微瑕」。

沙灘上的遊人或踏浪,或追逐嬉鬧,或靜靜地踩踩沙灘,個個開開心心的。

自拍搞起來,亂拍也行

沙灘的一端岩石上聳立一座精緻的六角亭,叫「自在亭」,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坐在自在亭中聽潮觀海,傾聽佛聲,洗滌心靈。

百步沙最著名的就是這塊「師石」,經海水沖刷成很奇特的形狀,也是普陀山奇石之一。你如果以為「師石」是老師搬來的石頭,那就淺薄了,它是指此石能磨頑鐵,能擊怒濤,其精神可為人師。

石頭上刻著字,「回頭是岸」。

看天光、雲朵、大海,

內心的佛性頓覺,

沒人會記起凡世的紛擾。

來到悅嶺禪院,眾信徒一個未見到,遊客也消失了,讓我懷疑這是不是在普陀山上。

在庵里,我聽見了兩種聲音,一是風吹過樹葉發出的沙沙聲,二是清脆的鐘聲。

山上庵院鱗次櫛比,數也數不清,轉眼走到了大乘禪院,也是座規模宏大的寺廟,規模僅次於普濟寺和法雨寺。

進門是彌勒韋陀四大天王,然後就是圓通寶殿了,供奉的是被稱為東方蒙娜麗莎的「水月觀音像」,據說這是觀音造像中首屈一指的精品。

上面的匾額寫著「甘露清涼」,指的就是殿內的水月觀音,涼字的偏旁是三點水,但不是錯別字喲。

amocity
amocity

  


後為臥佛殿,一樓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涅像,原是用檀香木精雕而成,現為由緬甸請來的白玉臥佛像,是普陀山的第二大佛像。臥佛佛身長7.6米,右手枕耳,側身而臥,神態安詳怡然,代表著佛家涅槃的最高境界。

左邊是另一座庵院,叫鶴鳴禪院,現在與大乘庵合併了,院前也有個池子。

之後去的是雙泉禪院,打醬油而過,原諒我,阿彌陀佛。

見前面是路就徑直走,不知咋的就到了法雨寺,佛家認為「佛法滋潤眾生,就像雨水潤澤萬物」,於是有「法雨」的說法。法雨寺乃普陀山的後寺,全山的第二大寺。

進法雨寺之前有個石牌坊,高聳藍天,正面寫有「海天佛國」,過了牌坊回看,背面寫著「普陀聖境」。

牌坊後面就是放生池,叫日蓮池,比普濟寺的海印池小多了,池上有座海會橋,建於清光緒年間。「海會」意指諸菩薩在一起聚會,共德之深與數量之多,猶如大海一般。

​進寺的山路全是台階台階台階,這種層層拔高式布局,不僅精緻恢弘,也體現了建築美學。

我沿著彎曲的石階步道上行,兩旁是黃色的牆,飽和度蠻高的。

中軸線上的第一殿是天王殿,牆壁上寫著巨大的「法雨禪寺」四字,書法靈動古樸,有章草遺韻。

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築,檐間額題「天王殿」,供奉著彌勒佛、韋馱菩薩以及四大天王。這裡又有個硬核的傳說,說是朱元璋早年還是個小和尚的時候在此廟待過,他打掃天王殿時偷懶,對天王說「天王啊天王,能不能麻煩你們把腳抬起來,我好擦乾淨」,四大天王知道這是人間未來的皇帝,就聽從他的話,抬起了腳,朱元璋擦完後卻忘了叫天王把腳放下,於是這四大天王的腳是懸著的。

法雨寺古樟成林,上演著寺廟與樹根的合奏,兩者相互纏綿,難捨難分,有的建築快被樹枝吞沒,陽光透過樹縫撒下,閃閃發光,太美妙了`~

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女信徒在虔誠地禮佛,我猜她是在跟菩薩商量人生大事,那麼富龍我該對佛祖訴說什麼呢?

多行善事,莫問前程。所求千萬,不如平安健康。

​出了法雨寺,按著指示牌一直走,走得比馬快,立馬看到了補袒紫竹林院。

《西遊記》中唐僧每次被妖怪捉去,孫悟空搞不定時就會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飛到紫竹林向觀音大士求援。長此以往,孫大聖成了普陀山的資深有緣人。

在我的想像中,紫竹林應該有一片美麗的竹林,菩薩端坐竹林之中,然而它騙了我,紫竹林並沒有紫竹,所謂紫竹林是因為這裡的石頭剖面有似竹葉的紫色花紋。

紫竹林禪院背山面海,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

往下走,有座澹之亭,是觀海的絕佳地點,感覺普陀真的是一個修行聖地,充溢著飄渺的仙氣,在這裡誦經祈福,怎可能不靜心。

紫竹林禪院前方有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無敵海景。

這位外來的僧人在全祼打坐,吸天地靈氣啊,那一刻,我的心被震撼了。

眾所周知,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那麼它是如何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呢?這就不得不提「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在紫竹林旁邊,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廟,建於岩壁之上,離海只幾步的距離。

話說這寺名很有趣,簡單來說就是菩薩不願去日本,寧死也不肯去,故而名為「不肯去」。原來,觀音菩薩也不喜歡日本人!

殿外有大士橋、澹澹亭、光明池、抗倭石刻、潮音洞,構成院、橋、亭、池、碑、洞於一體的精緻景點,院內有三幢質樸的佛堂殿。

大士橋,一座跨海漢白玉石橋,據說觀音曾走過。

昔日觀音不肯去,今天遊客也不肯去,紛紛拍照留影。

全民玩手機,俗人、僧人一個樣。

潮音洞是島上最適合聽海潮聲的地方,是普陀山「三洞」之一,為天然的穴洞,而這個名字則是一語雙關,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似萬馬奔騰,又借「潮音」比作「佛音」,有如千萬僧侶在誦經,日夜不息。

此洞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洞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湧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出的聲音好似錢塘江的潮音,形成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明嘉靖年間,普陀山曾流傳「捨身能成佛,燃指表誠心」的說法,有些人為表對菩薩的誠心,到潮音洞邊跳洞捨身,有的在不肯去觀音院前燃指,每年都發生了不少悲劇。為規勸人們的行為,總鎮都督李分、寧紹參將陳九思等人在不肯去觀音院和潮音洞中間立了一塊石碑,刻有「禁止捨身燃指」,並有小字說明:「觀音慈悲現身說法是為救苦救難,豈肯要人捨身燃指。今皈依佛教者信心修眾善行自然圓滿,苦捨身燃指,有污禪林,反有罪過。為此立碑示諭,尚有愚媼村氓敢於潮音洞捨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輯究」。從此,這些荒誕行為才得到了阻止。

許是冤魂太多,此處的海水不蔚藍,更談不上清澈,簡直混濁得蓋過了黃河,沒見過黃河的在這裡可以先欣賞一番。雖然是黃湯滔滔,但依然涌動人心。

來到普陀山,總該跟主人見個面吧,南海觀音是普陀山的新標誌,就在不肯去觀音院不遠處,它站立在雙峰山南端的山崗上,視野開闊,前無阻擋,難怪觀音大士會喜歡這個地方。

南海觀音立像總高33米,表示觀音有32個化身和1個正身像,這個像太帥了!他俯看著來來往往的人間悲喜事,多年過去了,依然微笑不語,並不點拔任何一個人。

與往常見到的觀音像不同的是,她不是手托凈瓶,而是拿了只船舵,想必是因地制宜地要保護出海的漁民。

觀音像底下是若干個供奉佛像的圓廳,擺著各地信徒出資供奉的佛像,香客熙熙攘攘,東西南北拜不停。

雖然這座南海觀音沒啥歷史,但站在這巨大的金碧輝煌的觀音像前,整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心理。

話說1997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南海觀音銅像開光,當日烏雲密布,絲毫沒有放晴的意思,預定8點的開光為此推遲了15分鐘。8點15分,戒忍大師宣布:「南海觀音聖像開光法會正式開始!」話音剛落,大佛南面蓮花洋上空的烏雲自散,一抹日光從雲間鑽出,直照佛像,佛像金光閃閃,在場的4000餘位海內外信男善女見此奇象,紛紛跪拜,承授佛光。這一奇異現象持續到9點法會結束,當地電視台直播時拍到了。想想,佛教聖地嘛,有點不合常理的景象也是正常的,就不要用科學原理去糾結此類天生異象的事了。

換個角度遠望南海觀音,寶相莊嚴。心中若有善念,處處都是南海。

這裡便是赫赫有名的南天門景區了,離返程碼頭不遠了。傳說此處是八仙過海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結茅於此。

南天門還有座慈雲禪院,與「短姑道頭」是近鄰。

因腿力不佳,最後一班渡輪的時間也不允許,山頂上的第三大寺慧濟寺便沒去,若衝動便要浪費市區的酒店訂房了,還有寶陀講寺、洛迦山、梵音洞也是富龍我不願意放棄的,吾若有緣,必再來之。

登船離開,普陀山,就這樣靜靜地臥在茫茫大海之間,看著來來往往的世人,不問來路,不問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