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假如人類突然滅絕,幾十億年後,哪些證據能證明人類存在過?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03日 -
:     
 

古往野史

然後,經過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年的進化,南方古猿進化成了人類,憑借更加靈活的雙手和極其聰明的大腦,人類成為了“地球霸主”。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擺脫了茹毛飲血,還從原始社會一步一步建立了璀璨的文明。

18世紀中葉,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澱,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人類從落後的手工業時代進入了先進的工業時代,標志著人類文明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從而在短短幾百年內完成了進入宇宙、登上月球的偉大事業。

在科技的幫助下,人類有了“回頭看”的資本和能力。隨著一些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進化史,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實開始出現在人類面前:如果我們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看成24小時,從它出現到現在的幾百萬年只能相當於一分鐘左右,這說明地球是古老的,人類是渺小的。

隨著這個事實的發現,另一個問題開始慢慢被更多的人考慮:我們是地球上最後一個還是第一個文明?換句話說,在人類出現之前,有沒有史前文明?

當然,稍微懂點科學的人都知道,史前文明的理論是不科學的,也就是沒有所謂的史前文明。

當然,否認史前文明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目前地球上沒有發現史前文明的遺跡,還因為大氣中礦藏、石油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痕跡可以證明史前文明不存在。

雖然科學家的分析是合理的,但仍有許多人不同意。他們認為現在已經沒有史前文明的痕跡了,可能是因為離我們太遠了,所有的痕跡都被時間抹去了。

但這種說法一提出就立刻被科學家反駁,因為有些殘留痕跡可能幾億年都不會消失。

以目前人類發展水平為例。如果人類突然從地球上消失,至少有三種痕跡可以持續數十億年。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新的文明在人類滅絕後出現在地球上,這個文明肯定會憑借這三條痕跡知道人類文明的存在。我們來看看有哪三種痕跡。

一、化石

我們都知道,當生物死亡時,如果它們的屍體偶然被沙子掩埋,這些生物體內的有機物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一萬多年)內分解,剩下的部分,如骨頭、貝殼、樹枝、樹葉等,會和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石化,成為我們通常看到的化石。化石保質期長。如果不挖掘埋藏在岩層中的化石,化石理論上可以存在幾十億年。據考證,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化石約有37.7億至42.9億年。

所以,如果地球上有70億人突然滅絕,那麼只要他們是在地球上滅絕的,最終都會留下非常大量的化石,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

同理,如果地球上人類之前就有史前文明,即使離我們很遠,我們也應該找到他們的化石。畢竟37.7億到42.9億年的化石可以流傳至今。但事實是沒有發現史前文明,除非史前文明已經發達到進入星空,但是如果進入了星空,地球也依然算是母星,不可能完全不留一絲痕跡,所以只能證明不存在。

二、地質沉陷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盆地”,在地質學意義上是“長期穩定沉降區”的意思。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類突然滅絕,建造在沉積盆地中的人類建築將被“保存”十億年以上。

當然,這裏的保存並不是為了保持物體的原貌完好無損,而是為了讓後來的人通過岩石層判斷這裏有人造建築,這也是人類文明最好的墓碑。

所以同樣的道理,如果史前文明在人類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只要他們的文明發展到與現在人類相似的水平,那麼他們的痕跡早就應該在現在的地質地層中發現了,這樣的痕跡可以保存幾十億年,所以“時間”很難作為借口。

有人可能會說,史前文明可能高度發達,已經完全放棄了用石頭來建造房屋,用金屬來制造房屋,但這說不通,因為大面積的金屬埋在地下後,雖然幾億年後不會有痕跡,但金屬腐爛會產生一個金屬陽離子規則的富集帶,地質學家在地球上發現的富集帶附近也沒有發現任何史前文明的證據。

三、

鈾是目前人類在自然界能找到的最重的元素,半衰期非常長且穩定(幾十萬年到45億年)。一開始一般用來給瓷器上色,直到人類發現核裂變現象,才作為核燃料使用。

然而,“鈾”從鈾礦開采後不能直接使用,因為天然鈾礦中的“鈾235”豐度不能滿足使用要求,這意味著它需要淨化,以用於不同的用途。

根據目前的定義,鈾235中有3%被稱為低濃縮鈾,通常用於核電站發電,而豐度90%以上的鈾被稱為“高濃縮鈾”,通常用於制造核武器。

提純後的剩餘鈾被稱為“貧化鈾”,而“貧化鈾”的豐度值一般低於鈾礦中的天然鈾。但是,無論是“貧化鈾”還是“濃縮鈾”,它們的豐度與天然鈾不同,鈾的半衰期很長,所以“鈾”是證明人類文明存在的最好、最長的證據。同理,如果史前文明存在,他們想進一步發展,那麼核能是必由之路,一旦使用核能,必然會留下核廢料或者在一些核燃料礦場留下痕跡。

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科學家們在人類使用核能之前,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核廢料,也沒有在核燃料礦中發現開采的痕跡,所以史前文明並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鈾235”具有非常穩定和長的半衰期,因此科學家們在旅行者1號上放置了一塊高純度的“鈾235”,試圖讓宇宙中可能的外星文明計算旅行者1號通過這塊“鈾235”的衰變在宇宙中遊蕩了多長時間。

綜上所述,經過各種分析計算,科學家認為以上三條是人類滅絕後能存在的最長的痕跡,也是人類文明曾經存在的最好證明。

當然,這些都是基於“人類突然滅絕”的問題,但人類文明是否會滅絕還不得而知。也許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文明最終會遍布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強大而不朽的宇宙文明。

但無論如何,當下的地球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只有保護好地球,我們才有機會奔赴星辰大海,然而現在,隨著工業的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使得地球的溫度不斷的升高,地球變暖速度加快下,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地球會發生什麼,在自然面前人類還是太過於渺小。希望人類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為我們的家園減輕負擔。

保護環境一直都是我們現在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就曾告訴過我們:對於這些環境保護問題一定要重視,否則暴雨持續下降的情況會再次發生。

去年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也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在電影的最後,引用了一句原作中的話: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句台詞不僅讓觀眾印象深刻,而且也值得我們每個人警惕。其實不僅僅是《流浪地球》,在小說《三體》中,劉慈欣也通過描述三體人的遭遇,側面襯托出了地球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就像是劉慈欣曾經說過:

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其實環境很嚴酷,災難隨時都會到來,地球也隨時可能發生巨變。

《三體》不僅是一本偉大的、好看的科幻小說,同時也十分具有現實意義。

劉慈欣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我在剛接觸《三體》時,立刻就被書中緊湊的劇情和作者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所吸引,書中所出現的“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內容,徹底顛覆了我對宇宙和這個世界的認知。

看過《三體》,仿佛經曆了人類漫長的發展史,因為故事跨度是從公元1453年,一直橫亙到公元後約100億年。這其中從過去,到未來,從肉體,到心靈,不僅是時間,還有空間,和文化的重重厚重感。

裏面的四維空間,冷凍睡眠,基因導彈,曲率驅動等未來技術概念,在他的故事中,也不再是晦澀難懂,而是能輕松地讓人理解。

奧巴馬,FaceBook總裁紮克伯格、小米雷軍、360周鴻禕、騰訊馬化騰,也都是《三體》的推崇者。在雷軍看來,《三體》對他們公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等概念,都值得他們警醒。

《三體》共3本,分別是:《三體I》——地球往事、《三體II》—— 黑暗森林、《三體III》—— 死神永生,每一部都無比精彩。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一本科幻小說的價值,正如劉慈欣所說“科幻不是文學”,看了《三體》這本書,並非與讀小說一樣,而是對於我們的眼界開闊有極大作用,甚至對價值觀,對人生觀都有巨大啟迪。

可以這麼說,三體是一部大家絕對不能錯過的科幻佳作,裏面的思想性還是人性的描寫都非常透徹,關於未來科幻的背景描寫也是宏大,許多名人看過之後直呼受益匪淺。

如果你想一睹這部佳作的風采,想看看中國作家眼中的未來世界是怎樣的,就點擊下方商品卡,絕對正版授權,絕無錯字漏字,排版問題!

許多人都說中國科幻已經完蛋了,但是這部《三體》狠狠打了他們的臉,現在這部最新版的《三體》不僅紙質優良,而且封面精美,不論是作為收藏還是閱讀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支持中國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