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聽古生物學家講恐龍腳印的故事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03日 -
: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官方帳號

06:39

閱讀版

這件標本是一件珍貴的恐龍足跡化石,它由幾個比較小的足跡組成,第一個足跡它有點缺失。這個足跡的個體比較小,只有11厘米,但是三趾型的,而且我們只看到兩個後足的足跡。它的兩側夾角在50度左右。所以從這些特征來看,它是屬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留下的。年代是侏羅紀早期。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下同)

這條行跡三個足跡之間有兩條線,我們叫劃痕,其中一條劃痕是後邊這個足跡的中趾留下。另一條很長很細,就是恐龍尾巴的拖痕。說明這只恐龍行走的時候它的尾巴是拖地的,這就是這個足跡的特點。由於這個足跡是在陝西子洲發現的,所以我們取名叫陝北足跡。然後,由於有一個清晰的拖痕,我們最終定名拖尾陝北足跡

大家看到這些化石可能覺得比較奇怪。腳印兒踩下去,應該是凹下去的,可是這個恐龍足跡化石怎麼是凸出來的?實際上這個腳印化石不是足跡本身,是大自然形成的一個鑄模蓋在原先腳印上,(原先保存下凹足跡的岩層被風化掉了)形成化石之後翻過來,我們現在看到的足跡是岩層的底面。

恐龍行走的時候,踩的下陷的足跡,腳印被曬幹後又來了洪水,因為洪水裏含著泥沙把腳印掩埋起來,實際上充填進去,對足跡起到了“保護”作用。恐龍踩踏的泥地形成泥岩,覆蓋腳印的泥沙形成了砂岩。在大自然岩石風化過程中,泥岩先被風化,砂岩比較堅硬較晚被分化。最後,我們泥岩風化之後就在砂岩的底面看到恐龍足跡的鑄模了,所以它是凸出來,實際上,我們在陝西子洲看到那些岩層基本都是水平的。而且岩石被掏空之後發生崩塌,足跡就露了出來。

最早發現這些足跡化石的不是我們,而是當地的老鄉。他們在這裏工作生活很長時間,發現了這些石頭,因為都是板狀的,比較好用,所以老鄉們就把這些石頭拿回家,比如壘牆、蓋豬圈、做羊圈,甚至當井蓋。我們這件恐龍足跡化石就是在一家人的井蓋上發現的。

根據足跡化石我們判斷,這個足跡是由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留下來的。但具體是哪種恐龍留下的我們確實很難確定,我們能確認它是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它的個體跟孔雀差不多,孔雀的長尾巴只是羽毛,沒有骨骼。這個恐龍足跡表明這種恐龍有長長的尾巴,而且還能拖地,是屬於帶尾巴的恐龍。所以這個就是這只食肉類恐龍最大的一個特點。

足跡化石和骨骼化石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第一,骨骼化石是恐龍死亡以後留下,恐龍足跡化石則一定是恐龍活著時候留下的。在研究恐龍足跡化石的時候,我們偏向於研究恐龍的生活狀

第二點區別是一只恐龍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可以走下很多很多足跡。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所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有一半以上都是食肉恐龍留下的,因為它們要到處奔波去捕食,所以留下了比吃植物恐龍更多的足跡。

第三個區別是恐龍足跡化石是踩在原地不移動的,恐龍骨骼化石可以被搬運,骨骼化石可能並不是死亡的第一現場,足跡化石一定是恐龍在這裏走過。所以我們根據足跡化石恢複古環境就比恐龍骨骼化石更准確。

第四點區別也是我們搞恐龍足跡研究特別頭疼的一點。恐龍骨骼化石的形態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可是恐龍足跡化石不一樣。踩在稍微軟點的地上,腳印跟踩在稍微硬一點地上的腳印形態就會差特別遠,給我們的研究帶來特別大的困難。如果是在不同地點發現的,我們很可能給它們命名成兩個名字。

所以鑒於上述4個區別,我們在研究恐龍足跡的時候偏重於恐龍的生活環境,恐龍的生態,恐龍的行為,所以現在我們根據恐龍足跡化石,發現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恐龍每小時43.85公里。這個速度比博爾特跑得快。

翼龍在天上飛,我們並不知道它怎麼飛,因為它沒給我們留下任何痕跡。可是翼龍在地上走,我們可以知道它是怎麼走的。一開始在沒發現足跡的時候,以為翼龍就像鳥那樣翅膀收在身體兩旁,用兩只後腳在地上行走。

但是我們發現了足跡,除了後足的足跡以外,還發現它前足的足跡。在翼龍骨骼化石上,可以知道它的翅膀上還有三個指,而我們發現的足跡正是這三個指在地上留下的印跡。要是不發現足跡,我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翼龍能四足行走。

作者簡介

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從事以恐龍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學的科研、科普和展覽等工作。發表論文40餘篇,恐龍足跡專著3部,科普著作2部,獲“楊鍾健科學傳播獎”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