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19日 -
:
九派新聞
九派新聞官方帳號
從這個節氣開始,氣溫逐漸回升,降水也逐漸增多。但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仍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較量,所以近段時間還是要注意保暖。這就給大家介紹這個節氣應該怎麼養生~
雨水如何養生
李廣誠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中醫科副教授
1 宜養肝補脾
雨水時節雖然還有寒意,但總體天氣回暖,降水量增加,萬物生發的氣息更濃了,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升發。
中醫認為,陽氣升發主要對應人的肝,且與脾髒關系密切。因此,雨水節氣養生保健最關鍵的是調養好脾胃,使肝氣舒暢條達,人體才能氣血和暢。
飲食上宜多食養肝補脾的食物,如山藥、芋頭、薏仁、小米、綠葉菜、豬肝等。雨水後天氣轉暖,風多物燥,早晚較冷,飲食上應少酸多甜,可選擇韭菜、百合、山藥、荸薺等。
春月宜喝粥,建議用芡實、蓮子、山藥煮粥以健脾利濕;還要多吃綠葉菜、甘蔗等多汁蔬果來潤養胃氣。
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生活上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這樣可幫助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
2 食宜平忌吃燥熱食物
1. 宜多吃平性食物
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是飲食調養的好時機,食物以平性為宜。應多吃新鮮蔬菜和多汁水果補充人體水分,可多食紅棗、淮山、蓮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品。
2. 忌吃燥熱食物
“倒春寒”容易使人內髒鬱熱,因此不宜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要少吃魚蝦、海鮮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
春為萬物生發之始,應保持五味不偏,少食油膩,以免助陽外泄。韭菜、香椿、百合、春筍、柑橘等都適合此時食用。慎吃辛辣、油膩食品。
3 “春捂”防寒
雨水之後,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髒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老人、小孩要“春捂”,預防“倒春寒”。要將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腳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與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絨服,下身的衣褲鞋襪卻過於單薄,不如加強腿和腳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則,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減得太多。
雨水多濕冷天氣,不要用冷水洗澡,洗頭後要及時吹幹,以免濕邪內侵,導致關節腫痛和頭痛。
初春降雨,氣溫下降,容易引起老年人血壓升高,誘發心髒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則容易因氣溫的改變而感冒。因此,雨水節氣仍要注意保暖,不要過早減少衣物。
4
春練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春練更要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建議參加一些太極、五禽戲、八段錦等具有一定保健養生功效的運動來練習。
這些緩慢柔和的運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內髒、神經及肌肉的功能狀態,增強內髒的功能等作用。不必強求整套動作,只要做到舒展、緩慢,對提升自己身體素質就會有很大幫助。
雨水吃什麼
1 吃兩樣
1. 山藥:養脾胃、助降血糖、降血脂
春天是各種慢性胃炎、胃潰瘍高發季節。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首推山藥,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
山藥有“白色山藥勝人參”的說法。中醫認為其有補脾肺腎、益氣養陰的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其營養價值十分高,裏面含有豐富的澱粉酶、脂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等。具有降血糖血脂、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
2. 大蒜:殺菌、消除血中脂質
“倒春寒”天氣讓春季多發傳染病,而且容易引發傷寒感冒。要想殺菌並防寒,在飲食上可適當多吃大蒜、洋蔥、芹菜等食物,對預防傷寒感冒、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心髒病發作和中風大有益處。
中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帶味兒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
2 喝三茶
1. 綠茶:助降血壓
醇香的綠茶好處很多,特別是清火利尿的作用,高血壓患者最好多喝點綠茶,利尿的綠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壓。
2. 柚子茶:助降血糖
春季不少人會出現上火的情況,如果油膩的食物吃多了,還會便秘。最好每天喝點柚子茶,柚子茶偏涼性,能夠潤腸清火。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血糖的波動,而柚子茶中含有類胰島素的物質,能夠輔助降糖。
3. 山楂決明子茶:助降血脂、降血壓
山楂茶有降血脂和軟化血管的作用。如果是鮮果,每天2個~3個,對半剖開,泡在開水中。如果是幹品,每天4片~5片泡開水喝即可。
山楂茶中配以可降壓的決明子,效果就會更好。
3 寒性果蔬
“春燥”和空氣乾燥、濕度低有很大關系。
芹菜可以清熱解毒,對肝火旺盛、皮膚粗糙的人來說很有益處。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
梨子是眾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香蕉等,也是春天化燥的好蔬果。
來源:CCTV生活圈
責編:於莉莉 | 編審:王曉海 | 終審:施索
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
來源:貴州衛視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