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少爺說」青山在,人未老——我對“口述歷史”的一點理解和階段性反思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06日 -
:       
 

少爺說

少爺說 Shenmu

少爺說神木,帶你領略不一樣的神木。這是『少爺說』2021年更新的第1篇文章總第143篇原創本文有12941字+16張圖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筆者按語
史海鉤沉,歲月流金。口述歷史的訪談就像是一個深潛海底打撈璀璨歷史金鉤的過程,偶爾閃金光,便大可放心期許一箱箱沉甸甸的歷史瑰寶記憶,且保准不會讓你失望。2020年,我們的團隊銳意進取、精誠合作,訪談了神木八個領域的五十餘人,用年輕人自己的方式去記錄可愛神木的溫暖城市記憶。回首這一年,感慨頗多,這裏有甘青南剿匪老革命的樂觀豁達,有九旬神木抗美援朝老兵的潸然淚下;有用鍋底灰抹黑板紮根鄉村教育三十年的園丁情懷;有神木衛校發展史上功不可沒的奠基人;有聲淚俱下的“文革”沉浮;有貧寒歲月裏鄉裏鄉親捧給赤腳醫生的一大笸籮白面蒸饃;有神木老城人為感謝先生看病,送來一小茶缸缸醪糟、一把新鮮的韭黃;有公社廣播放大站鼓動“夜戰”的工作記憶;有神木縣有線電視台第一任女播音員的“熒屏芳華”;有石峁遺址考古人的十年勘探發掘工作記錄;有地方學者四十年前第一次上楊城的考察記憶;有麟州故城的“紅樓”尋蹤,有女文博專家眼中的那些價值非比尋常的文物們;有神木老堿廠、三堂玻璃廠、機械廠、窟野河大橋的建造往事。不能眼見“明堂珍寶”淪落為“滄海遺珠”,筆力雖拙,也勉力探索,並全力以赴。往事不可追,史實難忘懷。感謝你們的全然信任、囑咐重托,感謝你們的坦誠相告、率真訴說,讓我們追憶過往,有跡可循,為討一份厚重歷史的歡心,矢志不渝。感謝各位專家和領導給予的鼎力支持與悉心指導,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01

一、交底篇:我的口述歷史,是剛起步嗎?1.每一場口述歷史實踐都有自身的發展曆程
我的口述歷史,是剛起步嗎?很顯然不是。也許苦盡甘來再講來時路方合時宜,可是我怕我會忘,或許經驗之談都具有階段性,相比之下,階段性的總結也好過忽略不計,只字未提。我覺得每一場口述歷史實踐都有自身的發展曆程,其生命周期亦像是培育一個企業,有它自己的試探、初創、成熟、擴張、整合和蛻變等階段。我們將這個過程真實、准確、完整地記錄下來,也許就是神木記憶口述歷史的發展側記,細說起來這也是一個有關“記錄什麼樣的歷史,怎樣記錄歷史”逐步摸索與完善的過程。你看,最開始的試探期一定是些輕微試水,零星實踐,一定是怯怯的,且不執意如此。初創階段是意識到深遠意義,決定提上日程,逐步探索,積極用理論知識武裝自己,並懂得用理論指導實踐,且不斷改進。厚積薄發的成熟期是規模化、系統化的一組操作,這個階段口述歷史學術理論依然在指導實踐,但較為明顯的特征是實踐過程的經驗之談在反哺之前堅信不疑的理論。我理解的蛻變期,興許就是口述歷史的呈現有了更多的表達方式,它們或許是地方文史的一個佐證材料,是寫作者眼中的絕佳素材,是編劇手邊的情節設置所在地,是繼往開來考古工作者的參考大事記。總之,它記錄的是那個時代,是當時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是當時人們的工作生活、經曆見識、所思所想。目前我們團隊完成了試探和初創階段,是初具規模,並逐步走向成熟,敬請期待。

2.三件事,完成了初來乍到的試探
不回想不知道,一回想竟已過十年?第一件事:
2010年,那時候我剛上大一,在那年熱氣騰騰的暑假,我作為神木縣有線電視台的實習記者跟著當時的史志辦跑完了神木各個鄉鎮,完成了全縣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回想起來這竟是十年前,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十年前我就已經開始參與史志辦的工作了?何等榮幸,現在想來那一定是我年輕歲月裏的高光時刻。我看見當時的文史工作者大夏天頭上搭著毛巾在太陽地抄錄碑文,看見他們挨門逐戶走訪那些與革命記憶相關的老年人,看見他們仔細打聽賀川楊家溝晉綏日報社造紙用的馬蓮。我在心裏感慨哦,原來神木農村全是窯洞哦,原來下鄉是這個樣子呀,我一個小女孩跟著跑前跑後也很開心,無非就是烈日炎炎幫忙拍照,舉個話筒,把他們說的話一字一句全記在本本上,我在2010年的暑期實踐報告裏找到以下回憶內容:那一年在萬鎮白家畔采訪一位正在為自己洗背心的一百歲的老壽星,他曾見過高高大大的賀龍;那一年在解家堡一個叫松樹峰的小村子,見到84歲的杜子茂老人,說當年劉志丹的隊伍來這裏的時候,他看見一群十六七歲沒見過正開凍黃河的娃娃兵,他們脫了鞋打赤腳在岸邊踩來踩去高喊著唱歌;那一年在馬鎮葛富村,78歲的郭向前老人說郭股長來到他家遞給他一個布包裹,裏面裝著四個黃澄澄的大梨;那一年在沙峁鎮王家窪村,找到“軍隊的媽媽王補梅”的兒媳婦——老奶奶高美美,她說三九年夏天,她和兩個女兒不是挖野菜就是上山采藥,每天早上早早起來在春灶上煮一大鍋開水,重傷員每人沖一個雞蛋喝,輕傷員每人一碗鹽開水,當時沒有米湯,她婆婆就用剪刀把大片大片的谷穗梢子剪了回來,用每支梢子上的那幾粒熟了的米湊起來熬煮了一鍋香噴噴的新米稀飯。十年後,也許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口述歷史資料。第二件事:
2018年,機緣巧合就出現了那個讓我魂牽夢繞的紅堿淖大魚。也不知為何就突然對大魚這麼感興趣,可能因為很少在資料中被人提及,總是“查無此魚”,見過的人只能口頭描述大魚有多大,並未記錄在冊。許多見過大魚的人已經不在了,沒見過的人以後注定不可能提及了,這真是件危險的事,我覺得責任重大,我怎麼能讓聲名顯赫的紅堿淖大魚就這樣悄然無聲沉寂在昏黃光影中,沉溺在歷史海洋中?要讓它“興風作浪”呀!沒有誰督促我去做這件事,一切都是源於自發,我就這樣單槍匹馬開始了最初的口述歷史實踐,四處搜羅消息,隨走隨打問,你有沒有見過紅堿淖大魚?足足有一米長的大魚啊!何等神奇。采訪當時的文史工作者,采訪九十多歲見過吃過紅堿淖大魚的人,采訪當時在漁場打過大魚的漁民夫婦,登門拜訪曾經漁場的工作人員,不管他們在哪個街巷哪個村的犄角旮旯,總要想辦法找到呀,甚至去人民廣場中午人頭攢動的議事角逐一打問,神木就這麼大,只要你想打問,哪有打問不到的事兒啊,只是想象不出我當時為何有那麼大的毅力和心勁兒。後來我去檔案館查資料,關於紅堿淖的屬地糾紛,竟找到光緒年間出生的老爺爺口述有關“賣地不賣海”的證詞,這不就是那個年代的口述歷史嘛?就是這份證詞讓我心生喜悅,這何嘗不是對我辛辛苦苦走街串巷的一份饋贈,也驚喜早有前輩在無意間做足了功課,我甚至有了一份與過往先賢交手的感動,一份緣分不淺的滿足感和一種口述歷史薪火相傳的歡欣鼓舞。第三件事:
源於2019年“美麗鄉村”的組稿,去采訪紅色鄉村沙峁鎮“菜園溝慘案”,希望一改筆者往日寫革命故事“仿佛你就在現場”的文風。很多人跟我說,你找不到的,他們都不在了,就算你找到,他們也都百八十歲早也不精明了,你啥也問不到的。我偏不信,於是大冬天又去了趟菜園溝幸福敬老院,挨個兒詢問,大抵老同志也看出我是來真的,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就能打發的,於是也就挨個兒陪著我去找人,最終竟采訪到了三名親曆者,誰說他們老眼昏花,早就糊嚕(糊塗)了?明明就是你沒有花功夫去耐心詢問和思考,還想按照既定模式走老路。我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結果這種原汁原味的、異常珍貴的口述史料,竟在第一輪就被領導打了下來,為了全書語調一致,要求用第三人稱轉述,改成那種旁觀者的描述,如若不然就直接砍掉我的稿子,不要上書了。這一點我堅決不同意,上不上書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嗎?我認為走訪這種方式最貼近人物,最靠近史實,是在僅有的、尚在人世的幾位老人中考證細節,毋庸置疑,這是當下我們能找到的,還原歷史事實最真實的途徑了。所以我一字未動,秒變廢稿,這是第一次正面抗爭,雖然被下了文章,可我不後悔,並且到現在我都認為這種方式是正確的!只可惜,稿子沒發成,那位九十幾歲的老太太就去世了,遺憾她最終都沒看到。這件事是轉折,也讓我愈發堅信這樣的采寫方式是對的。感謝這一場退稿,否則真的就沒有後續我的發憤圖強,沒有後續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堅持做口述歷史。這也許都是初探。

3.初創期的探索,一步步實踐自己的想法
想起2019年,在當年政協文史工作會議上,我作為新晉文史專員的那篇發言稿,我說一定要做神木城市記憶的口述歷史,因為九零後與零零後都不知道,只有鮮活的文史資料才能啟迪後人,才有意義。當然會上是這麼提的,會後我也是這麼做的,並且饒有興致地同步開啟了自己又一輪的大規模實踐。行動力強的人早就意識到每天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比如我們去找尋了一個村莊的紅色記憶,找尋集木造船協助東渡的老艄公後人,找尋賀家川可能見過鼻子高高的白求恩大夫的人,找尋即將被拆了的神木文化館往事,找尋五龍口互市與圓墩子,找尋背誦莊子說的陝北高家堡老太太,找尋神木人民大禮堂的木頭來自何方,找尋老城記憶中的“三樓洞四大街”,找尋城隍廟的石牌樓與搗古朝。這些都帶給我們與書籍、文獻上截然不同的感受。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和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所以每天都生龍活虎,睜開眼就有事情幹,覺得神木萬物皆可寫,覺得每個人都是一本精彩的書,樂趣橫生。仔細想來,從2010年到2020年,從一個新聞學專業的大一女生到十年後一個上班七年的新聞工作者,我居然又一次跟史志辦打交道,且是最後一個史志辦。你說巧不巧?十年前我並沒想到會有這一幕,這也許就是生命的流光溢彩和精妙所在。當年我認識的很多人,都已經退休了,下鄉普查結束後,史志辦還專門給每位女同志送了一把天堂遮陽傘,是那種有著華麗的綢面,邊邊角角都鑲嵌了細細密密珍珠的傘,好像是這個盛夏送給我們的禮物。十年後,我才逐步意識到,有關口述歷史問題的重要性,就是那擁有華麗傘面的遮陽傘,曆經一個盛夏又一個盛夏的風刮日曬,傘布早就朽糟了,可珍珠還在。不知道十年後重新啟動這項工作,算不算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十年前,革命遺址普查工作讓我單純感受陝北人的善良與熱心;十年後,神木記憶口述歷史工作讓我一次次震撼於這些顫顫巍巍的老婆婆、跌跤軲轆的老先生們,他們從兒時一直講到眼前時刻,他們的八十年回顧,是不畏艱險的生命體驗,是在貧瘠生活中千錘百煉得來的人生信條與過日子的平和理念,樸實,真摯,接地氣,句句在理,我覺得口述歷史也是一種知識和文化傳承形式,更是一種求知途徑。與這些精神矍鑠、凡事看得開的老人們相比,我感覺自己糊塗了三十年。所幸2020年承蒙厚愛,在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把口述歷史訪談的觸角伸向了神木記憶的各個領域。在這裏要特別感謝史志辦的領導大膽啟用年輕人,且給予足夠信任和贊許,搭建平台,及時指導,讓我們團隊放開手腳幹工作,在這裏,要為他的遠見卓識點贊,深表謝意。

02

二、經驗篇:口述歷史工作流程總結之我見
做口述歷史,一定要有團隊,團隊一定要有“扛硬人”,一定要目標一致、通力協作。2019年,2020年,2021年,我們邊訪談邊總結,總結完再訪談,理順了口述歷史的基本工作流程,分為前期准備,訪談,錄音整理和文本編校,回訪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一)前期准備階段1.首先要確定受訪者
找不到相關受訪者不要著急,你先行動,你走出第一步就會發現熱情的訪談對象一定會給你推薦更多健在的同齡人,所以不要擔心,一定要積極行動起來。確定受訪者遵循原則即“我怕來不及”,所以要與時間賽跑,“等不及的先來,等得及的慢慢來”,於是我們先把目光轉向了那些參與抗美援朝、解放戰爭的百歲老革命,或在神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曾參與神木發展大事件的高齡老人身上,多為八九十歲以上,以防止因老人突然病入膏肓,導致訪談終止。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可是真正留給我們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我覺得項目可以從小規模開始,隨著籌措經費的增加和個人經驗的積累,慢慢做大。一個成功的訪談可以提供一個參考模板,同樣一個失敗的訪談可以從中吸取教訓。總之就是要避免過長時間的思慮猶豫,不要等所有事情都妥帖到位了,才行動,世間總有太多駕鶴西去的來不及,所以趕緊行動。2.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讓你心中有數
資料的前期准備與整合很重要,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去了解你的訪談對象,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對方亦能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愈發能營造一個親和的、熟悉的、願意敞開心扉的訪談氛圍場。采訪之前先把背景資料收集齊全,通讀分析一遍,看哪些方面的內容需要重點采訪,然後做一個采訪提綱,有針對性地提一些問題。一定要抓重點,傾聽固然重要,可漫長的傾聽總是容易讓人犯困,更何況你也不是心理聊吧,不能無限期攪在這一堆堆傾訴裏,如果按被采訪人說什麼我們記什麼的話,一次采訪能獲取的有效信息不多,恐怕就不是采訪很多次那麼簡單的事情了。所以必須打好提前量,抓重點。同時注意約定好訪談時間和地點,一定不能遲到,要謙虛謹慎,提箱牛奶或買些水果等小禮物提前抵達,出門前一定要記著帶采訪登記表,讓受訪者自己填寫名字、出生年月、聯系方式,以防止聽錯寫誤,並檢查錄音筆、攝像機是否能正常工作。

(二)訪談階段1.口述歷史就是新聞采訪嗎?很顯然不是
雖然口述歷史獲取信息的方式與新聞采訪相同,都是要應用到采訪工作涉及的心理學、社會學、溝通交流及訪談技巧,但與新聞采訪不同,新聞采訪要求短平快,要求搶抓第一時間的有效發布,而口述歷史則不要想著偷懶,這關系到受訪者是否願意敞開心扉,絕對不能等同於新聞采訪的只去一趟“只取你需”,它需要安穩沉澱、需要來龍去脈、需要耐心聽完,更需要謹慎細致地對口述內容的信息多加甄別。當然有的題材,新聞采訪報道過了,文獻資料中已經記錄過了,再去做口述史的訪談,一定是帶著能提供一些新的內容和生動細節的期許去的,如若不然,只是照搬全抄那就成了低水平重複建設。2.盡量完整,以利他人
我感覺只要回顧生平,人總會深情款款。固然生平史訪談很耗時間,要關注從幼到長,從年少輕狂到白發蒼蒼,以完整的生平故事作為背景來訪談,可這樣大規模的墊底工作,其實就是在“深挖洞,廣積糧”,在可行範圍內,在經費、時間、精力、人力允許的前提下,訪談者應當擴充其訪談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越自己眼下的需求,才能不局限於單一的問題,才能“高築牆”。在口述歷史訪談中,有關整個人生的回顧,涉及面會更廣,也會突然展現出曾經生活中的戲劇化時刻和動情時刻。聊生平,總能聊出額外驚喜,聊生平就是他聊的內容又可以跟其他口述歷史受訪者的內容形成互相呼應,交叉論證。比如采訪老四合院,也可順路問問城隍廟,東城牆,問問鄉野民俗,問問同時代的知名人物,做成一個系列,避免以偏概全。當時就想,如果我不上班,是專職做這件事會怎樣?

3.好的訪談就是一場遇見
口述歷史的訪談是在建立在對話的基礎上的,面對面訪談,訪談者要對受訪者的語音語調、停頓沉默、表情動作以及所思所想有足夠的敏感,才能勉強成為一個合格的訪談人。口述歷史最理想的訪談方式是“一對一”,而不是“一對多”,有時候親戚坐一圈,要不說都不說,要說都開始說,語境時而很沉默,時而很熱鬧,大家都出自好心,你一言我一語,企圖幫你用這些只言片語壘築一個回憶大廈,可回饋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短句、斷句,根本湊不成體系,還在無形中增加了錄音整理難度。若一定要論訪談的技巧,實踐經驗告訴我,好的訪談從來沒有技巧,真誠、信任、耐心就是最大的技巧。因為在我看來訪談就是一場遇見,相當於神木話的“等上了”,是你運氣使然,恰逢其時,剛好就等上了這一場對話。好的訪談,不一定全程字字珠璣,金句頻出,但肯定是相談甚歡,是尋常家話,一定要有詩心和張力,訪談者和寫作者一樣都應該是真誠的。當然有時候也會遇到官腔油膩,坐等“上話”,只能希望你說話澄澈些,不要一碗水半碗沙。4.有關錄音筆和攝像機的出場
口述歷史的訪談就好像是說媒,“是媒不是媒,總得三五回”,所以不要妄想一蹴而就。我發現人一面對攝像機就會很不自然,且不能像平常面對面聊天那樣侃侃而談,總會思前想後,總會有所顧慮,總會有所刪減,相比攝像機,錄音筆帶給人的拘束、壓力、緊張感要少許多,所以第一次去拜訪,建議只帶錄音筆,帶著你的求知若渴與親和力,大家不受機器束縛,敞開聊。第二次去再帶上攝像機,並逐步建立受訪者與攝像機的熟悉度與親切感,當然這些都是在受訪者授權允許的條件下。還有一點就是人在鏡頭前,總是下意識想呈現自己比實際情況好一點的那一面,有時候甚至是無意識,人在鏡頭前都會下意識美化自己。我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你看無論是錄音還是錄像都是有利有弊,而且有些還是無法避免的。錄制的時候能“走全程”固然更好,可若條件不允許就只能把篩選後的重要內容錄制下來。5.記得同步收集整理照片
采訪的時候記得同步收集整理證件、舊合影,以及老物件的照片(後期可在文本中添加)留存史料。其實這也是在尋找線索,幫助受訪者找到回憶的一團亂麻中的那支“梭子”,可以讓口述人對著照片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才能織得“經緯分明”,這樣文字內容有了,相應的照片也能用作文稿的配圖,同時配圖照片的文字注釋也搞清楚了,很是聰明的一舉三得,避免了後期再搜集照片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錄音整理與文本編校階段1.采訪時帶著本子邊聽邊記,采訪完及時整理錄音別拖延
最笨的、字詞句意耗損最少的錄音整理辦法就是回聽,逐字逐句抄錄,這就是最原始的抄本制作,也是口述歷史最初的稚嫩呈現。關於提高效率,因為方言太多,語音識別的准確率不高,識別後校正,還不如直接自己記錄,所以暫不考慮。我們嘗試過兩種辦法,第一種是帶本子去,他講我記,講得有條理,清楚好記,講一句,記一句,雖筆記潦草但記錄的內容大部分都能用上,幫你理清順序,然後回聽錄音整理電子版。後來我嫌這個進度太慢,就嘗試第二種方法直接帶著筆記本電腦去,省去筆錄的環節,但是因為對方說著,你盯著屏幕乒乒乓乓敲著鍵盤,也無法有眼神交流和及時回應,多半情況下你還高估了自己打字水平,只會造成訪談沒訪好,記錄也沒記好,兩頭不著調的結局,所以效果並不理想,最終還是選擇帶本子邊聽邊記。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錄音整理這個工作,如果當時不做,以後也就不會去做了,很多人都喜歡做訪談,但不願意處理後續這種缺乏吸引力的文字工作,可一旦拖延,進度跟不上,長期積壓各種處理錄音的工作就會讓你壓力山大,而且當時的采訪情景也會逐漸淡忘,給文章結構的梳理和語言組織帶來困難。所以一定要謹記,如果一開始不做,後期也就不會去做了,時時督促,關注進度。2.“直錄”與“意錄”結合,從逐字稿到整理稿
如果對方講的內容支離破碎,首先要鑒別哪些內容能用上,哪句話裏有有效的信息,然後再按照整段的意思,能用原話的就盡可能原話,講得實在太亂的,得重新組織語言,就像翻譯有直譯和意譯,整理錄音也有“直錄”和“意錄”。且整理錄音,文本抄錄,這一環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逐字還原,逐句記錄,要做一定的“修修剪剪”,把囉嗦重複的、多餘不恰當的詞語進行修剪過濾;要把簡單句子的邏輯順序,進行細心調整,且不改動原意;這個時候就需要你儲備專業術語、地方特有方言、地域習俗方面的基礎知識,方便及時更正,做腳注、備注、釋義等一系列輔助工作,整理錄音,也要尊重特定口語表達、方言俗語保持原樣,不要擅作主張刪掉或者私自加工,這是對受訪者的尊重,也是在細心維護口述工作的一大特色。

3.文本編校,從口述材料到口述歷史
有些存在疑問的地方,後期得一一排查,通過查證資料校正內容,同時還要記得對口述歷史的訪談內容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機構名稱、重大事件,進行查證與核實,看是否與相關文獻提及的背景知識相契合。查證哪些資料?主要是相關的地方志、檔案、紙質書、電子書、網頁、地圖等,對查到的資料及時拍照、截圖留存。對較難確定的疑點,通過請教專家學者,采訪相關當事人,回訪被采訪者等方式進行核實確認。《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前期的口述只是一種方式,但不能只依靠這種方式來做口述史,需要結合文字材料整體理解,從原始的口述材料到適合發表的口述歷史文本,還需要後期的補充采訪,甄別核實,內容取舍,背景資料補充,文本編校等,才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否則只是口述材料而不是口述歷史,可靠性和吸引力不足。4.應將訪談者和抄本轉錄人員合二為一
說實話,我只想當個好的訪談者,致力於當個學者型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可我真的一點也不想整理錄音。整理錄音機械、重複、沉悶,真是令人頭大,雖然整理完會如釋重負,成就感油然而生,可過程真是備受煎熬。無論對口述歷史素材做怎樣專業化的研究,通常都需要將口述歷史的現場錄音轉錄為文字抄本,其實抄本轉錄人員的工作量很大,凡是有過整理錄音經驗的人都知道,口述歷史的口語形式與符合我們閱讀習慣的文本有很大差異,抄本轉錄員如果沒有跟著現場訪談,單純整理錄音一定是會崩潰的,口述錄音內容的整理費時多、難度大,反複回聽,兩個小時的錄音,可能需要六到七個小時都不一定能整理完畢,有時一次采訪整理的原始文本有效信息不多,與最終成文集結出書的要求差距很大,也會讓人焦慮。訪談者是否應當是第一手資料的抄錄者,要視情況而定。有些訪談人員親和力很強,可以引導對方說出更多心裏話,講出更多故事,她能穩住訪談局面,但並不代表她理應去做這繁瑣如麻的整理工作,她提供有訪談記錄,筆者後記即可,剩下的應該交給助理來做。雖然我實在不願意當抄本記錄者,可卻不可不承認,將訪談者和抄本記錄者合二為一,才是最正確的,最不繞路的,對口述歷史的抄本轉錄而言,也是最合時宜的。

(四)回訪階段1.為何要回訪?論回訪工作的重要意義
上述內容完工,我們需要五到七個工作日,初稿成型這才是第一道工序,緊接著就要趁熱打鐵,趁被訪談者的深情回憶的餘溫還未徹底消散,趕緊進行第二輪的回訪工作,檢查完錯別字的初稿,一定要打印出來(字打得大一點,方便年長者閱讀)去見受訪者,讓其提出修改意見。為何一定要強調回訪,除了查缺補漏,就是因為總是有人對當時的訪談內容不滿意,哪怕這些話是他自己說的,就算是他自己說的原話,他還是各種不滿意,很多人如此,因此在采訪錄音整理出來後,在完稿成書之前,必須要有回訪的過程,要求被采訪人對采訪文稿進行修改,確定涉及的時間、地點等關鍵數據是否准確,詞語是否恰當,總要經過當時人的同意,不能被貽笑於大方之家。2.避免文學性的語句添加
回訪必須提要求,受訪者要更改的只能是時間、地點,數據得准確無誤,而不能是文學性的語句添加,這一點要堅決杜絕,有不少受訪者在接受回訪的時候,總感覺我們這樣的忠實記錄沒辦法體現出他的文學修養,於是企圖打動稿件裏的字詞句篇,讓自己看起來很有文采,似乎文縐縐的說話方式更能體現自己的水平,而這些都是我們應當避免的。除此之外,如果內容精彩,有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回訪當然更好,總會有意外收獲,甚至可以講出初次訪談時完全沒有的內容。

(五)可能會遇到的難題1.總被人拒絕
所知不多,所學淺陋,口述歷史這一年,我遇到很多受訪者,我被客氣禮貌地拒絕,被委婉含蓄地拒絕,被不耐煩地拒絕,被惡聲惡氣狠狠地拒絕,被忽視被不動聲色地拒絕。總被拒絕,我為何總被人拒絕?誰的心裏會好受?可人家拒絕你總有你聽起來也覺得很恰當的理由,所以只能坦然嘍。最大的感受就是發現整個過程,徹底治愈了我的矯情,我的急躁,我的玻璃心。更要感恩每一次漫長的講述與耐心傾聽,感謝每一次遇見,感謝那些主動配合,反複修改,連續加班多日,整理資料,校對審稿的老師們!感動至深。2.時間耗費巨大
口述歷史工作的時間都耗費在哪裏?其實就是我在用我的時間,去換你的時間,去搜集整理記錄你曾經擁有過的時間。那些特定的時間節點,重大歷史事件,晚輩未曾經曆,也未曾找到在轉瞬即逝的時間長河中去找到線索,還原當時的歷史瞬間,所以只能向您、向您們請教。我們以老兵口述為本,參照回憶文章,軍史戰史及相關實地資料,寫成一個系列。但這個工作是最耗時耗力的,有可能方言聽不懂,有可能年代久遠說不清,比如一些行軍打仗的地點就無法查證,因為總是夜裏行軍,他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走到了哪裏。這些都只能一步一步來。3.講述內容的庸常零碎,令人難以忍受
雖令人難以忍受,但真的在所難免。口述歷史的內容需要采訪所得,一個人的講述,總是難免庸常零碎,冗長繁瑣,而且真假難辨。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一開口說話,就容易信馬由韁,想起什麼說什麼,沒有特定要回憶的東西,總是很難准確“憶往昔”,很難准確提及“崢嶸歲月稠”,即便劃定了版塊和采訪大綱,嘴跟不上腦,答非所問,一不下心扯遠了的淩亂情形還是會頻繁出現。口述的內容固然有局限性,比如受到一個人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個人成長,以及所站的立場的影響,所以總有那麼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破碎話頭。比如說口語邏輯性、連貫性差,廢話多,有效信息難捕捉;由於記憶誤差,時間、地點、人物名字、機構名字、基本事實等關鍵內容記錯和遺漏的情況甚多。語速快,思維混亂,語句淩亂,對於要整理冗長錄音超過五小時的人而言,就又是一場災難。口述歷史就是讓我不斷打破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更廣闊的世界,我勸自己,時過境遷,如果多年以後別人來問我,我也同樣是顛三倒四,邏輯不通。這些都要予以充分的理解。

03

三、困惑篇:口述歷史到底該怎麼做?1.我們承認那些記憶,並不絕對可靠
“鐵定如此”,這興許只是你的一面之詞。同記憶打交道,原本就是有風險的。一上場你就在冒險。訪談者說就是這樣的,就是那一年發生的,結果一翻證書,發現年代相差很久。但訪談者不能因此望而卻步,人的記憶總會出現模糊,年輕人的記憶也會暗淡無光甚至是完全消失,更何況我們是去問些三五十年前的事,可有些受訪者的“記憶奇佳”總是令人驚喜,歲月漫長,他可能記不起眼前的事,他可能記不清兒女的手機號碼,但談起往事有憑有據,對當時的剿匪情形卻曆曆在目,多少發子彈,幾點出發,穿的什麼鞋,都一清二楚。無獨有偶,同我談話的很多老年人,能脫口而出所有重孫名字及生辰八字;記得當年的縣長是路璽琪是個外地人;想起城關完小用的“墨精”寫字;會背誦自己僅有幾年念書經曆學會的《賣炭翁》《愚公移山》,且一字不差,還會動情唱起《回延安》,真是令人驚歎。訪談總是很讓人意外,受訪者脫口而出的你未曾聽過的新穎觀點,或許早已在田間地頭流傳百年,某一個詞,某一句話,某一個瞬間,在他們的年代再尋常不過,可總讓當下的你覺得他或者她非常有內涵。承認口述歷史訪談的主觀性,盡最大可能追求學術的靠譜與真誠即可。畢竟我們能做的只有這些。2.平民大眾的普通生活是否值得記錄?
始終覺得,口述歷史不該把普通民眾的聲音拒之門外。不是要完全抵制那些精英主義,而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寫他們的人實在太多,就算沒人去寫,他們自己也會寫個曾經輝煌的傳記或家譜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所以我想去記錄平頭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他們如何談論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工作與生活,愛情與婚姻,以及困境和憂傷,於是有人質疑,平凡大眾的看點在哪裏?我覺得直接參與者的回憶都是不容忽視的豐富史料,小事件中的大人物,可能他記得總是誰誰哪個領導來視察,陪同的有誰,領導說了啥;可大事件中的小人物更值得關照,因為他們的記憶更客觀、溫和、清醒,也許能更接近事實真相。

3.到底是親身記憶,還是在傳遞二手消息?
采訪老城記憶,很多老先生說起魁星樓,就要說起“半掐入在天裏頭”的謔話,這已成共識,個別提及魁星爺爺是藍紫色的,是保佑學業有成的;還有說起神木的來曆,有時會直接照搬縣志,或者談起某一年神木旅遊發展的“神奇神木”口號,這讓我很懷疑,我很想知道,對於八十歲開外老年人而言,口述歷史要考究的是:這個是你從小就知道,是你的祖輩傳授的原生知識、典故,是你的親身經曆、經驗,是來自原始資料的礦山?還是你通過後期學習積累來的新知識,是受了文史資料、書籍、電影、電視劇的影響得來的?不是原礦石,而是精細洗練後加工而來的塊煤?毋庸置疑,這些肯定會影響甚至更改扭曲他們的記憶。所以這些都需要我們更警惕,要多加甄別。口述歷史,他也許不夠純粹,這種文化表達,不是單純對過去的靜態回憶,而是摻雜了受訪者後來補充的知識,經驗和經曆,興許這就是一場記憶的再建與重逢。4.對不起呐,總是有人,說著說著就哭起來了
大家總會刻意回避苦難,尷尬,消極,不開心的諸多往事。你會把過去的某些事情忘掉,是因為你不想去想,不去提它,不向人談及,於是它也就從你心裏徹底消失了。那些難過的事情也是如此,只要你不提,慢慢的你就能忘了。可口述歷史就是讓你把這些提起來。因為一件傷心事要喋喋不休討論很多年,現在又要提起來,多少有些冷酷。口述歷史專家琳達·肖普斯曾說:“許多有意做口述歷史的人,雖然用心良苦,做法卻十分天真。他們專門搜集一些軼事和趣聞,以及豐富多彩、逗人開心的小故事。人們不願意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歷史絕非關於過去的快樂小故事。”她說,訪談者要准備好令人痛苦和尷尬的問題,但也必須尊重他人拒絕回答的權利。回顧過往,總有時過境遷依然不能釋然的耿耿於懷,是被判為反革命後代不讓在路邊居住的備受排擠;是不讓入團入党的孤立與為難;是不解為何沒有看上我,為何沒有一個回話的多年困惑;是工資與工作量的嚴重不匹配,是人群中從未身居高位。人一輩子,仿佛不是功成名就,子孝孫賢,就總會覺得心酸。有人閉口不談,有人黯然垂淚,總能看見他們的眼淚,總是輕易情緒崩潰,把人說哭了,這不是我本意,我真不是故意的。為何有那麼多人一回憶往事,就容易哭起來,試想,如果若幹年後口述歷史項目組來采訪我,我自己采訪我自己,多愁善感的人也會認為往事不堪回首,也會哭起來。想把他們從對過去的消極回憶中拽出來,雖然我無能為力。他們需要一個傾聽者,我或許是最佳人選,可太多這種負面情緒我一人承擔不來。我們為什麼要追溯歷史,就是擔心自己會舊錯再提,重蹈覆轍。可若歷史重來,恐怕結局還是如此。

04

四、拙見篇:口述歷史是什麼?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口述歷史其實古已有之,最早的《詩經》中最精彩的部分《國風》,就是我們的祖先當年在田間地頭勞動時隨口唱出來的。周朝專門設置采集官跑到民間,巡遊各地,去采集民間歌謠,去傾聽民意,感受民俗風情,體察政治得失。那是兩千年前最早的訪談記錄與記憶收藏計劃,他們為古代詩篇的流傳和采集做出了作出了很大貢獻。那時的采風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民意調查員、官媒記者和口述歷史記錄人。現如今,我覺得口述歷史就是在采集當時社會生活,在時代大背景下捕捉你微妙心理信息,坦率而虔誠。口述歷史就是忠實記錄整理那些對過去的解釋,是一面反映社會的小鏡子。口述歷史就是一把拽住妄圖飛奔而去的歷史,趁它准備抬腳就走的時候,謙遜地揭示曾經的世界。口述歷史,是一個非常年輕且身份尚未確定的新學科,跨越訪談研究、傳播學、心理學、歷史學、檔案學、社會學,口述歷史是跨學科的,並不只是歷史學的附庸。它在憑借一己之力對歷史學和史料文獻進行補充說明,充分當好一個謀士大臣應盡的本分。但也有自身局限,比如千人千面,同一歷史事件大家眾說紛紜,於是只能口述歷史學家去根據眾人說法相互印證。過程一定是繁瑣的,道路一定是曲折的,但是所作出的貢獻一定不容小覷,史學價值和研究意義總是漫長而深遠。

05

五、暢想篇:用口述歷史搶救神木城市記憶
人生苦短,美好的時光並沒有多少。所幸,青山在,人未老。每個人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見證者。我想再次強調,是每個人,不僅僅是社會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還應該是奮力生活的每一個普通大眾。口述歷史有什麼深遠意義?唐納德·裏奇說,迄今為止,人們遠遠沒有充分認識到口述歷史運動的深遠影響。那就讓我先來幫你來記錄你所處的那個時代。就神木而言,比如神盤路的開通,拉煤大車往返不斷,絡繹不絕,要洗車加油,要吃飯歇腳,讓附近村子的鄉土方言經受普通話和山南海北各地方言的強勢沖擊,是否意味著原汁原味的獨特文化和一整套生活方式就在一刹那間消失。有好多事情,只留存於受訪者的記憶中,我們要把它記錄下來,留給後代,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夠了解。比如口述知青歷史,記錄荒寒歲月裏的奮鬥青春;口述電力歷史,點亮昏暗的神木城,銘記光明記憶;口述水利歷史,飲水思源不忘本;口述圖書館老館員歷史,回望建館初心;口述遠走家鄉的神木人歷史,拓荒抱樸,他鄉相依;口述定居神木的外地人故事,幾經艱難,終得融入其間。這樣說來,可做的事情真多,小城憶舊,記錄他們的講述,其實就是銘刻神木的風骨。我們有責任用個人生活史為城市宏大歷史畫卷補齊一角。

特別鳴謝

鏗鏘四人行原創團隊
總指導|馮央策劃|鏗鏘四人行文案|少爺的鍋設計|小飛哥、劉曉刀子編校|微鍋、麥兜、一番審核|煮一鍋豌豆莢子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做,誰做?少爺說神木寫公眾號,我們是認真的精耕細作打拼江湖地位,我們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所以別盜用別洗稿

書 香 神











ID:shuyezi19911204


簡介:

陝北神木,有鳳來棲。本公眾號關注神木人文歷史
本土文化
,神木90後女孩“少爺的鍋”為您講述古麟州文化趣事、新神木生活見聞,分享個人成長故事和文學隨筆。少爺說神木,帶你領略不一樣的神木
,原創作品“少爺說”系列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