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7日 -
:
沐棋心理
情感愛好者,優質創作者
1. 夢的原始認知
早在史前時期,人類就開始產生夢的觀念,這些觀念深深影響著他們對宇宙和靈魂的看法,他們深信夢與超自然的存在,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切夢,均來自於他們所信仰的鬼神所發的啟示,夢對夢者有著特殊的作用”,換句話說,夢是神諭的象征,其目的是預卜未來。
為什麼人們會把夢,聯想成超自然的事物?
因為夢內容的多彩多姿,給夢者留下極為特殊的印象,這些東西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規律,故而夢就帶有天然的“神秘屬性”,但人類出於好奇心,又想歸類和理解夢,自然而然就需要形成一種專屬於夢的解釋體系。
這一體系雖然不同於現實世界的一般規律,卻同現實世界存在某種對應關系。於是,這種根據夢的個別價值和內容,做出分化與聚合,再通過人為構建的解釋體系來理解夢的隱喻,便是“解夢”。
我國流傳已久的《周公解夢》,就是一種典型的東方“釋夢體系”。
2. 心理學上夢的解釋
亞裏士多德首次否定了夢來自於神諭的說法,提出夢是“精力過剩的產物
”,意思是,夢不是超自然顯靈,而仍是受制於人類精神的法則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認為夢是心理學上的問題。
他當時就觀察到,夢能將輕微的睡中知覺,導出強烈的感官刺激,例如,一個睡夢中的人,當他感受到肢體的某個部分較為暖和時,他可能夢見自己正在走向火堆。
隨後,心理學逐漸發展,到了1899年,弗洛伊德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他在此書中系統性解釋夢的形成。
他認為“夢是完全有意義的精神現象,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它可以算是清醒狀態的延續,由高度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
“只要是外界的神經刺激和肉體的內部刺激,其強度足夠引起心靈的注意,它們即可構成夢的出發點和夢材料的核心,而再由這兩種心靈上的夢刺激所產生的意念間,找出一種適當的願望滿足。”
心理學上認為,夢的來源實際上就是潛意識,當意識的願望只有在得到潛意識中相似意願的加強後才能成功產生夢。
潛意識是永遠活動的,只是在白天人處於清醒時,其沒有足夠的力量被人察覺,而在睡眠狀態,意識活動的強度減弱,潛意識的願望便顯示足夠強的能力以創造夢。
但是進入睡眠階段的潛意識,並非是徹底自由的,它受到前意識的制約和監督。前意識會將夢境中產生愉快和不愉快帶入到知覺上,實現減少激動,保護自身免受傷害的目的,由此便產生了“夢的自發喚醒”作用。
所以,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盡管沒有受到外界的打擾,夢境會在一些關鍵處中斷,尤其是做令人緊張的噩夢時會被驚醒。
3. 夢的材料來源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了夢境與記憶間的強聯系,意識中對某些事情有著足夠的精神強度,自然在潛意識中也會選取相關的材料進行“造夢工程”。
弗洛伊德理論中,認為夢的內容來源,大部分是當天的生活經驗。夢總是以最近幾天印象深刻較深的事作為內容,同時也會關注到一些不重要、被忽視的小事。這就是夢給人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奇妙之感的原因。
因此,很多人表示夢境讓人感到親切,有一種說不清的似曾相識的感覺。
為什麼有時候會夢到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那是因為近期發生的事情,同曾經發生的事情存在某種連帶關系,而這些微弱的連帶關系,會在夢境中被加工
和放大
。
“在夢的運作中,那些能夠產生同樣感情的同類,擠在一堆共同制造”。
因此,夢的內容上,就將涵蓋一生各個時間所發生的相關記憶進行聯系和組合。也就可以解釋,那些醒覺狀態下不複記憶的兒時經驗,可以在夢境中重現的現象。
4. 交互式夢境的可能性
在同夢境中的人進行交流的試驗中,科學家們與36名擁有“清醒夢”(在夢中明確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經曆的實驗者,建立雙向溝通機制
,通過觸摸、聲音和燈光閃爍提出問題,
研究發現,他們即便處於夢境之中也是可以聽到外界與他們的對話,能夠遵循指令、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回答“是或否”的問題,以及區分不同的感官刺激。他們能夠用眼動或收縮面部肌肉,來回應外界刺激,研究者也將其稱為“交互式夢境”。
在進行的158次雙向交流嘗試中,18.4%的嘗試得到了正確的回應。這證明了“雖然很困難,但與夢中的人交流是可能的
”。
也就是說,要是進行有意識地同夢境中的人對話,就有可能探知他們的秘密。電影中的特工都很害怕做夢,他們擔心要是說了夢話,很有可能就泄露絕密和暴露身份,這一點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有著科學依據的。
為什麼能同夢境中人進行交流呢?
研究人員給出的解釋是,人在夢境中,腦區還是處於活躍狀態,他們仍能感知外界的情況,並對此做出反應,因此能夠完成與外界提問者的溝通。
不光如此,夢境中的人還會選取一些信息進行記憶儲存。
這意味著,人們可將自己清醒時學習到的東西帶入夢中,加以運用,也能將夢中感知到的東西帶出來,成為新的知識。
此外,當人處於這種能夠與外界交流的“清醒夢”時,像《盜夢空間》中萊昂納多的那種“植入夢境”,對夢者的夢境加以操控,影響人的想法,似乎不再是“天方夜譚”。
電影《盜夢空間》,下同
在未來,通過影響夢,人們也許可以獲取某些新的知識和技能,減輕和療效心靈創傷,或是激發更具創造性的想法。
從古代人為構建出的、象征神諭的“釋夢體系”,到心理學上關於夢的形成和內容的學說流派,再到證明了“交互式夢境”可能性的現代夢境試驗,夢以其神秘莫測、隱晦曲折的形態,一直吸引著人們不斷探索。
在未來,夢境又將呈現給人們以怎樣的面貌呢?探索發現又會有怎樣令人震驚和意外的發現?讓我們敬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