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24日 -
:
蕭因說歷史
靖難之變中,漢王朱高煦堪稱功勳卓著。因為有好幾次,燕王陷入困境,都是漢王朱高煦及時出現而擺脫。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
太子朱高熾體型肥胖、行動笨拙、行事遲緩,關鍵是腿還有點殘疾。
漢王朱高煦卻是精於騎射,而且遇事果敢,所以朱棣一直非常喜歡他。
更主要的是,因為漢王經常在軍中,所以軍方的大佬,也傾向於支持漢王。
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朱高熾的儲君之位,一度是搖搖欲墜。
但是因為皇帝與太子,有著天然的、微妙的矛盾。所以,漢王的許多優勢,常常就是他的劣勢。
總的來說,一個英明神武、果斷過人;而且在軍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太子,對皇帝而言,始終是一種說不出的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經過一番明爭暗鬥,朱高熾就被立為太子。
而朱高煦呢,則被封為漢王,還需要馬上到封地雲南。
當然了,這樣做的理由非常高大上,因為朱高熾是嫡長子。
面對這種事實,朱高煦實在無法接受,因為接受這種事實,就等於承認自己徹底失敗了。
其實呢,這應該是漢王最好的結局。
畢竟,現在趕緊認慫,退出權力漩渦,然後夾著尾巴作人,全身而退的概率那是非常大的。
但是,面對眼前的最高權力,有幾個人能這樣超然呢?
更主要的是,已陷入奪儲之爭的漩渦中,就算你願意退出去,曾經支持你的人,也難免會鼓動你繼續爭下去的。
畢竟,看著眼前的太子高熾、漢王高煦之爭;誰也忍不住想到當年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之爭。
因為,太子朱高熾除了年長幾歲、性格溫和之外,好像哪方面也不如漢王朱高煦啊。
於是,漢王朱高煦就拒絕到雲南,並且經常大放厥詞,更以秦王李世民自比。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漢王朱高煦為什麼要這樣囂張呢?
顯然是因為,他想繼續奪儲,就必須得這樣高調,因為這種高調,才會讓自己的支持者,擁有更大的信心;才會讓更多的人,願意站在自己這一邊。
否則,太子、親王的名份已定,他還有什麼機會呢?
但是劍有又鋒,漢王朱高煦這樣囂張,難免會引起自己老爸的猜忌,因為秦王李世民並不是簡單的,只把太子清理出局了,更讓自己老爸也提前退休了。
而且,太子、漢王相爭的越來越激烈;最後會是什麼結果?肯定是骨肉相殘啊。
太子、親王這樣磕磕碰碰的並立了10多年。終於在永樂十三年,漢王被改封到山東,並且必須得到封國了。
總的來說,隨著大明帝國官僚政治的成熟,朱棣在制約太子時,已不需要玩這種太子親王並立的危險動作了。
於是,在永樂14年,漢王只能離開中央政府,到山東的封國了。
有時候,不信命,真是不行。
如果在此前,朱棣突然死了,誰敢說朱高煦沒有機會上位呢?
但是朱棣並沒有死;而且,大明帝國的官僚政治越來越成熟了。
更主要的是,朱高煦卻被迫離開了中央政府。
此時,以大明帝國的那種權力格局,朱高煦奪位的機會,已小的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畢竟,前有秦王李世民的成功;後有燕王朱棣的成功。朱高煦雖然離開了權力舞台中心,多少還是會有一些幻想的。
10年之後,也就是永樂二十三年,朱棣死了。
朱高煦那顆已平靜多年的心,難免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但是因為太子朱高熾順利的登基了,所以他只能暫時按捺下,心中的這種非份之想。
但是,他與太子朱高熾,當年的有著太多的恩恩怨怨,以後的命運是什麼,他多少也有此迷茫。
悲觀的時候,他難免會想到下策;樂觀的時候,他又會想到上策;患得患失之際,他又會在中策徘徊。
漢王的下策,就是徹底向大哥朱高熾臣服,然後通過主動消減權力的方式,獲得大哥朱高熾的原諒。
而且,從理論上,這個目的,應該可以實現。畢竟,漢王離開權力中樞,已近10年了,其影響力已相對有限了;如果他再主動削減權力,願意夾著尾巴作人,他大哥朱高熾、侄子朱瞻基,應該都沒有理由主動背負殺弟(殺叔)的名聲。
問題是,絕頂之上的權力,好像伸手就可以抓住,人難免會有幻想的,尤其是自己的老爸,當年就是在絕境之中,通過靖難之變上位的,這更讓漢王會充滿了幻想。
所以,漢王不由自主的就想選擇上策。
漢王可以選擇的上策,就是抓住機會,再以誅殺奸臣的名義,發動靖難之變。
因為有類似的想法,漢王自然不會主動削減權力,相反還會有意無意的擴大自己私人班底。
更主要的是,太子朱高熾上位後,僅僅10個月,就駕崩了。
面對此情此景,漢王朱高煦的心中,難免會有太多的幻想,因為類似的事情發生,很容易讓他感覺,這是老天在給他機會。
當時的帝國都城在北京,而太子朱瞻基卻在南京,這意味著,太子朱瞻基想到北京繼位,需要穿越兩千多裏的距離,關鍵是,朱高煦的封國就在北京、南京之間。如果漢王朱高煦在此過程中,派人截殺了太子朱瞻基,你說會是什麼結果?基於英雄史觀去看,漢王就等於成功一半了。
據說,漢王朱高煦也曾計劃派人截殺太子朱瞻基。
但是,因為太子朱瞻基的行動太過迅速,所以沒有來得及執行。
太子朱瞻基上位後。
漢王朱高煦依然在上中三策中徘徊,最後終於忍不住選擇了上策。
於是,他以誅殺奸臣夏原吉為由,選擇了複制自己老爸的成功。
在當時背景下,漢王朱高煦成功的機會,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
從某種意義上,漢王朱高煦最大的機會,就是前來圍剿他的軍事統帥,會犯各種低級的錯誤。比如,各級將領之間互相扯皮;再比如,很多將領願意接受他的策反。
但是很不幸,新上位的小皇帝,竟然選擇了禦駕親征。
這個小皇帝,絕非此前的建文帝可以相比。
這個小皇帝,一直都充滿傳奇色彩;因為朱棣一直不願意廢太子朱高熾,據說,就是因為太喜歡這個孫子了。
為了讓這個孫子成為合格的皇位繼承人,朱棣那是走到哪裏,把他帶到哪裏;更走到哪裏,把他教育到哪裏;幾次親征蒙古時,也不例外。建文帝顯然缺乏類似的曆練。
更主要的是,這個小皇帝的主要助手,都是曾在權力中樞工作過多年的元老重臣。建文帝身邊,顯然沒有這樣的助手。
所以,簡簡單單的幾個回合下來,漢王朱高煦就被俘虜了。
然後呢,小皇帝就殺了漢王朱高煦。
當然了,為了證明漢王朱高煦該死。所以,史書就說,小皇帝本來計劃饒恕漢王朱高煦的,因為說一千道一萬,漢王朱高煦也是他親叔叔。
但是,漢王朱高煦一心作死。所以,小皇帝就殺了漢王朱高煦,並殺了他十個兒子。
類似的內容,雖然相關史書都會引用,但是史書這麼一說,我們這麼一聽就可以了,因為它太戲劇化了。
《國朝獻征錄·漢庶人傳》: 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
到此為止,明宣宗的地位算是鞏固了。
寫到這裏,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此前的歷史。
朱元璋的太子死了,太孫朱允炆繼位,盲目削藩,於是丟失了皇位。這是大明帝國的第二任皇帝。
燕王朱棣在位23年,是為明成祖(明太宗)。這是大明帝國第三任皇帝。
明成祖死後,太子朱高熾上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僅僅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這是大明帝國第四任皇帝。
仁宗死後,太子朱瞻基上位,是為明宣宗。這是大明帝國第五任皇帝。
明宣宗的兒子,在明代歷史上,端是大名鼎鼎,因為他就是著名的明英宗。
他之所以非常著名,是因為他後來禦駕親征,竟然被蒙古人俘虜了。
到此為止,永樂盛世這一篇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