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國際

各國教育焦慮圖鑒:日本媽媽當助教、印度傾家蕩產為補習,甚至連戰鬥民族也雞娃……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28日 -
:       
 

亞洲教育論壇

▲ 在日本東京的湯島神社,人們在許願牆上掛祈福木牌,為學生考試祈福

來源:《環球》雜志


日本 殘酷的私塾競爭和“媽媽幫”

記者/郭丹(發自東京)  

將火車車廂當教室,和可愛又寬厚的校長做遊戲……許多讀過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的讀者,對日本小學的印象可能就是巴學園般的寬松教學模式;

 

注重運動、收納、禮儀……在許多中國人看來,日本非常重視兒童素質教育,孩子們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成長。但現實中,日本孩子真的如此輕松嗎?

 

因為工作原因,《環球》雜志記者的孩子也來到東京上學。這是一所普通公立小學,學校窗明幾淨,和許多公立小學一樣,校內遊泳館、劍道館、圖書館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孩子們每天穿著整潔的校服自己上下學,一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就能陸續看到街上背著書包回家的孩子。日本小學生也基本沒有家庭作業,因為在學校就完成了。

 

一學期下來,除了開了兩次家長會,傳達了現階段整體教學重點、展示了孩子們的手工課作品外,似乎再沒有太多家校溝通內容,整個學業和學校氛圍都是輕松幸福的。

 

然而,幸福沒多久,記者就開始感覺有些心慌。如此輕松的學習真的沒問題嗎?日本孩子都是這麼輕松考上大學的嗎?
抱著各種疑問,記者開始通過多種途徑打探日本小學教育的全貌。

一路“私立”到精英

 

日本的小學教育主要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無論是區屬還是市屬,公立小學不需要考試,只要住在學區內就可免試入學。但是私立小學,不僅學費高出公立學校幾倍,還須通過入學考試,而且越好的私立小學門檻越高。

 

從課程內容看,好的私立小學一般從一年級就開始教英文,且課程內容多而實。而記者孩子所在的公立小學,直到三年級才開設“國際交流”課,內容也非常簡單。在國語、數學、社會、理科等其他學科上,私立和公立學校的教學內容也存在巨大差距。

 

上課時長也不一樣。公立學校一般15點放學,私立小學要到17點左右,且留有各種家庭作業。小學6年下來,公立小學與私立小學學生的整體競爭力已相距甚遠。

 

加之日本自1995年開始推廣“中高一貫制教育”,許多好的初中與好的高中被綁在一起。因此,為了進入名牌大學,日本孩子從“小升初”開始就得拼。因為如果沒能升入好的初中,就意味著將與好的高中無緣,也難以考入名牌大學。

 

上私立小學——考重點私立初中——直升重點私立高中——進入重點大學,就成了許多日本家長培育下一代精英的進擊之路。

 

但私立學校一路讀下來,高昂學費是一般家庭難以支撐的。當然,公立小學的孩子家長,也不會因為沒走私立這條路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另一條強化之路——私塾。

 

私塾後的“媽媽幫”

所謂私塾,就是中國各類以提升學業成績為主要業務的培訓機構。
目前東京地區最著名的私塾叫Sapix,此外還有四谷大塚、日能研、希學園等不勝枚舉。

 

各家培訓機構為了提高自己的重點學校升學率,都會進行招生考試,只有通過考試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私塾。

 

以Sapix為例,該機構約兩個月舉行一次入塾考試。孩子們根據家庭住址選報附近的分校。考試內容遠超正常教科書的範圍,通常孩子們要考幾次才能成功進入該機構。錄取結束後,Sapix便會按照學生的入塾成績將他們分配到A到S的各班。班級並不是固定的,每月都會有分班考,每學期有全國排名大考……如果成績下滑,就要從原來的好班調整到其他班級。此外,還有10%的末位淘汰,私塾會對學習一直不進步、排名靠後的孩子進行勸退。

 

一個日本小學生為了考取一所重點中學就要像高考一樣每天拼命學習,接受各種考試,接受每次調班的壓力,對孩子身心的蹂躪可想而知。

 

而支撐孩子成績不斷提高的,並不僅僅是私塾老師,更重要的是孩子身後的媽媽——一位位全職家庭主婦。

 

為了讓孩子在六年級有充分的複習准備時間,從四年級開始,Sapix就進入“備戰中考”模式。以數學為例,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學到了立體圖形的體積、扇形面積、各種三角形角度求解等內容,達到普通小學五年級甚至六年級的水平。而且,私塾的老師僅負責傳授知識、組織考試並配發答案,至於具體題目的講解、孩子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都要全程靠家長。
如果你沒有學霸媽媽,Sapix會為你推薦小灶課輔導老師,也就是上完私塾需要另請家教,當然費用也不菲。

 

進擊的代價

雖然私塾能學很多東西,但並不是所有公立學校的孩子都能考上,即使考上了,也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負擔高昂的培訓費。

 

拿Sapix來講,四年級以後,國語、數學、理科、社會四門課程一起上,一個月基本費用是4萬日元(約合2500元人民幣)。還不包括入塾的會費、寒暑假培訓費、單獨家教費……特別是到六年級,一個孩子一年的花費超過100萬日元(約合6.5萬元人民幣)。

 

如此高昂的培訓費,讓許多有兩三個孩子的日本家庭望而卻步。但不參加私塾培訓,進入重點初中的幾率就會下降。因此,日本坊間對於教育培訓投資有許多類似的看法:“慶應、早稻田等名牌大學畢業的家長一定能培養出同樣優秀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沒有那方面才能的話,孩子也別抱那個希望……”日本社會對階層固化的認識可見一斑。

 

了解了這些,記者不禁感歎,相較之下,中國國內的家長或許應感到些許欣慰,至少,孩子們到高中還有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不需要在小學就承受高考一般的壓力。


印度 家長焦灼圖鑒

文/李熠煜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學中印社會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教授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夫婦為解決孩子的擇校問題而絞盡腦汁的荒誕故事。拉吉夫婦不得不購買高檔小區的住房,經曆各種面試的羞辱,最後只好假扮窮人,去搶占窮人的保留名額。故事略顯誇張,但印度家長的焦灼與酸楚,卻真實不虛。

 

讀私立成風潮

印度有約2.6億學齡兒童,數量是世界之最,但在“免費強制教育”(類似中國的義務教育)上的投入卻不到GDP的4%,公共教育資源的缺乏可想而知。

 

2019年數據顯示,印度的平權教育法案(2009年)頒布已有10年,但只有不到13%的學校達到法定標准。
由於公立中小學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差、教師不足、制度缺失、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質量堪憂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充斥著對公立學校的批評與不信任。

 

▲ 10月17日,印度孟買的一名教師幫一名參加網絡課程的學生戴耳機

 

公立學校讓人失望,家長只能將孩子送入資源更豐富的私立學校,這一做法已迅速形成風潮。

 

一項全球性的調查顯示,印度家長對免費私立學校的支持程度高達73%;假如負擔得起,就讀於公立學校的孩子中,85%的父母願意將其轉入私立學校。這些數據都是全球最高。

 

統計數據也證實了家長意願的真實性——從2011年到2017年,私立學校入學人數增加了1700萬人(從4400萬升至6100萬),公立學校就讀人數從1.26億降到1.09億。《起跑線》中的拉吉夫婦就是在對公立學校的擔憂中,為了讓孩子就讀私立學校,而殫精竭慮的典型案例。

 

將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學校,是否意味著一帆風順,父母不再焦慮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大學招生考試的競爭非常激烈,
每年有大約1000萬名考生,而印度較為知名的高校(如排名靠前的印度理工學院、尼赫魯大學、德裏大學等)數量不多,其就業前景固然美妙,錄取率卻極低。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每年有40萬考生報考,只有200人能考上”的“皇家工程學院”,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學院,每年都有數十萬名學霸報名,堪稱“地球上最難考的大學”。

 

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導致的殘酷升學壓力,孩童未必有清醒的認識,父母卻是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擇校上固然不能輸,在長達12年的求學之旅上更不敢松懈。瓦爾基基金會對29個國家/地區近2.75萬名父母的綜合研究(2018年)顯示,印度父母是世界上最關注孩子教育的人群之一,95%的印度父母會輔導孩子學習,62%的父母輔導孩子每周超過7小時。

 

印度政府在十年級和十二年級的末尾會舉行兩次公開考試,類似於中國的“初中畢業考”和“高中畢業考”。這兩次考試的難度並不大,但好的畢業成績是入讀高品質學校的基本保證。對希望就讀名校的考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各大學的入學考試,每個學生都可以參加不同時段內不同大學的入學考試,由於難度驟增(許多內容學校並不講授),考試季漫長,更加劇了孩子和父母的焦慮,也導致印度補習班盛行。

 

“傾家蕩產”為教育

隨著孩子的成長、學業難度的增加、競爭的加劇,父母難以繼續輔導,各種課外補習班就此登場。

 

印度最著名的是關於大學入學考試的補習班,每年有多達90萬名學生參加聯合入學考試(該考試是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的必經之路)和其他頂級工程類考試,基本都需要參加各類培訓機構。即使一些大型教育機構每年收取10萬~40萬盧比(約合1萬~4萬元人民幣)的昂貴學費,培訓名額依然爆滿。

 

印度北部城市科塔是最有名的“補習之都”,每年有超過20萬各地學生來此,參加准備印度理工學院入學考試的補習班。
考生每天在擁擠的教室中,接受14~16小時的高強度課程學習,伴隨著一輪輪的密集測試,學生根據排名被分到不同班級,循環往複,直至考試前夜。

 

在巨大的壓力下,出現心理問題是常見之事。根據當地政府的統計,自2013年至2017年,共有77名來科塔補習的學生自殺。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官方數據顯示2018財年的人均收入約為11.3萬盧比,而考生每年的補習費用、食宿費用,甚至遠遠高出這一人均年收入水平。有考生為了支付自己的補習費用,母親抵押了所有的金銀珠寶。在這種傾家蕩產投資教育的行為背後,是家長們深切的焦慮,以及學童的壓力。

 

最近幾年,Vedantu和Unacademy等在線教輔平台迅速崛起,由於其多重優勢——沒有地理上的約束,可以通過1∶35的比例授課,沒有入學考試的障礙,收費甚至低至線下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

 

2019年4月,Vedantu從中國的在線教育機構“好未來”籌集了500萬美元,並正式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平台,可以監控師生互動的70多個參數。該公司采用的是免費增值模式,每月的獨立訪問量達1050萬次。

 

Unacademy也在2019年6月從紅杉資本、Steadview等知名投資者那裏籌集到5500萬美元,開始瘋狂擴張,收購了擁有超過900萬用戶的Wifistudy。截至2019年7月,該網站已擁有4萬付費活躍用戶。

 

從印度線上、線下輔導班的收費金額、增長趨勢、火爆程度,可以窺見印度父母對後代教育的投入與關注,也可以想見每個奔走於輔導班的孩子身後,那些神情焦灼的父母。

 

健康安全也成焦慮源

除了成績,對孩子健康安全成長的擔憂,也是印度父母焦慮的一個源頭。

 

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父母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關注點存在差異:5~7歲兒童的父母最關注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60%的7~11歲孩子的父母非常擔憂受到性虐待和性騷擾;12~16歲孩子的父母會擔心抑鬱症的侵擾,尤其是在十年級和十二年級的會考准備期間,這種焦慮會達到頂峰。

 

印度父母幾乎每天都會讀到關於兒童受傷害或綁架的新聞,孩子的安全成為父母非常關注的問題。
據《印度時報》報道,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創建相關方案,幫助家長從線上到線下監控孩子的活動,以確保他們始終安全。

 

初創公司Parentune的聯合創始人Nitin Pandey建議印度父母構建一個私人信任社區,來解決焦慮的問題。這些公司提供的GPS和GSM設備可以自動接聽電話。父母可借此了解孩子周圍發生的事情。一旦孩子離開安全區域,系統就會通知家長。

 

位於南部海得拉巴的StudyMonitor公司與南部250所學校合作,給近7萬名學生提供服務。它能跟蹤校車,給父母發送相關的詳細信息,假如校車線路出現偏差,系統會自動報警。

 

呼喚多元化解決方案

解析諸多印度父母的焦慮行為,會發現不論是傾盡全力讓孩子參加各類補習班,還是過度關注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長,或許都是印度的傳統社會受到現代化沖擊所造成的後果。

 

在印度,隨著現代教育普及、種姓制度逐漸消退,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態度相對淡化、對物質生活更為關注,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觀念正在改變。在這種社會發生劇烈變遷的時候,人們普遍存在過度焦慮應屬正常,除了向傳統的宗教、瑜伽求助之外,更多的現代解決方案也將成為緩解父母焦慮的良藥。

 

印度的一項關於父母與孩童的焦慮研究成果顯示,父母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與焦慮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該模型的多元回歸表明,結合父母的社會經濟背景可以很好地預測孩子的焦慮現象。據此,相關研究者建議提供特殊的班級來培訓父母,緩解其焦慮,由此才能真正緩解印度家庭的焦慮與孩子的壓力。

還有學者建議通過諸多學校都有的家委會,鼓勵家長全面合作和參與學校各種事務,比如邀請家長在專業領域做講座,動員職業為醫生的父母參與健康管理,職業為教師的父母協助學校教學,協同維持校門口的交通秩序等。顯然,良好的家校溝通,能較好地緩解各方的焦慮。


俄羅斯 學業素質都要抓

文/崔錚 樊文進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轉型國家經濟政治研究中心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是什麼關系?家長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為學校教育服務?……諸如此類的問題如何解決,往往成為家校雙方共同的焦慮。

 

俄羅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會視二者為補充關系。俄羅斯的家校合作教育由來已久,家校合作體系中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當屬全國家長委員會。

 

該委員會是由政府管理的非營利性政府公開服務組織,由地區家長代表組成。家長委員會還包含市級、校級和班級組織形式。正是這種從政府到基層全方位的家長委員會模式,使得彼此之間形成互補,保障家長參與到學生教育工作中,有利於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2年俄羅斯聯邦政府頒布《俄羅斯聯邦教育法》,將俄羅斯的教育體系確定為“國家—社會體系”,確定了社會組織及相關人員可以參與管理教育的原則。

 

根據該體系,全國家長委員會成為俄羅斯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每所學校在新學年伊始的第一次家長會中都會選出新一屆委員會,以保護家庭權益與孩子健康為宗旨開展活動,其主要職能是協助學校更好地教育孩子。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俄羅斯的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相對完善成熟的結構。但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國內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響,俄羅斯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樣在一定程度上給家長帶來或多或少的焦慮和壓力。

 

首先,繁重的家庭作業成為家長的負擔。作為把控教學質量和有效性的工具,家庭作業的地位不可撼動。

 

俄羅斯的老師們認為,家庭作業是鼓勵學生去讀書的有效手段,沒有留在紙面上的知識是沒有智慧的。老師們每天都要布置大量作業,並按時檢查。這就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和學生學習,如果家長不重視學生家庭作業,會被認為無視老師的工作。受此觀念影響,家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要輔導孩子的課業,壓力自然多了一重。

 

其次,受到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影響,俄羅斯的家長十分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希望從一些興趣愛好培養中提升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俄羅斯,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體育和藝術是孩子獲得全面發展尤為重要的兩個方面。

▲ 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家長帶著孩子參加童車大巡遊活動

俄羅斯家長認為,孩子從小從事體育活動能夠促進身體發育、增強體格,還能在體育鍛煉中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因此家長們總願意帶孩子參加體操、滑雪、足球、遊泳、拳擊等多項體育活動,寒暑假裏積極配合學校同孩子們一起進入夏令營或冬令營。

 

同時,俄羅斯人的藝術修養傳統保存良好就得益於從小獲得的藝術熏陶。俄羅斯家長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從小就要求孩子們接觸和學習芭蕾、表演、繪畫、歌劇等各種藝術。

 

體育、藝術等素質培養因此成為俄羅斯家長的一項大任務。筆者2011年至2015年在俄羅斯留學期間,曾給一個三年級的女孩做過中文家教。除了學習中文,這個女孩課餘時間還要學習英語、法語、油畫、芭蕾、吉他等,家長的壓力可見一斑。

 

此外,在促進家庭和學校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家長作為家長委員會的主體,被要求協助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策劃和組織文化、體育等活動,協調學校相關部門以確保學校教育達到最優效果,組織和舉辦家長會議,監督和督促學生參與學校俱樂部的活動等。
這種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密切互動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和精力耗費,就連家長委員會成員的出勤考核也令家長們感到焦慮。

結語


“請停止一邊焦慮一邊傷害”

口述/心理學家 賀嶺峰,上海體育學院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整理/《環球》雜志記者 胡豔芬

試試未成年人的“工作”

 

我們往往只是把孩子當孩子,把學習當學習。假如換個角度,把孩子當大人,把學校當成一家公司,把上學當成上班,你恐怕才能體會到孩子們正在經曆什麼。

 

你會發現,孩子服務的這家公司,上班時間是全世界最早的;每天的工作都要進行KPI(關鍵業績指標)考核,而且是許多部門同時考核——考完一科考另一科。
而現實中沒有哪家公司是天天都要進行KPI考核的。

 

根據統計,中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受一次表揚,至少要伴隨6次批評。
我們認為,任何一家企業的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之比,理論上來說應該大於3比1,才能達到一個幸福企業或快樂組織的標准,這個在心理學上叫洛薩達線。

 

著名心理學者洛薩達提出過一個命題,一個人積極向上的情緒是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綜合而成,其中的比例大致是2.9013∶1,被稱作心理學的魔力數值。就是說,應該至少誇孩子3次才能批評他1次
。如果有一個情緒銀行的話,意味著你存3筆可以取1筆,如果你存得不夠取得太多就會破產。

 

低年級的孩子每天“下班”倒是比較早,但都是帶“工作”回家,一般至少要“加班”一兩個小時,臨到“項目結項”(考試)前夕就得兩三個小時。好容易到了周末,家長們還要給孩子找另一家公司“兼職”。到了寒暑假,還要強化。

 

這樣的工作一幹就是12年,這漫長的過程中還沒有任何工資收入、回報。最終的回報可能是12年後的一次考試結果,而且這結果有可能是一敗塗地。

這樣的工作,成年人願意做嗎?

 

因為“愛”,所以傷害

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一起,給孩子提供了一種低效的學習模式。學習效率等於學習的總效果除以學習的總時間。我們看到,老師和家長在合作做一件事,就是無限延長學習時間。客觀上,在不斷降低學習效率。

 

然而,時間總量是有限的,時間的付出是有機會成本的,因為,這個時間用來幹這件事就不能幹其他的事。

 

不能幹什麼事了呢?第一個就是不能交往。
本來孩子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後,社會交往是他們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繁重的課業使得一些家長或老師不讓他們交朋友。今年8月18日,我們與共青團上海市委聯合發布了《上海市未成年人心理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過50%的未成年人交友數量少於3個,一些孩子甚至一個朋友也沒有。這意味著,一旦親子關系緊張,當他們面對生活中一些難關時,很難找到社會支持系統。

 

再就是沒有足夠的運動量和睡眠。
報告還顯示,50%以上的上海學生每天的運動時間不足1小時;近一半學生近3個月進過醫院,且進過醫院的學生中有83%日運動量不足1小時。上海市一半的學生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

 

由此可知,學習占用了確保健康的運動時間和保障智力發育的睡眠時間,這種消耗式的學習得不償失。

 

教育是個長線投資,而當今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投資的成本和收益比(費效比)是很低的。家長們著實可憐,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金錢很多,但另一面,對孩子的傷害又很大。

 

時常退後一步,可以嗎

在此次對上海市未成年人的心理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有67.8%的孩子被家長體罰過;17.4%的家長和9.4%的老師曾當眾羞辱孩子。當眾羞辱,是對人的自尊自信摧毀最嚴重的一種行為,在中國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上海,在80後、90後父母身上,這樣的現象令人心驚。

 

在我們接觸的心理咨詢案例中,許多家長說,“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只要一看到孩子寫作業磨蹭,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我看來,身為父母首先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的皮質腦控制不了動物腦,就意味著心理出現了問題,需要求助心理醫生,或者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無論如何,家長不能讓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受害者。如果在輔導作業時實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離場”——離開那個可能使你失控的場景,冷靜下來。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告訴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停下來。家長們總是認為,在孩子的教育上,自己做得越多越好,其實隨著孩子年紀增長,我們需要經常往後退一點,讓渡一些權利給孩子。

 

有一個典型的案例,一位來找我咨詢教育心理問題的母親說,她要撫育3個孩子,壓力非常大,因為實在無法兼顧,老大的學習基本撒手了。放養的結果令她很意外——以前她盯著老大做作業,需要3小時才能完成;現在不盯了,一個半小時就完成了。

 

這說明,當家長把一些權利還給孩子的時候,他自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反之,當家長把孩子所有權利都剝奪了,孩子就會說“好吧,反正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我也沒辦法,但是我最後一定會給你一個失敗的結果,告訴你這樣做是沒用的。”這個在心理學上叫“被動攻擊”。

 

我們發現,出現問題的家庭裏至少有一個操縱欲、控制欲特別強的家長。我們要避免成為這樣的家長。

 

調整自己這個“角”

 

我們平台(微笑主義公益心理服務平台)上有很多焦慮甚至抑鬱的女性,其中不少是未成年人的媽媽。她們的親子關系一度到了崩潰的邊緣,在家庭裏處於長期抑鬱的狀態。在學了心理學之後,她們開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慢慢意識到即使丈夫和孩子都有問題,她能做的也不多,唯有調整自己。當她們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後,發現所有的關系都變好了——有抑鬱症的孩子不抑鬱了,孩子的成績慢慢提高了,夫妻關系也改善了……她們覺得這很神奇,但其實這只是家庭治療的一個基本理論——三角關系。該理論認為,夫妻和孩子構成的是一個三角關系,任何一個角的改變都會帶來所有邊和角的改變。

這種心理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家長有錯誤的觀念:一是想要用“一招靈”的辦法來解決焦慮問題,但就像問題不是一下子冒出來的一樣,也無法一時半會就得到解決;二是希望學到一些技巧來操控自己的孩子。

 

我們不會教家長去“對付”自己的孩子,只會教他們怎麼“對付”自己,只有跟自己的關系改善了,跟孩子的關系才會隨之改善,孩子才會因此發生改變。

 

此外,“家長群”裏傳達出的焦慮,一定程度上是盲目對比導致的。這需要家長有正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要再“唯成績論”。隨著人工智能時代加速到來,有分析顯示,十幾年後現有的職業中有一半會消失。這意味著,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應試成績,在未來將無法作為一個人能力的評判標准。

 

一個重要的風向標是,包括美國常春藤盟校在內的許多美國名校,已經永久性取消了SAT/ACT這兩項標准化入學考試成績
。原因是:研究發現,這樣標准化的考試成績和學生未來的成就沒有相關性,並給低收入人群、有色人種、女性學生帶來障礙。

 

美國名校招生現在的評價標准中,排前三位的指標依次是:自我照顧能力,照顧他人的能力,自我成長的能力。

 

為了擺脫焦慮,家長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將觀察的目光轉向自己,控制情緒,心態平和,正確看待世界,最重要的是,全力恢複親子關系。

 

最後,我想引用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轉自:海角春藤


北大教授大聲疾呼:教育陷入全面競爭狀態,讓孩子過早“夭折”


全是一流大學!教育部公布重要名單


失蹤1398天後,他們還在尋找章瑩穎


大學副教授吐槽女兒不如己:接受孩子的平凡,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