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06日 -
: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官方帳號
革命歷史題材劇《中流擊水》以“紅船精神”為統領,呈現1919年五四運動到1928年井岡山會師這十年間中國共產党的發展曆程。
6月1日,《中流擊水》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流擊水》片頭找准劇作的獨特性
“最近建党題材的電視劇集中播出,《覺醒年代》《中流擊水》《光榮與夢想》《大浪淘沙》,還有11號要播出的一部《百煉成鋼》,五六部片子集中播出。因此我們在評論角度,很容易選擇一個互相比較的角度去評論一部作品。”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將《中流擊水》與近期其他建党題材電視劇進行橫向對比。
《覺醒年代》的時間是從1915-1921年,六年寫了共產党的前史;《大浪淘沙》是從1918年-1945年,寫了13個党史人物的命運前途;《光榮與夢想》的時間段是1919年-1953年,基本是按最傳統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方式,把中國革命歷史做了全景式的表達;《中流擊水》的時間是1919年-1927年。
《中流擊水》劇照“我認為《中流擊水》對這段党史階段的截取眼光和起止方式就是其在眾多的党史題材當中的獨特之處。當中對大革命時期那段歷史風雲的描繪,是以往革命歷史題材當中所沒有的,我個人認為,1921年-1927年是最複雜、最艱難、最值得用文藝方式書寫的。一個党在青春期的時候有它不成熟的地方,有它的成長過程,所以這部作品在題材、思想的意義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更需要深刻的、細致的、藝術的闡述。”李京盛說。
中央党史和文獻研究院原科研部主任黃如軍談道:“中流擊水的時候最主要的是誰?毛澤東。是毛澤東為代表的這一代,也可以是說党的創始人的一部分,也可以說中國共產党年輕的一代,比起主要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來說,他們是一代當時的新生力量,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找到了正確的路子,這個定位非常准。”
《中流擊水》劇照李京盛也肯定了《中流擊水》對歷史人物的青春化表達,讓党史題材電視劇與年輕人建立一條藝術通道,“其實青春這個主題本身就屬於革命口號,並不是我們把它作為藝術表達的一種手法,李大釗在1916年新青年發出的號召,題目就是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那個時候青春就是革命口號,是革命精神來源之一,是革命的動員令。今天用青春的視角和青春化表達的方式再現這段革命歷史,塑造那個時候確確實實是青春熱血的那些革命前輩,這是既符合歷史事實有符合歷史規律的,更符合當下審美。”
找到創新性的表達
總導演宋業明介紹了《中流擊水》的創作初衷和重點,這個故事起源於黃亞洲的小說《紅船》,“我們早期共產党人的艱難曆程和他們在選擇道路上承載的歷史責任,所以我覺得從我自身角度來說,特別想深入它,了解它,去感受承載這一歷史時期的那些重要的共產党的領導人,以及追隨我們党而前行的先驅者,他們的英雄獻身精神和拼搏精神,這是我看完劇本以後特別渴望表達的一個東西。”
為了區別於其他的同類題材,主創在策劃之初就明確提出,希望在敘事角度、主線人物塑造、精神情感的表達、史料挖掘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責編劉馨介紹:“這部劇在創作中有四個大的原則,首先,它具有史詩的高度與視野,在歷史與藝術,詩興與史性相結合的基礎上,將紛繁複雜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解析紅船精神的歷史邏輯;其次,面對十年紛繁複雜的人物和事件,不能采用編年體或者流水賬的形式,因此紅船精神成為搭建全劇的標尺,重點提煉具有首創意義的事件;第三,全劇主要是以毛澤東為視角來展開故事,以為挽救中國民族危亡,中國到底該走哪條道路,和確定道路以後到底該如何走下去,這兩大懸念來貫穿始終;第四,要將本劇打造成党史學習的鮮活材料,既要對党史有較為完整、全面的表述,也有意識地納入党史文獻研究和領袖人物研究的較新成果,對中國共產党早期歷史有一定的創新性的表達。”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肯定了該劇對人物的塑造:“它將重大革命進程的描繪與革命者個人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例如,陳獨秀跟陳延年父子表面看起來有矛盾,但是他們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但是孫科表面上承襲的是孫中山的思想,可是他的人生道路跟孫中山又是背道而馳的;另外還實現了人物群像塑造與個性描繪的結合。雖然這部作品的人物眾多,事件複雜,但是把握住了毛澤東這個時代的靈魂,所有的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講述角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