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1

施偉斌:創新的終極意義是多贏 !


字體大小:
2018年12月25日 -
:     
 
每日前沿

網際網路時代,如果問何為創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

對於商人來說,是如何創造全新的盈利模式,獲得更多利潤。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如何運用勤奮和智慧,鑽研出為社會巨大便利的技術成果。

對於一個國家來言,創新或許意味著生命力——一種主動的與其他國家拉開差距的力量。

在這個人人都提倡創新的年代,英達科技董事長、創始人施偉斌先生卻告訴我們「創新」二字其實並沒有說得那麼容易,他說「英達是從歷史走廊穿行過來的。『歷史走廊』不是『歷史大道』,遠非那麼平坦、風光。走廊的兩側聳立的是懸崖峭壁,中間可行的路其實只是一條夾縫。」

如何從夾縫中走來,答案在創新。如何在25年的光陰中始終堅持不懈的創新,則必須有比常人更甚的憂患意識。

「自主創新來源於深入的市場分析、嚴謹的邏輯推理與強烈的憂患意識。」(摘自施偉斌《自主創新三元論》

amocity
amocity

  


得益於「憂患意識」,英達科技集團呈現給世人一次精彩盛會

12月22日下午13:30,「2018年絲路科技教育文化國際論壇(南京峰會)」在南京江蘇大劇院悄然拉開了帷幕。

本次盛會吸引了來自中國、日本、比利時、塞爾維亞等多個國家的700多位使節及參會嘉賓。獲得了包括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日報、新華網、江蘇電視台、鳳凰網、現代快報、揚子晚報、紫金山新聞、龍虎網、南報網、江蘇新聞廣播、南京新聞廣播、南京電視台以及全國100多家新聞媒體報導和關注。

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前校長鍾秉林,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英達科技集團董事長施偉斌先生分別就民營經濟、應試教育、綠色科技、世界局勢、自主創新等主題為到場嘉賓奉獻世界級的學術盛宴。

然而一直到論壇舉辦前夕,施偉斌先生其實仍在擔心——年底又是冬至,他擔心一些嘉賓會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沒法趕過來。

事後證明,施偉斌先生多慮了。這次論壇不但現場來的嘉賓多,在網際網路上也成了熱議,截止到論壇舉行當日下午,「絲路科技教育文化國際論壇」相關微博話題獲得了超過1億的網友關注。

從前期的籌備發布會的召開到最終論壇活動的落地,施偉斌先生所代表的香港科技教育文化學會和英達科技集團展現出了極強的執行力,所有環節有條不紊,搭台子唱戲絲毫不亂。帶給南京乃至江蘇一個世界級的精彩盛會。

而這一切或許正是得益於極強的「憂患意識」——永遠早做準備,永遠多想一步。

自主創新不是蠻幹,而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作為一個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國際型盛會,「絲路科技教育文化國際論壇」旨在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相關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高端對話平台。

如果問施偉斌先生,英達科技集團作為一家高新技術產業為什麼要來承辦這樣一場盛會,他或許會回答——他想通過這樣一個世界級的盛會,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創造一個「多方共贏」的舞台。

在主旨演講環節《自主創新與多方共贏》中他講道——創造多贏,才是自主創新的終極意義。

「多贏」是目的,「商士道」是理念,「自主創新」是能力,唯有理念與能力都具備,「多贏」才能實現,「自主創新」才有其必然的意義。

多贏不僅僅在人與人之間,還有人與環境

amocity
amocity

  


1993年英達科技集團在香港成立,那時候的英達還只有幾個人。

「25年前,技術部研發一個產品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如今研發一個新產品只需要幾個月,並且保證同時4、5個產品同時研發。」英達科技工程機械設計院夏一峰曾回憶。當時剛成立的英達科技只有一間不大的辦公室,幾張桌子,擺放在桌面的繪圖板,這是英達創業的起點——技術部只有3-4個人,有大學老師也有剛畢業的大學生。

現在英達有200多個專利,產品庫匯集14大系列60多種產品,更是覆蓋了道路護養全領域的產品。而讓英達人最自豪的莫過於「就地熱再生技術」。

「就地熱再生技術」是一項路面維修的工藝,通過就地熱再生機組將舊瀝青路面加熱﹑翻鬆﹑添加再生劑﹑新瀝青混合料﹑然後重新攪拌後攤鋪﹑壓實成型。

通過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更為節約各項原料的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環境污染。英達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實現了人與環境的共贏。

從創新中走來,卻又要求「被推翻」

英達花了25年時間奠定了中國道路熱再生養護理論基石。但作為老大哥的英達卻在技術領域求「被推翻」。這是為什麼呢?

《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施偉斌先生時曾報導過這樣一個細節:「也許在別的企業,員工畫了三天三夜的草圖,遞上來時,會一心期待得到認可。但在英達不是。草圖遞上來,員工說的是:『求你推翻我,你來挑我的毛病。』因為好的技術、產品及理念,往往是千百次被錘鍊、被推翻的結果。絕不可以將就。」

至此,我們終於找到了「公路醫生」英達25年來長盛不衰的秘訣——多贏、求「被推翻」的匠心精神,這些刻在英達骨子裡的基因,成就了英達,也是對「自主創新」最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