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品道、德、仁、義、禮,人類文明的發展到底是進步還是在退步?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6日 -
:     
 

讀經論道

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老子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將“德”分為了“上德”與“下德”兩種。

所謂“上德”,就是“道”之用,也就是“道”在人倫規則中起到正面作用的具體體現。

這種“德”是人們看不到的,是藏在人倫世界背後默默作用著的力量。

而就個人來講,具備“上德”的人,遇到了事情自然會去行善,行善之後立刻就過去了。

完全不會刻意去彰顯自己,也完全不在意別人是否看到,更不會心中自我得意,這也就是我們傳統文化觀念中的“陰德”。

而“下德”就是人們尋常所說的道德了。

“下德”是人們標榜出來的好,比如樂於助人、尊老愛幼等等。

這種“德”雖然也不錯,但跟“上德”是沒得比的,因為老子早就強調過,一旦一件事情被刻意標榜為好,那麼勢必伴生出壞的一面。

當代社會中時常看到的“道德綁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其實在“下德”之中我認為還可以分出一種“下下德”,就是刻意而“德”。

也就是老子所說“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把道德作為一種工具有心而為,其目的是滿足和實現自己的私欲。

這也是“下德”善惡面共生的一種體現。

而之後老子又說: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道”之後誕生的是“德”,“德”之後誕生的是“仁”,也就是愛人之心。

“上仁”就是人對於血親最原始的那種愛,這種愛不是刻意而為之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基本情感。

而“仁”之後便又有了“義”,“義”不是後人所說的“義氣”,而是指做事的合理性。

當“義”誕生的時候,便已經全然是人們的刻意而為之了。

“義”之後又有了“禮”,這裏的“禮”可當規矩講,當人們已經不明白如何做事才叫合理的時候,便只能用“禮”這種規矩來教導人們了。

可當“禮”也沒人理的時候,那麼便索性全都扔掉了。

在“禮”也丟掉之後是否就什麼都沒有了呢?其實並不是,但老子沒有說出來。

結合歷史來看,應當還有一個“法”,也就是戰國中期開始興起的“法家”思想。

故而若試為老子補充一句,便不妨為“上法為之而亦莫從,則天下亂矣”。

當嚴苛的刑法都不能震懾人們的時候,那麼天下注定已是大亂,例如秦末的陳勝、吳廣。

不過此處乃後學晚輩狂妄之言,博君一笑罷了。

老子之後總結: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人倫世界的發展,到底是進步還是在退步,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上古時期的人們時刻都生活在“道”中,一切自然而然。

後來“道”漸漸沒落,至少人與人之間能保持真誠與愛,沒有過多的不好的心思。

而再後來,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愛也不真誠了,但多少還講些道理,不過很快道理也沒得講了。人們眼中只有利益,處處充滿著爭奪。

就拿老子所處春秋時期來說,四百多年間弑君的事件就發生了三十六次,諸侯國滅國五十二個。

貴如君王都生活在如此凶險的環境中,百姓更不用說了。

但要注意,在這段社會發展的期間,人們始終沒有停止過對“仁”、“義”、“禮”的教化。

可越是教化,似乎社會越是往亂的方向走。

霸主們嘴上喊著“仁”、“義”、“禮”,實則卻拿這些“下德”的衍生物當做幌子,行著掠奪稱霸的事業。

所以老子之後說: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者”就是聰明人,眼光長遠的人。這些智慧不過是“道”的虛華,看似聰明實則是愚蠢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真正有“道”的人走的絕對是踏實的笨路子,不會去玩弄那些看似智慧的小聰明。

把那些華麗的東西全部丟掉,回歸最樸實的狀態,才是真正的道。

綜上,這段話老子其實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象對世人提出的批評,同樣也是借此站在“道”的立場給了我們重要的人生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