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幾乎不吃食肉動物?難道是不好吃?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6日 -
:       
 

科普圈

廣西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肉類,是人類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之一,除了一部分素食主義者,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每餐基本“無肉不歡”。

人類食用的肉類食物主要分為三種:畜肉、禽肉和魚類,其中畜肉主要指牛、羊、豬等家畜的肉,禽肉主要是雞、鴨、鵝等家禽的肉。

在這些動物中,牛、羊是食草動物,而豬、雞、鴨、鵝等動物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雜食動物,雖然算不上食草動物,但是食譜主要還是以植物性為主,只是偶爾捕食昆蟲或者其他小動物的蟲卵等。

為什麼人類食用的肉類,基本都是食草動物,幾乎不吃老虎、獅子、狼等食肉動物?難道是因為口感不好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的食肉史。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肉?

人類學家通過研究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認為人類的演化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智人階段(包括遠古智人和現代人)。

在火發明之前,人類基本不吃肉,除了血淋淋的生肉會讓人感到不適之外,人類的消化系統、微小且不鋒利的前牙,並不適合撕爛或消化生肉。

早期人類祖先的食譜主要是植物性食品,例如植物莖塊、種子、葉子、樹皮或者花朵等。

不過隨著地球氣候變化、降雨減少等因素,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雨林漸漸縮小,變成了稀樹草原,食草動物變多,如此一來優質的植物性食品就變少了。

由於種種因素,大約在250萬年前,人類祖先為了存活開始接觸肉類。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人類學副教授查爾斯·慕斯巴表示:“食肉也是猿類轉化為人類的特征之一”。

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膽固醇及脂肪等物質,對人類身體的進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使人類的腦容量顯著增加,而且還改變了人的牙齒結構、消化系統,甚至是行走方式。

為什麼人類幾乎不吃食肉動物?

早期的人類其實也吃食肉動物的,許多食肉動物正是由於人類過度獵食而瀕臨滅絕。不過,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更熱衷於吃食草動物。

仔細探究後,其實背後原因很簡單:

捕獵風險高

人類選擇了肉食,就要走更遠的距離和消耗更多的能量去尋找和抓捕動物,

像獅子、老虎這類大型食肉動物,身強力壯、皮糙肉厚,戰鬥力直接碾壓“勢單力薄”的人類。

對於人類來說,跟“強敵”死磕並不明智,捕獵風險太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喪生;而且出去捕獵的大多是男人,一旦男人死亡,女人和孩子也很難繼續生存,對於整個家族來說並不利於生存和繁衍。

而相比於凶猛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更加溫順,攻擊性也沒那麼強。既然食草動物捕獵風險低,同時也能提供肉食,自然以食草動物為主了。

飼養成本高

人類為了更好地吃肉,會馴化圈養一些沒有太大攻擊性並且肉質鮮美的動物。食肉動物,顧名思義,以肉食為主的動物,

人類本來是為了“吃肉”而去養殖動物,卻要拿肉來喂養,豈不是得不償失?

而像豬、牛、羊這類食草動物,飼養成本低太多了,自然界遍地都是草木。人類將一些野生食草動物逐漸馴化為家養動物,圈養在草棚洞穴中作為長期的供肉後備軍,也就更沒有必要冒險捕殺食肉動物了。

食肉動物數量稀少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在自然界中,能量轉移決定種群規模。

植物為少於它們的食草動物提供食物,食草動物又為少於它們的食肉動物提供食物,如此一來,大型食肉動物所能夠獲取的食物能量就少了。

此外,大型動物為了生存需要奔跑不止,自身對能量需求巨大,再加上繁殖周期漫長,因此凶猛的食肉動物數量就更稀少了。

人類對肉類的要求,除了口感和風味俱佳之外,還要有充足的數量,

種類和數量稀少的食肉動物遠遠不能滿足人類對肉類的需求。

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隨食物鏈富集

弱肉強食,自然界的動物們處於不斷地吃與被吃的食物鏈關系,例如,草成為羊、鹿的食物,羊、鹿又將成為老虎的食物。

食肉動物的唾液是酸性的,並且具有可以殺死肉中致命細菌的強烈胃酸,而人類的消化系統並不具備這些強大的功能。

汙染物通過較低營養級生物進入生物鏈,傳遞到較高營養級的生物,導致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所堆積的有害物質、重金屬就越多。

人類食用這些食肉動物,也就意味著接管了它們一直以來堆積的重金屬,健康風險大大增加,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更傾向於選擇既安全又廉價的養殖動物。

大家覺得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幾乎不吃食肉動物的原因還有哪些呢?歡迎在下方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