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陳根:共享經濟孕育經濟新範式,人類文明走向共享時代


字體大小:
2021年7月02日 -
:       
 

陳根

文/陳根

在“互聯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共享經濟作為源於實踐的全新經濟模式,其共享的理念一經獲得共識,就迅速在美國、歐洲等信息技術發達的國家演變成了聲勢浩大的社會實踐。時下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電寶、共享民宿等項目共享經濟聲勢浩大,顯示出了強大的發展趨勢和潛力

正如傑裏米·裏夫金在其著作《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所指出的“這種共享式的經濟範式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和過去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交換經濟形式,並行不悖地共同走下去”,這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嬗變進一步重塑市場經濟體制性的必然。人們將走向一個超脫於市場的全新經濟領域

誠然,共享經濟的發展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路途。當人類文明走過青銅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再次面對全新的共享時代時,如何最大限度地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最大限度地激活市場主體,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的生產力,也成為人們新近的挑戰。

共享經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15世紀,資本主義的出現將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入了經濟領域,使人們社會生產的所有物品都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中交換。幾乎所有日常所需都被納入資本主義範疇,包括食物、飲用水、手工制品、社會關系,甚至是時間。自此,人類文明被打下了商業的烙印,市場定義了我們。

然而在今天,資本主義時代正在逐漸成為過去,資本主義的悖論凸顯
。競爭市場固有的活力,讓商業成本大幅下降,以至於許多商品和服務幾乎變成免費的,不再受制於市場的供求關系的力量。盡管經濟學家永遠喜歡降低邊際成本,但他們從未預見到,一場技術革命可能會讓這些成本接近到零的水平。

網絡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重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以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大量新型科技成果進入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深刻影響著人類思想、文化、生活和對外交流模式,進而深度影響到政治、經濟、科技、外交、社會等層面。

過去幾年裏,無數多的消費者開始轉變為互聯網產消者,在網上以接近免費的方式制作和分享音樂、視頻、新聞和知識,從而削減了音樂產業和出版行業的收入。現在,從虛擬空間中的軟件和電子商品到現實世界中的實體商品,零邊際成本現象已經隨處可見

比如,1999年,音樂網站Napster開發了一個能讓數百萬人不向制作人和藝術家付一分錢,就可共享音樂的平台,重創了音樂產業。隨後,類似現象也嚴重打擊了報業和圖書出版業。消費者開始通過視頻、音頻和文本,共享他們的信息和娛樂內容,並且,是以不用花錢的方式,完全繞過了傳統市場。

邊際成本的大幅降低重塑能源業、制造業和教育行業
。盡管太陽能和風能技術的固定成本不菲,但除此之外獲得每單位能量的成本較低;數以千計的業餘愛好者已經在用3D打印機、開源軟件和作為再生材料自己制造產品,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越來越多的學生得以參加免費的大型在線公開課程,這些課程內容發布的邊際成本也幾乎為零。

與此同時,互聯網物聯網,後者連接一切的屬性引發了新時代的數據核爆。
雖然從連接的對象來看,物聯網只是加入了各種“物”,但它對連接內涵的拓展和升華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物聯網不再以“人”為單一的連接中心,物與物無需人的操控即可實現自主連接。

物聯網環境下,一方面,萬物皆為入口。除了用戶主動交互產生的數據外,用戶的許多被動數據將被實時、無感地記錄了下來。企業因此可以全面、立體、動態地了解用戶需求。另一方面,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工廠可以通過柔性生產線、透明供應鏈等模式,快速地滿足用戶不斷迭代的定制化需求。

多維數據驅動的物聯網可以做到對需求側的精准把握,使得“物與物”可以直接地互聯互通,不再需要依靠人作為連接的中心。因此,物聯網時代的共享平台可以通過與物品的直接對話,及時掌握各物品的使用狀態。只要有良好的商業化手段,所有物品都可以實現資源的實時優化配置

這意味著,人與物之間的供需將會變得更可預測,並且是精准的預測。供給、生產、倉儲、配送等都可以提前根據用戶的大數據進行有效精准的計算和供給,這將會在最大程度上杜絕了物資浪費的現象以及分配錯位的現象。

於是,一方面,充分的利潤率是資本主義市場繼續增長的關鍵,但願意為額外的優質商品和服務付錢的消費者人數畢竟有限。另一方面,物聯網使得人們逐漸發現實體物品無需擁有即可按需索取,物品的“使用權”將代替物品的“所有權”。因此,通過協同共享以接近免費的方式,同時分享綠色能源和一系列基本商品和服務,就成為最具生態效益的發展模式
,也是最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

共享經濟發展進行時

作為一場經濟變革,共享經濟從出現到發展,也經曆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演化。使用但不占有,是共享經濟最簡潔的表述,但這遠遠不是共享經濟的全部。事實上,共享並非新近的概念。共享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並以不同的形式貫穿於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

傳統社會朋友、熟人之間信息的分享或者物品的互借,就是最早的共享。受制於空間的限制,傳統社會所共享的物品或信息通常局限於個人以及個人能力所能抵達的範圍,共享的完成需要參與各方彼此信任。並且,共享內容以實物居多,共享過程沒有產生報酬和利潤。

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陌生人分享的信息或給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實現了網絡上的信息共享和內容提供。這個階段的共享對象以信息居多,信息共享量大幅提高,共享對象開始面向陌生人。

得益於網絡的發展,信息共享不再受限於空間的限制,共享範圍大幅擴大,但信息的共享多為免費,依然較少涉及實物交割。2008年以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外Uber、Airbnb,國內滴滴打車、小豬短租等一系列實物共享平台陸續開始出現,共享經濟由概念變成現實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通過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信用擔保,閑置的產品終於可以變成服務並被分享給陌生人,產品供給方則通過分享將閑置產品轉化成利潤。終於,共享從純粹的無償信息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目的、向陌生人暫時轉移私人物品使用權或是提供個人服務的共享商業模式,實現了從共享到共享經濟的蛻變。

從行業覆蓋來看,共享經濟也正加速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的諸多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生產和消費的方式
。目前,共享經濟涵蓋教育、物品。健康、食品、物流倉儲、服務、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城市建設以及金融等各個領域。

人們不再把所有權看作獲得產品的最佳方式,不再注重購買、擁有產品或服務,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種合作共享的思維方式,更傾向於暫時獲得產品或服務,或與他人共享產品或服務。參與共享的主體也不再僅僅是個人,出現了企業級共享的趨勢。共享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修複和重塑,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全球,國際形勢嚴峻複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而在這樣極為不利的條件下,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表現出巨大的韌性和發展潛力,在保障民生供給、推動複工複產、擴大消費、提振內需等多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2月,國家信息中心正式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根據報告初步估算,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同比增長約2.9%。從市場結構上看,生活服務、生產能力、知識技能三個領域共享經濟市場規模位居前三,分別為16175億元、10848億元和4010億元。

盡管相比之前的10%增長,整體增長速度是踩了刹車但從融資這一重要發展動力來看,2020年共享經濟領域直接融資規模約為118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6%
。可以說,共享經濟帶來了全新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企業運營模式,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未來全球經濟發展趨勢。

共享經濟的未竟之路

盡管共享經濟極具發展潛力,但在共享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問題也隨之而來。

首先,共享經濟具有跨區域、跨行業和網絡化的特點,現有法律條文已不能適應其發展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現有法律法規提出了新的挑戰,監管部門亟需完善和創新監管方式,迅速研究和制定能夠適應共享經濟的法律體系。

部分監管條款和細則由於為計劃經濟時期行政監管的產物,並不鼓勵企業和市場創新,一些創新企業更是面臨現有制度不合理的要求。按照現有規定,多數的共享經濟企業都涉嫌“違規”,隨時面臨行政處罰乃至叫停,過時的法律法規已無法通過合理監管來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的運行,已經成為市場創新的阻礙。

此外,監管的缺失以及第三方平台較低的准入門檻,致使部分平台對於用戶的資格審查不夠嚴格,交易中存在一定的安全保障漏洞
,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時,缺少各方提供的保障,共享平台通常不為用戶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事故提供保障,利用現有法律法規難以厘清責任。

其次,共享經濟仍然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目前,絕大部分共享經濟領域的產品或服務仍然缺乏非常清晰的商業模式,難以形成對特定細分市場的深度挖掘,客戶黏性較弱。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企業之間陷於低層次的價格戰、補貼戰,行業呈“野蠻生長”態勢。

並且,共享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即所涉及的閑置資源對物主而言是一種沉沒成本,共享經濟身也存在商業運作的沉沒成本,它是網絡平台為發展市場的一種投入。
與閑置資源沉沒成本不同的是,這是一種新增的沉沒成本,這個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標榜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司可能就會因此走向倒閉。

最後,共享經濟行業權益保障機制及監管機制不健全。
目前政府和行業尚未構建起共享經濟領域信息披露、競爭規制及規範管理等方面的監管體系,消費者對共享經濟信任度不高,降低了市場參與度,從而也讓共享經濟發展失去了“共享”的群眾基礎。

具體來看,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平台在全球範圍內實時匹配需求與供應,其潛在的宏觀經濟收益巨大。但由於共享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政府、環境、勞工和社會的監管,也會帶來諸多問題。Airbnb和Uber的共享經濟平台就曾被指存在避稅和侵蝕勞工權利等問題。

21世紀注定是一個遠甚於20世紀的“顛覆時代”,從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嬗變,即由通信互聯網與逐漸成熟的能源互聯網、物流互聯網融合而造就的物聯網革命,到技術革命下日益凸顯的市場經濟的體制性悖論——競爭與創新驅動生產效率持續提升和邊際成本持續下降。可以說,共享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在“人人創造、人人分享”的共享經濟中,每個人既是共創方也是受益方,過去有關“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邊界也會逐漸消弭,“產消者”將變得越發普及。而“這種共享式的經濟範式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和過去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交換經濟形式,並行不悖地共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