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冷戰——西方文明的高光時刻,人類文明的勃興時期


字體大小:
2021年7月09日 -
:       
 

晨楓輕聊歷史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專欄好久不更新了,先說一聲抱歉。年紀漸長,壓力漸大,這段時間已經到了讓我焦慮難安的階段,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最近我不得不去到一個新的城市工作、生活。當然,事實證明在折騰了小半年後,我不過是換了一個城市繼續焦慮著;好在,現在的我已經漸漸能夠控制這種情緒。新的城市,鮮有親朋,我又是個憊懶死宅的性子,只能在文章的開頭寫寫牢騷話,博大家一笑了。

言歸正傳,今天我們來聊聊冷戰,確切的說、是聊一聊冷戰背景下的人類文明,這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因為不論是冷戰或是人類文明,它的閾值都太過宏大,所以如果想去剖析、闡述這個概念,我們或許要從別的角度入手,比如說;戰爭與極端思潮。

希特勒與童子軍

從十字軍東征到二戰,在人類文明史上、戰爭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而極端思潮則更像是浩大戰爭的催化劑和衍生品。就像回響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歐亞大陸上空的那句“殺光異教徒”,或者是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中塞滿猶太人屍體的焚化爐,亦或是冷戰時期在西方世界盛行的“紅色恐慌”。既然戰爭與極端思潮結合的如此緊密,那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冷戰時期的戰爭與極端思潮是如何醞釀、誕生和壯大並最終漸漸消弭的。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脈絡相對清晰的戰爭線——冷戰,這是主戰場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場系列戰爭,之所以寫得如此拗口,還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冷戰的硝煙從其開始直到結束從未消弭過,所以稱其為一場戰爭。但是,在這長達幾十年的冷戰中,美蘇兩國你來我往,互有勝負,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落子,像是在下一盤盤國際象棋,所以也稱其為系列戰爭。雖然十幾年過去了,現在的我卻依稀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帶領英國人民走向二戰勝利的前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低首進行“鐵幕演講”的那張圖片——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的第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三巨頭

電影《至暗時刻》的原型自然也不是什麼路邊野草,作為同盟國三巨頭之一,英國人的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用一場輕飄飄的演講將冷戰堂而皇之的搬到了桌面上,蘇美之間的對立仿佛一瞬間白熱化,這讓人不得不佩服丘吉爾的政治腕力。但是這場——發生在1946年3月5日、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市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的名為《和平砥柱》的——“鐵幕演講”卻並不是美蘇正式對抗的開始,我曾在前一篇文章中談到,美蘇兩國在二戰之後有一段時間是頗為曖昧的,比如在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期一致合作對英法施壓一般。

那是不是可以認為,當美國從英法手中接過世界主導權後,美蘇之間的正式對抗就開始了呢?恐怕是的,從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講”到1956年美蘇聯合對英法施壓從而導致世界霸權的更迭,這段時間美蘇兩國更像是或者說的確是在積蓄力量,蘇聯在舔舐傷口、鞏固紅色勢力;美國在整合力量、消化勝利果實,這期間沒有任何國家或者勢力在實際主導世界,這期間西方文明對人類文明的絕對影響開始消退,或者說面對已經糅合了部分西方文明的其餘地域文明,西方文明的影響力已經降至低谷。

示威的伊朗民眾

但這並不意味著西方文明的衰落,相反,在此時西方文明已經走到一個峰值,它已經完成了對世界幾大主流文明的“浸染”、世界幾大主流文明也基本完成了對西方文明的兼容同化。隨著二戰後民族主義的勃興,曾經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紛紛脫離殖民國的掌控,走向獨立建國的道路,人類文明也迎來一個發展高峰。那這段時間不妨戲稱為人類文明的“黃金十年”,不過造成這一切的,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歸功於軍事力量的均衡與資本市場的成熟,這一點我們之後再聊。

冷戰的開啟其實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比如蘇聯十月革命;在蘇聯建國伊始,意識形態的對立就開始了,只不過當時蘇聯實力孱弱、沒有同西歐諸國打擂的勢力,美國也處在低調發展的階段,忙著攫取區域優勢帶來的戰爭紅利,待到一戰結束之後,被種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和下一次世界戰爭陰雲籠罩的世界何嘗不是一場冷戰,只不過納粹德軍轟鳴的機械化軍團很快把冷戰的陰雲攪個稀巴爛。

《布爾什維克》庫斯妥迪耶夫繪

當然,講這些並不是想把冷戰的這個概念擴大化,我依舊認為丘吉爾的鐵幕演講是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只是想讓大家有個思維發散的空間。接下來再聊聊極端思潮,雖然它跟戰爭幾乎是孿生子。我們可以把極端思潮解釋為:人類社會中不同利益群體的一種精神訴求的具象,頗具破壞力的精神訴求的具象。比如二戰後滿目瘡痍的世界,比如冷戰期間的匈牙利革命,比如越戰、柏林牆、以及冷戰後的巴爾幹半島的動亂。

極端思潮是相對的,“紅色恐慌”在西方世界盛行,可以止小孩啼哭而放到東方陣營諸如“紅色恐慌”、“共產共妻”之類的言語則不過是一句玩笑,種族主義、地域歧視、門戶之見甚至是文化歧視都可以看做是一種極端思潮,哪怕他的破壞力和認知群體的數量偏低;就如此看來,極端思潮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錯誤認知,是一種外在壓力下的錯誤評判,這些外在壓力積攢到一定地步則會成為戰爭的誘因。

朝鮮戰爭中的難民

十字軍東征是宗教的擴張,明末起義是對土地資源的重新分配,一戰是新老資本主義帝國對世界利益的重新分配,二戰則更像霸權爭奪戰,冷戰則是絕對武力下的利益交換。歷史是很複雜的,我們所處的歷史是無數隨機概率的結果,但總歸是有一個結果的,從結果出發,我們或許能推導出很多“隨機概率”,正是因為經曆了一場慘烈的世界戰爭,才打破了原本的軍事力量格局,第三世界國家的軍事力量不再那麼脆弱,一些新興國家有了自我發展的空間。

但這種空間是有限的,依舊是可以被打破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皆是此類典型案例。美蘇兩國處於“核均勢”之下,其綜合實力與軍事力量都是其餘勢力難以抗衡的,在如此壓力之下,一些遊離在兩大勢力之間的團體開始結成聯盟,報團取暖,萬隆會議就是在如此背景之下召開的,而它間接促成了不結盟運動。而美蘇兩大勢力團體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諸如:1952年的歐洲煤炭共同體,中法建交,布拉格之春等等。

早期微信計算機

欲望的力量是無限的,正式這種因為“不甘人下”,才有了大步向前的動力,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國都曾深陷泥潭——拖垮蘇聯的阿富汗戰爭,重創美國社會的越南戰爭,餘力不足的兩大霸主國家沒有能力遏制競爭勢力的崛起、尤其是資本世界開始步入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民族主義的崛起帶來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快速壯大與融合,而融合的主要對象則是西方文明,所以我說,冷戰時期是西方文明的高光時刻,也是人類文明的勃興時期。

世界幾大主流文明便也是在這段時期有了更多的通性,比如對“人權”、“法制”的尊重,極端思潮也在這段時間失去了原本廣闊的生存土壤,開始漸漸消弭、弱化。待到冷戰結束,世界格局重組,社會步入信息時代,人類文明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點,我們下篇再聊。

ps:許久不更新,本章免費,完結後會補加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