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古代男子,為何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為妻?


字體大小:
2021年7月15日 -
:     
 

月影蒹葭

不僅古代男人,喜歡年輕貌美的小女孩,當代男人的口味同樣如此!我以前聽過一個笑話:

20歲的男人,喜歡20歲的女人;

40歲的男人,喜歡20歲的女人;

60歲的男人,還是喜歡20歲的女人。

可見,男人骨子裏,就更青睞年紀小的女人。而在古代,男人則更大膽,娶十三四成婚,都形成了一種“潮流”。可見,存在就是。為什麼古代人敢如此大膽呢?其實啊,這是時代裹夾的結果。

一、古代政策的要求

《周書》記載:“自今以後,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以時婚嫁”。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周朝,男生只要15歲以上、女生13歲以上,就可以自由婚配

不僅如此,很多朝代甚至還要求:如果超過一定年齡,還沒有結婚,就要給國家交稅。《漢書·惠帝紀》中就這樣寫道:“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什麼是“五算”呢?就是要繳納五倍賦稅的罰款。可見,古代早婚不僅是普遍的社會現象,還被律法強制規定,成為古人必須要完成的義務。

當時這樣的規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又沒有如今的科技,勞動力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致力於發展人口。如果降低結婚年齡,人們早早結婚,早早生娃,“生產力”上去了,勞動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比如,三國兩晉時期的女子,要求十二歲就要嫁人;而到唐朝,這個年齡卻被延後了兩年,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兩晉時期連年戰亂,人口驟減,所以急需補充新人口;到了唐朝,人口有所緩解,政策就有所放松,不用那麼早結婚了。

古代的政策,就影響了社會的風氣,人們也漸漸習慣這個年紀成婚。娶個13歲左右的女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古代重男輕女,都喜歡把女孩早點嫁出去,並把聘禮用來給兒子成婚。尤其是要交稅的朝代,更是要早早嫁人,否則一般家庭,根本拿出不起稅款。

二、早婚早育的生物學基礎

古代人娶13結婚,也有生物學上的基礎。古人醫療水平差,飲食也很粗糙,所以平均壽命比現在低很多。因此,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盡早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任務,而繁衍生息是生物的本能,大部分生物的進化,都與此息息相關。在這種下,古代女孩的身體發育

更早。

古代十幾歲的少男少女,能夠成婚的一個前提就是:他們的身體,已經基本發育成熟。古人的平均壽命也就四十幾歲,如果像現代人一樣,三十歲左右才結婚,那留給他們生孩子的機會,也就不多了。

雖然現代文明愈來愈高,生命並不以繁衍後代為第一要義,我們才更加崇尚晚婚晚育。但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早早成家,就可以早日傳宗接代,延續家中香火。因此,娶13歲的女孩結婚,也是為了繁衍需求。

三、千百年的審美取向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顏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是蘇軾在好友成婚時,調侃而作的一首詩。八十歲的新郎,娶了十八歲的新娘,可見男人無論什麼時候都喜歡少女。就如同當今對萊昂納多的調侃:“沒有人可以永遠十八歲,但是萊昂納多的女朋友可以。”

古人曾盛贊:十三四歲的女子,此時為豆蔻年華,嫋嫋婷婷風姿綽約,可見在古人的審美中,更喜歡這種婉約、尚未長成的少女,像朱見深一樣喜歡成熟女性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所以,古代男子在成婚時,往往會選擇小幾歲的女方,中年納妾時也不例外,畢竟沒有人不喜歡年輕貌美的妻妾。這種風氣也是上行下效,皇室在選人入宮時,很多女孩年紀都很小。

到了南北朝時期,早婚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梁簡文帝十歲、海陵王十一歲、劉宋孝武帝十三歲、敬帝十一歲。有句詩曾寫過“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什麼意思呢?就是上有所好,下面的人就爭相效仿。皇家的一舉一動,傳到了民間。所以民間,也早婚。

但話說回來,早婚早育的本質,還是對女子的壓迫。古代女人一直被視為生育的機器,=沒有所謂的人格與尊嚴。沒人關心過早的生育,給她們身體帶來的損傷,也沒有人真正把她們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如果是你,願意娶年紀小的,還是年紀大一點的女人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