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字體大小:
2021年9月01日 -
:
漠鷹茶館
1、地球人及伽星人的前生今世
燦爛星空,浩瀚宇宙。
太陰驚現屍,來歷竟成迷。
科學研究來揭秘,外星生命五萬年。
但見得,幾處敗垣圍故居,
慧神星上戰火起,賽蘭之爭毀家園。
當回頭,沙普龍號返故鄉,
同來望月人何處,只餘思緒風中飄。
啪。。。。。。醒木一響,
今天講的伽星人與地球人之間的故事。
話說在六年後的2027年,月球上發現一具來歷不明的男屍。
他是誰?他從哪裏來?他要到哪裏去?
這些問題深深地困擾著地球上的科學家。
隨著該男子日記的破解,以及身份的確認,科學家們對慧神星,對伽星人的謎團,不僅沒有解開,反而越來越深。
這時,沙普龍號的回歸,讓地球文明與外星文明的溝通交流成為可能。
但是,誰知道星地文明在和平友好的局面下,卻是暗流湧動。
是誰,一直再向主星隱瞞了地球人真實的信息?
是誰,偽造了沙普龍遭受攻擊的影像,進而想除掉沙普龍號?
又是誰,妄圖霸占宇宙,成為主宰?
重重謎團,請列位一觀《星之繼承者》!
2、硬核科幻作品中那些實現和未實現的黑科技
科幻,黑科技,推理,懸疑,戰爭,詭計,當這些元素都集中在《星之繼承者》中的時候,真是讓讀者大呼過癮。
尤其是作為一本相當硬核的科幻作品,作者詹姆斯·P.霍根在書中設想了大量的黑科技。“三束放大觀測器”、“無人旅行飛行器”、“月球火星試驗基地”、“深空探索計劃”等,這些技術哪怕是在當今來看,都是極為先進的技術,大部分還都無法實現。
考慮到《星之繼承者》第一本成書時間在1977年,作者能夠在44年前提出這些科技理念來,足可見其科學素養之深,幻想能力之強。
當未來照進現實,當科幻變成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當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今,書中的哪些“黑科技”成為了現實呢?
(a)無人載客飛行器
“亨特撇了撇嘴,“我才不願意在舊金山耗四個小時呢。這樣吧,在‘安飛士’訂一台飛行器,我們自己飛波特蘭。””
在書中,飛行器的租賃,甚至是無人飛行器的租借,跟租車一樣方便。這一切都得益於“天狼星十四號”衛星的調度。
而當今的時代呢,美國建成了GPS系統,中國有北鬥系統,在這兩大衛星導航系統的調度下,無人載客飛機已經不成為技術性難題。
2016年,美國首款無人客機進行了試飛測試,2018年中國首款無人客機進行了載客試飛。這項技術沒有大規模開展的原因,一個是經濟成本問題,另外一個是安全可靠性問題。相信當這兩個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的時候,無人載客飛機一定會成為主流吧。
圖片來源於網上
(b)聯合國太陽系探索計劃
書中這個計劃包含了很多方面。
“包括保證環繞地球、月球、火星、金星和太陽的人造衛星正常運作;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和管理駐人基地,在環金星軌道上建設實驗室;發射深空探測機器人;制訂和管理太陽系外圍行星載人探索計劃。”
在詹姆斯·P.霍根寫這本書的1977年,美國已經發射了兩顆航天器“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作為太陽系外探索的先驅,這兩顆航天器已經於2012年和2018年分別飛離了太陽系,向更廣漠的星空進發。
現在航天技術確實是飛速發展,中國繼美國之後,月球車和火星車分別進行了探月和探火星。另外一共有7個國家向火星發射了47個探測器,人類對於太陽系的探索越來越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上
或許在霍根看來,50年後的2027年,人類在星空探索的路上一定是所向披靡的,但是很遺憾,相對於霍根的設想,進度上還是差了一些。
(c)超級人工智能與VR技術
伽星人的大型處理器“這個陣列中的每個單元都能在某個瞬間作為數據儲存設備,而在下一個瞬間又變成數據處理設備。因此,數據處理能夠在這些設備內部各處同時進行——這絕對是最尖端的並行處理技術。”另外他們有了超級計算機系統左拉克,可以協調一切問題。在地球人與伽星人會面的問題上,因為面對面會有很多現實上的障礙,左拉克選擇了創造一個完全真實的場景,進行會談。
圖片來源於網上
這也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VR概念嘛,目前已經初具雛形,進行一些簡單的遊戲,場景構建,甚至是工程測量,都可以應用上。至於信息處理技術,現在一顆處理器的芯片已經遠遠超過了霍根所設想的幾百萬量級。
簡單列舉了書中已經在現實中可以見到的黑科技,或許在現代人的眼中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44年前能夠預言到這些技術,絕對是非常了不起的。
更不用說那些中微子測量技術、引力脈沖調制通信技術、物質湮滅技術、星際網絡無延時通信、神經系統接入技術、旋轉黑洞瞬移技術等等。
如果能夠掌握這些黑科技,人類征服宇宙的腳步才算是真正的邁出去。
3、對外星生命的態度是人類對現實的一種反思
最早接觸描寫外星生命的文學作品是《外星人ET》。其中ET的學習能力,他的使植物複生的能力,他的讓物體漂浮的能力,無不讓人驚歎世界的神奇,從此也打開了對於外星生命的興趣之門。
圖片來源於網上
後來閱讀觀看的書影作品多了以後發現,人類對於外星生命,始終是持一種非常矛盾的態度的。
有的將外星生命視為一種邪惡,最典型的就是《異形系列》;
有的將外星生命視為溫馨的家人,如上文提到的《外星人ET》;
還有的將外星生命當成與地球人一樣的文明,有正義的,有邪惡的,如《星球大戰系列》《變形金剛系列》等等。
在科幻作品中對外星生命的認知,其本質上多是源於對世界的認知與把握。《星之繼承者》就寄托著詹姆斯·P·霍根對於生態的擔憂,對於和平渴望,對於世界大同的一種美好的願望。
在伽星人與地球人的接觸中,雙方一直是非常友好的態度,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即使有傑烏倫人在其中作梗,雙方依然是保持信任的態度,這種相處的方式,在現代社會是相當難得的。
很久之前伽星人的離開,是因為“慧神星會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出現環境惡化,而他們對於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承受能力很低。”
這又何嘗不是地球人的擔憂呢?今年反複提及的“碳達峰”“碳中和”,就是世界各國對於環境保護的一種承諾,也是中國作為大國的一種擔當。雖然地球人的體質沒有那麼脆弱,但是,如果不注重環境的保護,那麼伽星人的過去,就是地球人的將來。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種族、國家、宗教和信仰交織融匯,不分彼此,形成了一個和諧一體的全球化社會,國家之間的猜忌和爭鬥逐漸平息……世界大同成為大勢所趨,核子炸彈的出現只是加速了這個進程而已。最後,在各國的一致同意下,地球終於實現了去軍事化。”
這不只是霍根的願望,更是全世界的願望。可惜,在44年後的今天,在西亞某個國家,戰爭依然吞噬著普通民眾平靜的生活,世界大同的和平局面,終究只能存在於《星之繼承者》的烏托邦世界中。
“伽星人那邊呢,除了科學與技術,他們還學會了如何維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沒人知道還有多少布羅格胡裏奧潛藏在銀河系未曾探索的區域裏等候時機。”
和平並不會自然到來,伽星人天性,讓他們與傑烏倫人的較量中吃了大大的虧,相信他們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了。那麼,作者是如何從去軍事化的理想社會中,回歸維持必要的強大軍事力量呢?
或許這也與霍根對於世界的認知是有關聯的。在某個時期,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讓他產生了一種超越了時代的認知與觀念構建,無法在現實中出現的場景,那就在科幻作品中構築自己的“理想國”,那就是去環保,和平,去軍事化;但是由於人類的認知是呈螺旋狀上升的,當世界上的某個事件讓作者重新思考,重新揚棄之前的觀念時,必然又會對自己的理想國進行修正,也就是維持必要的強大軍事力量。
對未來社會雛形的構建,對外星人的態度,體現著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文明與文明之間,二元對立與和諧統一之間的矛盾,也是霍根對於未來美好社會的一種渴望。
4、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東西方思想的碰撞
《星之繼承者》成書的年代,正是東西方冷戰的年代,書中難免也有類似的觀念出現。
就像是在第三部中地球人與蘇利恩人接觸的時候,佩希他們一直考慮的問題是:
“那可能意味著,蘇聯正計劃著設立他們自己的私人通道來制訂蘇利恩人的著陸方案,在西伯利亞或是某個他們能全權掌控的地方。……如果全世界有幾個指定的政府首腦暗中得到消息說蘇聯獲得了大量我們所沒有的技術知識,那力量的平衡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而這,與第一部中所構建的“國家之間的猜忌和爭鬥逐漸平息……世界大同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相比,何其的諷刺啊。
在第一部成書的1977年,美國正從越南戰爭的泥潭中抽身,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帶動得世界上也形成一股反戰的浪潮。加之美蘇冷戰,讓西方國家的民眾改變了對戰爭的看法,改變了對意識形態的認知。這種情況下,一種去軍事化的觀念應運而生。
圖片來源於網上
但是在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加之東西方的意識形態對立的愈演愈烈,或許讓霍根感受到,去軍事化的和平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哪怕是世界大同的社會中,依然有“可能就意味著,蘇聯人有些我們一無所知的方法在幕後操控著聯合國的高層決策。如果這事兒是真的,那美國在國際上的形勢就很嚴峻了。”這種對立現象的產生。這也是霍根對自己觀念的一種修正吧。
伽星人,包括沙普龍號上的船員與人工智能,一直都是友好的,善良的,甚至連陰謀詭計都不會用。
反之,與之接觸的地球人政府官員們,則將人類的爭強好戰、意識狹隘、互相猜忌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些,在作者看來恰恰是人類的天性,很難去改變的。
地球人,與外星文明,他們在社會結構,在對待同族,在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如此之大,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給讀者們帶來了無盡的思索。
5、科幻,推理,懸疑,戰爭:多元素融合的巨作
《星之繼承者》一共有三部,通讀完之後,感覺在編排上非常的有意思。
第一部主要是根據在月球上發現的神秘屍體,探索外星生命的秘密。其中最主要是對2027年社會的構建,及其所用技術的展望,可以說這一部分是非常硬核的科幻作品。另外對月球男屍身份的探尋,則展現出一些單線程推理作品的特征,但是相對來說,科幻的震撼程度更加強烈一些,推理部分算是意外之喜吧。
第二部延續第一部分的故事,講述伽星人的前生今世。第二部相對於第一部來說簡短一些,情節也沒有那麼複雜,屬於承上啟下吧,略顯平淡。但是在風平浪靜之下,往往醞釀著狂風暴雨。
第三部就是情節集中爆發的地方,所有的謎團,所有的恩怨,所有的希望,全都在第三部完美地呈現。尤其是後半部分蘇利恩人聯合地球人與傑烏倫人鬥爭的場景,簡直是科幻諜戰大片,讀到這部分讓人感覺到熱血賁張。這一部分,應該也是最具影視化潛力的章節,如果能夠改變成電影,相信也會是非常引人入勝。
圖片來源於網上
科幻小說、推理小說、諜戰小說都讀過許多,但是能將這些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太少見了。而像《星之繼承者》這樣融合了多種元素的硬核科幻,在我的閱讀歷程中是絕無僅有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星之繼承者》是怎麼誇獎都不為過的。
6、星辰繼承者的命運與歸宿
在《星之繼承者》中,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中國元素。
在最後反攻的時候,“一位中國將軍總結了最後的部分:“‘雙刃劍’發出之後,局勢就已經確定,可以占領地面的橋頭堡了。””
於是,星際聯合艦隊開始浩浩蕩蕩地向敵人進發了。
“第一支艦隊船身繪著蘇聯的紅星旗,下一支則繪著美國的星條旗,接下來是歐洲合眾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旗幟。”
這讓人激情澎湃的場景,似乎在哪裏見過,對,就是前幾年的電影《流浪地球》。為了全人類,世界各國拋棄了成見,聯合在一起。沒想到在44年前,霍根就已經設想到了這樣的場面。
圖片來源於網上
在《禮記》中,對於大同社會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 《星之繼承者》裏面霍根所設想的人類未來,與之何其相似。
世界大同是所有人的期待,和諧安定是有所有人的願望。霍根的“理想國”要想實現,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還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更多的努力。尤其是最近西亞形勢的動蕩,更是提醒我們,通往“大同”的道路絕對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艱辛而曲折的。
但是有一點霍根說對了,中國在地球全人類實現大同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力量,大國自有大國的擔當。
地球人,以及伽星人,傑烏倫人,人工智能,所有的這些碳基與非碳基生命,共同繼承了億萬星宿。
當穿梭的飛行器飛上太空,當發動機的轟鳴漸漸遠去,當無畏的英雄們昂首前去迎接他們所繼承的一切。
身後的城市,隨著暖陽的西下,而緩緩地黯淡下來。
高樓大廈慢慢趨於沉寂,街道上、燈光、笑語、香氣,寧靜而溫馨。
慢慢地,整個城市,整個地球,都享受著慢節奏的奢華。
而這,就是我們作為星辰繼承者,留給後人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