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1年9月24日 -
:
鄉村文化
塔寺村隸屬於晉中市祁縣賈令鎮,村莊距離縣政府駐地4公里,距賈令鎮鎮政府2.5公里,北與沙堡村,吳家堡村接壤,南與馬家堡村,劉家堡村相連,西與沙家堡村,高村相連,東與谷戀村,大賈村相鄰。108國道從村域南穿過,交通便利。
祁縣塔寺村街道
明嘉靖年間,塔寺村的劉家是祁縣晉商早期的代表。塔寺村的劉家在外地經商賺了錢,運白銀回來,打發保鏢就得3000兩銀子的工腳費,主人家一皺眉,“先從豆腐鋪拿吧”。這幫人真就從路邊那個小豆腐鋪裏取了3000兩銀子。好家夥,這一下“金塔寺”的名稱就傳開了。
祁縣塔寺村
渠漢臣,明朝嘉靖年間在山東沂州任知府,告老返鄉見塔寺村渠道縱橫,流水如玉,香花碧樹,嬌鳥喚人,認為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後輩能出棟梁之才,便帶著兒子移居塔寺村,逝世後葬於縣城祖塋。
渠鑑,明末清初舉人,好讀書,喜淡泊,勤儉簡樸,忠厚 仁義,一生與人無爭。《祁縣志》稱他“秉性仁樸,足不至公門”。其長子渠永漪為康熙時秀才。
渠鏽,明朝末年曾任山西至陝川官道賈令驛站的驛丞,負責公文傳遞和來往官員歇息。他辦事勤快幹練,接待周到細致,深得上司賞識,《祁縣志》特列名記載。
渠永昌,明末清初人。他天性淳樸,孝友著聞,助人解困,樂揚人善,“未犯公門,鄉飲屢賓,”被譽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克己守法的楷模。
劉芳隆,清順治、康熙年間人,清初聖祖親率大軍多次西征,劉隨軍經商,積累了大量錢財,後又率兒子劉江、劉銳、劉景大力開拓新疆、外蒙、俄羅斯的貿易市場,成為遠近聞名、富甲一方的著名商人。掙錢後經幾代人的修繕擴展,在塔寺村的東門街、後街、前街北圪道建起50多處大院。
渠錦,清順治、康熙年間人,孝友勤廉,遠近聞名。《祁縣志》雲:鏛“少孤事母,孝臨財廉,妻之母卒,爭分其財物,錦禁妻勿取;性儉勤然喜施,未及中年而卒。其子永澍,事母亦以孝聞。”
渠鏛妻馬氏,《祁縣志》雲:馬氏“夫亡時26歲,子方5歲,守節撫孤,事姑孝謹。姑寢疾三月,奉養稱勸,及姑卒哀痛致疾,越年始愈。遇夫姊甚厚,戚裏中貧乏者無不周恤。人謂不愧渠鏛妻雲。”
劉永信,清康熙年間人。《祁縣志》雲:劉“少負氣節,喜讀書,家貧妻喪,不能複娶,攜二子就食關東。次子煒性聰慧,為擇師授業,境益窘而志不墜,食缺衣單晏如也。後遣煒歸籍應試,補邑弟子員。論者謂,雖齎志以沒,可無憾雲。”
劉銳,清康熙、乾隆年間人,隨父經商發家後,好學不倦,兼攻醫術,情注鄉裏,熱心公益事業。《祁縣志》贊他“治家勤儉,不履公庭,常施藥餌,以已人疾。村南濱昌源河,往來病涉,公首倡義舉,捐三百金,村人和之,創建橋梁,往來之,享年七十有九。”
董全,清康熙年間在北京經營糧店及雜貨生意。一日,一位秘密結社的教會首領,因躲追捕藏於店內,朝庭搜捕日緊,董全便密告朝廷,該首領被抓獲後,朝庭賞一千銀兩,並賜“熙朝碩彥”牌匾,該匾一直掛至20世紀60年代“文革”時被砸毀。
渠永源,人稱“人參財主”。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離鄉到關東謀生,先開設酒坊造酒,站穩腳跟後,便約幾人到長白山挖人參,做起了人參生意,創立了萬昌號參行。一日,忽然挖到一個人參娃娃,他喜出望外,很快敬貢朝廷,朝廷甚喜,遂下令凡當地人參均由渠永源開設的參行統一經營,渠永源由此很快發了大財。之後,他一面擴展生意開拓市場,一面在塔寺村修建了兩座三進式對兒四合院,取名承善堂,還購置了林渠環抱、風水幽靜的新墳塋。
劉世昌,清雍正、乾隆年間人,國子監監生,曾任縣主薄,輔佐知縣工作,具體掌管文書檔案,倉儲獄典,財政雜務等。劉好學能文,才華出眾,忠亮清介,寬惠愛民,因施政有方,在當時頗有政聲,曾為村裏建菩薩廟捐銀60兩。
渠永湜,清雍正、乾隆年間人,貢生,曾在台灣嘉義縣任職,後任福建省漳州苗務巡檢。在彰州“到任年餘,值苗亂勢猖獗,謂弟水沁曰:老母在堂,當留一人奉養,汝速行母或可見,歸告吾母,不必以吾為意。弟甫行,賊已至,帶勇接仗,士卒死者甚眾。湜罵賊不絕口,遂力戰死”。朝廷聞知,“議恤襲雲騎尉世職,以旌其忠”。《祁縣志》中列傳褒揚。
董複生,清雍正、乾隆年間人,入泮武生,從軍戍邊,任綠營兵千總,有戰功,正六品。
渠傑,清乾隆、嘉慶年間人,世襲雲騎尉。曾任大同鎮新平路中軍守備、平型關都司、孟壽營遊擊,智勇雙全,驍勇善戰,守護邊鎮,屢建戰功,諧封武德騎尉。榮歸故裏後,在前街東端和中段修建了兩處豪華樓院,院前還築有精雕細刻、工藝精美的大影壁。
劉碧,乾隆、嘉慶年間人,祖輩屢世經商,家境充裕。劉在先人創業的基礎上,大力開拓,生意興隆,賺錢後樂善好施,常分潤鄉鄰,助人解困,尤其熱心村裏的公益事業,僅為建菩薩廟就捐金一百零六兩。
段儒興,生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鄉試中武舉人,文武兼備,曾任綠營兵千總,戍守邊陲,屢立戰功,朝廷賜予的”社稷幹城”功名牌匾,直掛到解放前夕。他注重教育,家風淳正,子孫多有出息:長子段建章以孝友鄉賢聞名;次子段天章為九品官吏,三子段炳章以考試第7名入泮武生,後隨父從軍。亦有功名,孫子段廣居考中秀才,重孫段清江則在光緒年間,成為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監生。
渠廣燦(1758—1839),年輕時隨父親渠榕到關東繼承祖父渠永源創辦的萬昌號參行。他誠實守信,智謀過人,一面把人參運銷內地,一面把內地的茶葉、綢緞、布匹銷往朝鮮、俄羅斯,生意興隆,信譽遠揚。渠氏家族及許多鄉人慕名隨他到關東做生意,這些人及其後代大部分留居在關東。渠廣燦晚年思念故裏,病重時囑兒子在其死後葬於塔寺祖塋。兒子遵囑遠涉幾千裏,用他生前乘坐的騾拖轎運回塔寺安葬。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渠氏祖墳牌樓地挖墓時,渠廣燦墓室用巨石青磚築成,堅固難破,柏木棺材為鼓兒形狀,完好無損。揭開棺蓋,見屍體完整,容顏發黃,白須遮胸,鮮亮的綢緞被褥蓋在身上,120包用紙包裝的藥材和木炭圍在屍體四周,藥味清香撲鼻,挖墳人驚訝不已,取出被褥後立即複土掩埋。該被褥被一位渠家老人使用,直到21世紀初,又與這位近百歲老人一起葬於祖塋。
劉傑,清乾隆至道光年間人,從小好讀書,喜習武。乾隆五十五年中武舉人,被山西省巡撫派駐京城,向朝廷傳遞本省文書,為駐京提塘官,在村裏建有旗杆院,門前有下馬石,門頭“武魁”牌匾一直掛至解放前夕。
渠廣耀,清乾隆至道光年間人,為人參財主渠永源之孫,渠廣燦之弟。他主持萬昌號參行蘇州分號事務,與主持關東商號的廣燦分工協作,共創輝煌。廣耀從江南購買茶葉、絲綢運往關東由廣燦銷售,而廣燦作為攬頭包買人參後到蘇州由廣耀發賣,生意越做越大。蘇州萬昌號參行名聲大振,常為經營人參的山西商人到江南經商提供食宿營銷之便。據清檔案中江蘇巡撫陶澍給道光帝的奏折中記載:山西商人牟純儒是吉林參局攬頭,20多年間常帶參到蘇州發賣,總是住在渠廣耀開設的萬昌號參行裏。道光九年八月,牟純儒又一次帶參去蘇州,到次年5月售完參,得銀3萬兩,在萬昌號參行住宿達8個月之久。由此可見,萬昌號參行為吉林與蘇州之間架起了貨物交流的橋梁,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劉洪元,人稱“金財主”,祖先累世經商,清嘉慶、道光年間,他大力拓展業務,經營茶葉、布匹、皮毛、藥材等,從南方購進茶葉、綢緞銷往蒙古、俄羅斯,把北方的皮毛、藥材等銷往內地,生意興隆,名震一時。據說他從口外運回村裏的白銀,幾天幾夜卸不完,後來悄悄地藏入了地窯。劉雖然富甲一方,但他生活儉樸,為人忠厚,對村裏人有求必應,常解囊相助,為後世留下許多佳話。
渠春林,生於清朝嘉慶年間,聰明好學,奮發不懈,品行兼優,被選貢到國子監就讀任職,由於考核成績優異,給以議敘,以示獎勵,後被舉薦任用為州官,輔佐知州分掌州中事務。
渠萬青,清朝嘉慶二十年生,道光十一年入泮,道光十五年經歲科兩試,達到一等前列,成為廩生,負責審核考試童生有無身家不清冒名頂替等弊,由官府供給膳食。鹹豐年間,遇皇室慶典,為恩貢生,並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後任儒學訓導。
段守正,生於清道光年間,小時習武健身,崇尚武林名家,長大後從軍戍邊。清鹹豐、同治年間轉戰南北,作戰英勇,多次榮立戰功,有五品軍功。
渠成峻,清嘉慶、道光年間人,有學識,善文辭,贈文林郎。其妻許氏生子逾月而夫亡,許對成峻忠貞不渝,矢志靡他。她“事舅姑,撫遺孤,艱苦守節近30年,積勞成疾,49歲卒。”《祁縣志》曾對許氏予以褒揚。其子渠丕烈不負慈母期望,終於鄉試成功,考中舉人,並事業有成。
劉騰蛟,清嘉慶、道光年間人,《祁縣志》雲:劉“慷慨好施,求無不應。村西有禿尾渠者,水環村流,其東堰低薄,遇大水即壞,水遽入村,淹毀房屋,村人患之。道光二十四年騰蛟出金購地,修築堅固,水至則躬自覓人,晝夜巡守,村人藉以無患數十年。”
渠東淶,清嘉慶至同治年間人,幼時穎敏好學,勤勉奮發,道光十六年被選貢為朝廷。他家風清淳,重視教育,為兒子花重金延師授業,使兒子渠不遠也成為國子監監生。
劉封翁,生於清道光年間,其祖先累世習儒經商,“家故饒於資”,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才,在讀書界頗有名氣。他仁義高雅,敬老愛幼,花重金為子女延師授課,使兒子劉奮熙成為清朝時期塔寺村的唯一進士。劉為同治年間舉人,被朝廷定為同知侯選,可惜英年早逝。渠本翹曾在文中記載:“封翁先生雅好讀書,為名諸生,同治改元舉孝廉方正,以同知歸部銓選。”
段儒碩,生於清嘉慶八年,卒於鹹豐八年。他從小愛好習武,又善讀經書及歷代兵書,清道光十二年中武舉人,在前街建深宅大院,有旗杆聳立,門頭掛“武魁”牌匾,直至20世紀60年代“文革”中被毀。
渠廣榮,是渠永湜之孫,渠傑之子,世襲雲騎尉。清嘉慶、道光年間署朔州營都閫府,任撫標右營千總、潞安府中軍守備,正五品,積勞成疾,逝世於軍中,其子渠東藩承襲雲騎尉。
段華章,清嘉慶至同治年間人。其父段儒洋、胞兄段國章均為國子監監生,受父兄讀書習儒的影響,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華章從小刻苦攻讀,奮發進取,少負報國志向後被朝廷選任為知州佐官—州同,正六品,分掌糧務、水利等事務。
劉禮,清嘉慶至同治年間人,勤奮好學,苦練不輟,愛好書法,筆力剛勁,董園撰寫的《南左渠水辰序》碑文即由他書寫,至今保存完好。劉為清道光年間貢生,曾任儒學訓導。
董文蔚,清嘉慶年間塔寺村長。他信奉儒教,尊賢愛民,辦事公正,不徇私情,處理民間糾紛能秉公執法,深受村民擁戴,名震一方,獲縣衙獎賞,送贈“公則服”牌匾,一直掛至20世紀70年代。
董園,清嘉慶九年生,同治三年中舉人,知識淵博,馳譽文壇,曾任縣儒學教諭。他撰寫的《南左渠水辰序》碑文至今仍存,宅院門頭掛有“文魁”牌匾,“文革”時被毀。李芬在《同門四先生傳略》一文中這樣記述:“董園,字帷三,磊落士也,自負甚偉,議論風生……,少負才名,砣砣不能下人,晚年學漸深,氣漸平,獎進後學,不驕不吝,早譽遲達舌耕自活,年60始中舉人。”
渠丕烈,清同治年間舉人,《祁縣志》雲:丕烈“辛未年大挑二等,歷任翼城縣、高平縣教瑜,蒲州府學教授,欽加光祿寺署正銜。”他廣交天下文友,曾邀不少名人為塔寺村的廟宇寫牌匾。他也以剛勁有力的柳體為文武廟的孔子殿題匾一幅,其題詞是:麒麟至於走獸,鳳凰至於飛禽,泰山至於丘堞,江河至於溪涓,自有生民以來,未有過於孔子也。
劉俊德(約1845-1920),人稱“貴財主”。善經營,會管理,先當掌櫃,有錢後在呼市、陵川等地投資開設當鋪、糧店,在塔寺建有三進式四合院,取名“承裕堂”,保存完好。受其影響,其兒孫如劉宗元、劉宗沂、劉恒東、劉躍東等亦從事商業或金融票號,並都有建樹。他富貴足以光前裕後但崇尚節儉,仁義禮讓,忠厚家風傳於子孫。其後輩現居於北京、太原、呼市、祁縣等地,大多事業有成。
劉弼臣,清鹹豐至光緒年間人,是劉封翁之子,劉奮熙之兄。他遠離桑梓,在外做官,愛撫百姓,寬厚惠民,遇事躬自力行,從不案積公牘,終積勞成疾,病死任所。劉奮熙知兄病故,悲愴不已,慨然請疾,不遠千裏,冒徹骨嚴寒,為兄扶棺歸裏,葬於塔寺村祖瑩。
劉奮熙(1855——1898),光緒十六年進士,光緒十七年赴貴州天柱縣任知縣,他“以天下為己任,才大心細,磊落不凡”,愛民勤政,兩袖清風,治劇盜,斷疑案,興利革弊,深得百姓擁戴,當地人稱他劉青天。辭歸時,百姓奔走呼號,相率餞於郊外,有泣下者,有數苗人依戀尤至,請從公至晉。公慰諭之,弗顧,跋涉數千裏,衛公至裏,乃泣而去”,可見“德澤入人之深”。辭官歸裏後,在賈令鎮設帳授徒,兼行醫濟世。劉能詩善文,有《愛薇堂遺集》傳世,渠本翹、喬尚謙、常贊春等名人為書作序,對劉奮熙的詩文品行評價極高。
段廣威(1861—1925),大德恒票號北京分號經理稱段老板。他崇節儉,善交際,敢作為。中日甲午戰爭時,曾向清政府提供巨款,與清廷九門提督馬玉昆交誼很深,曾被慈禧太後特邀進宮,要他籌辦中國銀行,他再三推辭後舉薦門人賈繼英慈禧贊他“義氣千秋”。
1900年,慈禧西逃路居賈令鎮東陽羽村時,專門派馬玉昆專程到塔寺村拜訪段廣威,並贈送黃馬褂一套,步槍四支,成年女性各贈綢緞一匹。段廣威在大德恒票號至少分利10萬白銀,除在太原購置房產外,在塔寺村置地130多畝。建院三處50多間,取名致遠堂,還捐款在前街村南口修觀音廟一座。
這裏人才濟濟,歷代名人輩出。這裏是晉商文化的傳承地,也是晉商故裏的傑出形象代表,這是永不消逝的光芒,更是永恒不變的晉商魂魄的見證奇跡,也是晉商久遠的歷史記錄,讓時代永恒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