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綠色金融全球瞰|任文偉: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是硬幣的兩面


字體大小:
2021年12月01日 -
:       
 

澎湃新聞15:02澎湃新聞官方帳號,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近日,“綠色金融全球瞰”第三期沙龍成功舉辦,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的四位嘉賓以“為大自然融資”為主題,就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與會嘉賓分別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各國生物多樣性金融發展現狀,經濟學視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未來,詳細解讀了生物多樣性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前景,並深入探討生物多樣性投融資領域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金融支持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中國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種形式的融資支持。

為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澎湃新聞與複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綠色金融全球瞰”系列沙龍,為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代表搭建溝通交流的平台,助力綠色金融發展。

以下為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區域主任任文偉的演講全文:各位澎湃的網友下午好!很高興受主辦方的邀請讓我分享一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議題,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多樣性種群數量下降68%

現在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我們叫做“人類世”,其實這個詞是一個很宏大的尺度,我們都知道有侏羅紀、白堊紀,地球最近結束的一次冰川期就叫“第四紀冰川”,原本我們人類處於第四紀冰川結束之後的全新世,但是“人類世”是在短短的幾十年裏面,我們創造出來的一個新的詞匯,為什麼叫“人類世”?因為我們發現在短短的工業文明的幾百年,我們改變了整個地球表面。

下面有幾張片子可以展示一下。這是8000年前,我們地球沒有受到任何干擾的狀況,綠色部分表示原來的原貌,大家可以看到在1000年前,200年前,60年前到現在,地球可以被改變的地方,基本都被改變了,而且改變的原因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我們對大理石的開發,一些為資源和能源儲備構建的基礎設施,都對地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的垃圾的填埋場,我們的大規模農田利用,都深刻地改變著地球。

我們用了一張圖可視化我們每天在空中的航班,這裏可以看到,每天有上萬架航班在空中飛行,它飛行的路徑,噴射出來的氣流會改變我們整個大氣的平流層,也對大氣的影響產生一個深刻的變化。

所以很多學者,不管是科學家、社會科學家、經濟學家,都認為我們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叫做“人類世”,而這個“人類世”和我們地球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呈正相關。有一個詞叫“大加速”時代,這個“大加速”體現在我們進入到上個世紀50年代,二戰結束之後,整個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我們的人口、GDP、交通、能源使用,水資源的消耗都呈指數級增長,我們知道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這必然使指數增長容易觸達增長的極限產。其實不僅僅是我前面那幾個指標,如果我們列出所有的發展指標,發現它都呈這樣一個指數增長。所以我們地球上的環境問題都是由於這種資源的極速消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我們環境容量產生的矛盾。

世界自然基金會每兩年會出版《地球生命力報告》,這個報告會對地球的生命健康做一個診斷,我們可以發現地球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整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種群數量下降了68%,其中特別是水生生物性下降了84%,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據。

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生物多樣性

在當今社會,主要的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其實是有兩大塊,相當於一個硬幣的兩面,一個是氣候變化,一個是生物多樣性喪失,所以今天的論壇很有意思,正好是兩個有關議題的全球大會結束之際,一個是在中國昆明的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的COP15,一個是格拉斯哥的氣候大會COP26,這兩個大會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命運。

這張圖顯示了我們氣候變化的客觀事實,我每年參加各種論壇,大家都在談我們今年是全球氣溫最高的一年,每年都是這樣,的確是這樣,從有紀錄的1850年到現在,每年的氣溫都逐漸上升,所以氣候變化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於人類活動導致很多生物多樣性的滅絕,這個數據顯示從16世紀到現在,整個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也是指數增長的狀態,所以很多人說我們現在面臨著“第六次大滅絕”,前面五次滅絕都是由於地質災害和隕石撞擊地球這樣的重大事件導致的。

我們現在面臨兩大危機,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將深刻影響著我們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張圖我是借用網上,大家看到我們目前面臨新冠疫情的這一波海嘯過來,整個人類社會出現了停滯狀態,大家擔心的是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經濟是否會衰退,其實在經濟衰退的波濤後面有還有更大的巨浪和海嘯:即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如果我們不去關注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無從談起的。

氣候變化為什麼要放在一起講?今天是講生物多樣性,但是氣候變化也會深刻的影響生物多樣性。一般我們說氣候變化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氣候慢慢的變化,在圖中可以看見曲線是平移的,有可能平均溫度幾萬年才緩慢地升高1-2攝氏度,後面兩種變化是常見的,其氣候變化是快速的、震蕩的。在這些氣候變化格局中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我們說氣候是一個地區整體水文、溫度長期形成的格局,天氣是每天在變化的,全球平均溫度增高帶來的氣候變化會導致我們的幹旱、洪澇發生的頻度會明顯增加、且產生急劇震蕩,這對於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二個議題回到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我自己從事生物多樣性二十多年,原來我在大學裏面是教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原本是一個學術名詞,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指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變異體以及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的總和,它大致上分三個層次,一個是遺傳多樣性(也叫基因多樣性),二是物種多樣性,三是生態系統多樣性,也有人說還有第四個層次,即景觀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但是核心是前三個層次。

我們看一看這張圖片,其實我們普通老百姓最熟悉的就是物種多樣性,因為這個層次看得見,摸得著,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去動物園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物種。這張圖顯示的是物種多樣性很小的一部分,有胎盤的物種,包括人類在裏面,這是物種都是幾千萬年前很小的一個哺乳動物的祖先演化過來的,在與環境協同演化下,進化出現在很多物種來了。

這張圖可以顯示生物多樣性的另外一面,大家有時候看不懂這個圖。為什麼一個很小的昆蟲變得這麼大,而和我們人類一樣的哺乳動物——大象會變得這麼小?其實,這張圖顯示的是我們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種類。

我這裏有一個數據,從生物多樣性的種類我們可以看到,昆蟲是目前生物多樣性估算最多的,以人類為代表的脊椎動物,包括動物園裏看到的很多大型生物,實際上種類與昆蟲相比是非常少的。從這張表格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被命名和統計在冊的占全部生物多樣性的十分之一左右,有人說更少,甚至百分之一,我們統計的是170多萬,而保守的估算有1300多萬,有的人甚至估計1億多。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生物,很多物種在還沒有被人類發現就滅絕了。

第二個層次是人類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可以感知到的基因多樣性,或遺傳多樣性,比如說我們吃的大米的不同的品種,就是遺傳多樣性的體現;又如我們房間裏面的人群,每個人的基因大概有1%的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決定了我們的體抗力不一樣,比如有一場流感來了,有的人可能會患疾病,有的人就不會患疾病,這就是基因多樣性帶來的表觀特征的不一樣 。

第三個層次是生態系統多樣性。恰恰是目前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層次之一。全球的生態系統由兩個主要維度決定的,一個是年降雨量,一個是年平均溫度,這兩個環境因子的變化決定了我們星球上不同生態系統的分布。比如說溫度比較高,且降雨量又大的生態系統成為熱帶雨林;如果是溫度高,但降雨量小的生態系統就變成熱帶荒漠。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恰恰影響地球上溫度和降雨量的格局,所以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發生巨大的震蕩。這幾張圖是代表了不同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戰略資源
我們今天來談一談為什麼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是因為它有一個巨大的價值,它有直接價值就是使用價值,我們人類的“衣、食、住、行”及很多其他生活用品都離不開它。同時它還有更大的巨大價值是我們為後代,為下一代提供了很多選擇的機會。比如說某些基因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可能對未來某種疾病的具有治愈功能等;一些含抗病蟲害基因的植物或農作物可能是我們未來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等。所以說,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在於它對未來不確定性提供的一保障。

這是一個比較老的數據,我引用了《Nature》的一篇老文章,但是學者對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有一個保守估算,1997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是33萬億美元,(現在可能已經超過100萬億美元),這是當年全球GDP的二倍以上,而且這是最保守的估算,實際上隨著資源的稀缺,它的經濟價值還會呈快速增長。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戰略資源,我引用了一位科學家的三句話。他說:“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優良的生態系統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環境。”

“一個基因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我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培育雜交水稻體系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在海南發現的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這是利用用這個野生水稻的基因培育了我們雜交水稻的體系,解決了我們中國人吃飯的問題。

“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我也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物種——獼猴桃,現在很多人叫奇異果(音),原產中國,但這個中國原產地不起眼的小野果,引種到新西蘭之後,經過數代的培育和篩選,目前卻是新西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這個物種培育出來的水果成為他們的經濟命脈。

“優良的生態系統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環境”,同樣是大家熟悉的故事——沙塵暴,過去北京經常面臨沙塵暴,主要是由於內蒙古的中西部有很多荒漠化、沙漠化的情況,但是現在受損的沙化系統得到修複和恢複了以後,整個大的生態環境也得到大大提高,從而也使得北京地區的沙塵天氣也得到有效遏制,這就是生態系統價值所在。

《全球生物多樣性策略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價值不僅僅在於我們看得見的東西,還在於為人類提供了未來適應局部或者全球氣候變化的機會。因為我們不知道現在生物多樣性中的哪一個物種裏面的哪一個基因會為我們未來應對某一個疾病和自然災害提供的價值。未來是未知的,生物多樣性越豐富,我們未來適應全球變化的機會也越多。

前面說過了,地球上已經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現在我們正面臨第六次大滅絕,而且這一次滅絕的速度是我們過去自然滅絕速度的100倍—1000倍,非常恐怖!另外,據不完全估計,每一個物種滅絕可能影響大概50個物種的生存。地球像一個在太空當中的超級宇宙飛船,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宜居環境,因為有這些物種起作用,每一個物種就像飛船裏面的螺絲釘,它們保證地球這艘超級飛船的安全行駛,但是我們現在飛船的大多數螺絲都在松掉或脫落,所以我們在這艘飛船中的乘客自然也沒有安全而言。

一個個物種消化以後,最終面臨威脅的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因為地球還會是好好的,它已經經歷過五次大滅絕了,但還好好的在這裏。而我們人類如果不保護這些物種,就可能沒有那麼幸運了。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保護人類自身!

發展新低碳技術,實現碳中和

下面,我們來探討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前面也說到了,氣候變化影響的是水和熱兩個因子,所以氣候變化發生以後,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第二個方面是:對整個食物鏈破壞。我們自然界之所以能有一個自我維持體系就是因為有食物鏈。一個好的系統有一個完整的食物鏈。這張幻燈片展示了一個故事:“夏櫟,毛毛蟲和山雀的故事”。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山雀吃毛毛蟲,毛毛蟲吃樹的嫩芽。但氣候變化以後,很多夏櫟提前發芽,毛毛蟲出來的時候,芽已經長大,老得根本吃不動了,這樣毛毛蟲就餓死了。而毛毛蟲是很多蝴蝶的幼蟲,是傳粉的物種,它死掉了,導致很多植物無法授粉。同時,毛毛蟲死掉之後,山雀也沒有食物了,整個食物鏈就面臨崩潰了。

第三方面是一些生物遷徙、冬眠、繁殖,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如氣溫升高會導致很多冬眠動物提前醒來,醒來之後發現氣溫雖然升高了,但是雪沒有化掉。如美國諾基山脈的黃腹旱獺受氣溫的影響,提前蘇醒,發現雪還沒有融化掉,因而找不到食物,導致他們種群大量的消失。

最後,是氣候變化導致一些物種的棲息地的直接喪失。在南北極,這兩個受氣候變化最大的地方,兩個代表性物種北極熊和企鵝的棲息地面臨消失的威脅,因而它們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

氣候變化在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對我們的人類社會也有很大的影響,我找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十幾年前台風莫拉克,氣候變化導致了極端天氣的出現,台風就是這種極端氣候的體現,受莫拉克台風襲擊的台灣一個禮拜不到,甚至三四天左右,雨量可以達到全年雨量的百分之八九十,這些短期的脈沖式的沖擊導致的破壞力是非常驚人的。第二例子是今年7月17日鄭州的暴雨,從氣象局的數據來看,鄭州市的核心部分的降雨已經接近600—800毫米,差不多接近或超過鄭州的年平均降雨量,在千年一遇的極端天氣環境下,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失去抵抗,大量基礎設施被破壞,會造成巨大的人類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另外,這種氣候變化會導致南方大旱,這是十幾年前一張照片,在相鄰的兩個省份,同時發生極端氣候,一邊是下暴雨洪災,另一邊是極端幹旱。

下面再談談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的關系。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來實現“碳中和”是我們倡導的一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這一張圖是引自IPCC報告中的,圖中標注了碳源、碳庫的數據及其變化數值,非常複雜。碳這個元素在大自然中一直存在,但是它分布在幾個碳庫裏面,海洋的碳庫、大氣的碳庫和陸地的碳庫,陸地的庫裏面包括土壤和植被碳庫。人類過去200多年工業化進程,把大量儲存在陸地岩石圈的碳(化石能源)釋放到空氣中來,導致我們大氣碳庫發生變化,使得我們空氣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超過之前很穩定的值。

我把數據簡化一下,便於大家理解和記憶。大致估算了一下:目前海洋是我們最大的庫,大概是38000 GT,相當於38萬億噸(1 GT=10億噸)。現在我們大氣中有750 GT,土壤裏大概2050 GT。我們現在討論應對氣候變化,某種程度是就是如何重新找到大氣中的碳平衡,換而言之,如何增加陸地(含土壤)和海洋中的碳匯,減少大氣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減緩氣候變化。

這是一個關鍵數字:2攝氏度。為什麼我們剛剛結束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中,一直在討論如何把把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甚至1.5攝氏度,增溫2攝氏度或1.5攝氏度,已經會導致危險的天氣,但這還是在一個相對可可控的範圍,如果超過2攝氏度以後,未來很多極端天氣的出現將變得不可控。

目前,最新預測,我們很有可能突破2攝氏度,奔著2.7攝氏度去。大氣的增溫和二氧化碳濃度密切相關。比如要控制1.5攝氏度內,那麼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能超過430 PPM,如果是控制在2攝氏度內,則二氧化碳濃度不能超過450 PPM。很多人說溫度升高1攝氏度、2攝氏度,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經歷氣溫一天之內上升或下降十幾度。但全球氣候變化中指的溫控是全球大氣的平均溫度,平均溫度改變1攝氏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拍了一個紀錄片叫做《改變世界的6攝氏度》,每改變1度,地球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全球在治理過程當中有幾個規則:第一,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制定了全球政治的遊戲規則;第二,1995年的世貿協定(或1947年的關貿協定),制定了全球的經濟遊戲規則。第三,1992年開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則正在制定了未來全球環境治理的遊戲規則。而氣候變化問題背後是深刻的環境容量的劃分,是未來對各個國家發展權的分配。如果溫控目標是2攝氏度,未來大氣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能超過450個PPM。我們簡單估算一下(不是很精確,是一個大概),如果2050年450個PPM,我們未來累計大氣排放量大概是15000億噸,按照中國20%的人口,我們大概有3000億噸的容量,這是中國的容量。按照我們2020年數據(105億噸),我們不到2050年就把排放額度用完了。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實現雙碳?碳中和、碳達峰,如果溫控目標是1.5攝氏度,我們的壓力更大,給我們的空間大概1000億噸,如果我們不實現雙碳目標,不到十年就會把這個額度用完。

去年,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我們中國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
相比之下,碳達峰是相對容易做到,但是實現碳中和挑戰更巨大。因為實現碳中和,我們要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把未來不得不產生的碳中和掉,達到“淨零碳”。要建設低碳社會甚至淨零碳社會,整個產業鏈(價值鏈)從資源(能源)開發,生產、消費、廢棄物回收等都要采取新低碳的技術。

對大自然投資才能恢複生物多樣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了其他的幾個國際組織合作一起開發了科學碳目標(SBTi)設定的方法,共同推動企業設定溫控1.5攝氏度的目標。作為一個保護機構,WWF也在推動“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碳中和路徑或者碳減排的路徑,我們叫做Natural-Based Solution,因為靠人工實現碳中和、碳捕獲或碳封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自然界提供的路徑是最低成本,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這也是我們稱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分不開的。當然我們也需要大量前期的投資來發現更好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這張表顯示的是我們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其實最大的功能1、2都是和調控氣候變化相關。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減緩氣候最大的貢獻。同時,生物多樣性在我們抵禦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時,也能發揮不可替代作用,如紅樹林可以有效地緩解風暴潮、海平面上升對於濱海地區的沖擊。

今天的議題是對大自然進行投資,我簡單列出了兩個方面的途徑,待會兒有專家會進一步深化。一是傳統意義上政府為保護、為修複支付的費用,這是財政直接的投入;二是我們如何找到一個基於市場機制的生態補償,利用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為我們的保育實踐創造價值,找到一種真正的綠色金融模式。

這裏面有很多具體實踐和案例,今天沒有時間展開,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如生物多樣性補償銀行、補償性環節收費、自然和綠色流域的付費投資、水質(排汙權)的交易、政府征收的使用費和稅收,以及基於抵消機制的碳融資、基於市場合規體系的支付、信用、補償和收費系統等。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可以貢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十幾個目標,17個目標其實不在一個層面,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關於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目標,它是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基礎。我們對大自然進行投資以後,才能夠穩定我們的氣候變化,恢複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才可以逆轉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我們希望到本世紀末,我們的生物多樣性能夠恢複到上世紀70年代甚至50年代的狀況。

今年也是我們人類拯救地球的“超級政策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年,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年份,我們到2030年要實現這17個目標還有10年時間。同時,剛剛結束的兩個決定人類命運的全球大會:昆明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COP15和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都達成了重要的人類共識。我們希望對生物多樣性的投資,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環保行為,而是我們的發展模式實現真正綠色轉型發展,實現從“綠”到“金”的變革。

我今天就分享到這裏,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