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周昌義退《平凡的世界》後又退《白鹿原》:我讀不下去就堅決不讀


字體大小:
2021年12月29日 -
:     
 

"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因為他還有作品流傳於世,就像李白還有杜甫,這雖然是唐朝時的人物,可即使是千百年以後也會有人記得他們。

立言此之謂三不朽之一,無數文人嘔心瀝血傾盡畢生精力,只為了能達到這一層次,而路遙就是其中之一。

(一)、一波三折,坎坷刊登路

很多人都曾拜讀過《平凡的世界》,也因此而了解了路遙。他是梵高那樣的人物,活著的時候不為世人所理解,去世以後作品才能引起轟動。

路遙的身世十分悲慘,可以說一生都在窮困潦倒中度過。路遙向往著有一天能用文字與這個世界交流,也祈盼著有人能徹底的理解他。

正是這三部《平凡的世界》,讓路遙在身埋黃土之時完成了畢生的夢想。

amocity
amocity

  


周昌義是今天《當代》雜志的編輯,他在那裏辛苦的耕耘了幾十年,也正是因為這份工作的緣故與路遙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他初任編輯之時,路遙已經小有名氣但仍然十分貧窮。兩人見面時有種惺惺相惜之感,因為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所以互相多了幾分同情。

路遙把自己剛寫完的《平凡的世界》郵寄到了《當代》,而審稿人正是這位"編輯新人"周昌義。

如周昌義所說"是作家都一樣。越著名越困難,越脆弱。因為小作家遭到退稿不會覺得有什麼,而大作家往往受不了這份打擊"。可見這位編輯新人,對於作家的心理了解的十分通透他也非常能想象彼時路遙心裏焦急等待的感受。

可周昌義還是選擇了退稿,原因很簡單就是"在經典的名著,我讀不下去就堅決不讀。就像龍蝦,大家都覺得好吃,可我覺得不好吃就堅決不吃"。

因此當那部三十多萬字的《平凡的世界》呈現在周昌義面前時他一點都沒有感覺。周昌義覺得自己讀不下去這本書,就像他後來也退掉了陳忠實的《白鹿原》一樣。

這份魯莽和沖動也為周昌義招致禍患,《當代》的老領導們紛紛批評他,《平凡的世界》不該由他這個小編輯來推,最起碼也得是大領導才有資格。

也有人拿這件事來嘲諷周昌義,那一幕幕令他記憶猶新"我在西安期間,還真有人不時問我一句:看路遙的稿子吧?那神情,有時會感覺古怪"。

《平凡的世界》在今天的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曾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也入選了"新中國70部小說典藏",同時還是很多中學生們的必備叢書。

這部作品可以說路遙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本書,那麼,周昌義退掉《平凡的世界》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他為何要與這部名作擦肩而過?

(二)、時代影響,價值觀不符

周昌義說他退掉《平凡的世界》是因為讀不下去,而這背後隱藏的其實是那個時代的弊端。

因為《平凡的世界》具有很強的批判性,與那個時代不符,與當時社會灌輸給周昌義的價值觀不符,所以他認為這本書索然無味而又十分冗長。

首先,是思想的不開放。如周昌義自己所說"陝西地處西北,遠離經濟文化中心,遠離改革開放前沿,不能得風氣之先。想要創新,不行"。

當時雖然是改革開放,但那特殊時期給人們的思想禁錮還未完全松綁。周昌義從小被灌輸的教育,不允許他能正視《平凡的世界》。所以,他覺得這不是一部好作品。

其實領導還有前輩們批判周昌義,並不是因為他退掉了《平凡的世界》而是因為不該由他來退。可見,即使不是周昌義《平凡的世界》也不會為主流社會所接納。

其次,自卑心理在作祟。當然,這並不是周昌義一個人的自卑。他說"當時陝西文壇面對新知識爆炸、新信息爆炸、新思想爆炸的整個文壇,都感到自卑"。身處那個環境中,周昌義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其次,礙於當時的價值標准,《平凡的世界》不具備"現代"意義。在那時候意識流中篇小說大行其道,大家都致力於不給人喘息的機會一口氣讀過癮。

amocity
amocity

  


不會容忍作者平鋪直敘的講故事。因為看慣了這類的作品,周昌義就覺得《平凡的世界》實在是太過於平凡。

歸根結底,周昌義退掉《平凡的世界》不是他的錯,是那個時代的錯。路遙生不逢時,如果放在今天發表,必然會當即引起轟動,不可能遭遇那麼多的波瀾。

路遙也不用拼盡一生之力,才讓這部傳世經典大放異彩。那麼,《平凡的世界》大火帶給人怎樣的啟示?

(三)、是金子,總會發光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周昌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懵懂的少年。時至今日,他已經體會到了《平凡的世界》之精彩,也已經被他所深深的吸引。

但是周昌義仍然不敢保證,如果他以現在的閱歷回到當年,就一定會接納《平凡的世界》,因為那個年代不允許,也沒有讓現實主義蓬勃發展的土壤。

《平凡的世界》初稿不被認可,後來上了《花都》又草草退場,得了茅盾文學獎又被人說成是運作的結果,如周昌義所說"路遙是個不善交際的人,誰會去為他的作品運作"。

《平凡的世界》之轉機竟然是路遙之死,可還有人說這是"死亡效應"。對於路遙而言,這部書就是他的全部,他本人也在完成第三部以後次年就離開了人世。

他的病情和《平凡的世界》之遭遇有關,也和他為了這部書嘔心瀝血有關。時至今日,《平凡的世界》終於得到正名,但卻是以作者的生命為代價。

一部好的作品是無論如何也藏不住的,它的價值就在哪裏,只是等著有人發現,只是等著有時代能容納它。

如果路遙還活著,想必會對此感到十分欣慰。他也必然能憑借著這部書,脫離困頓的生活,或成為文化部官員或進入作家富豪榜。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