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愛因斯坦:人死後到底還有沒有來世


字體大小:
2022年1月01日 -
:   
 

人生如夢如幻如詩,生死不自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之中來到這個世界,通過很多很多的人和事來感受這個世界的豐盈、寂寞、悲愴和平靜,人生在世不容易,更難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未知的死亡,我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不知道死後會去哪裏,死亡是一道通往未知的門。

不光普通人渴求對死亡的認知,科學家也普遍對未知的死亡表現出興趣,不過醫學上目前只停留在心髒死亡和腦死亡,認為人死如燈滅,物質身體的消亡帶走了塵世的一切,塵歸塵土歸土。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牛也曾介入死亡的研究,那麼他認為什麼是死亡?人死後是怎樣的世界呢?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小傳

滿頭蓬松的亂發,或是拉著小提琴,或是搞怪地吐著舌頭,眼神中布滿了童真——這是愛因斯坦的畫像。可以說,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幾位物理學家之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愛因斯坦和牛頓。

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家庭,他本人也延續了猶太人智慧的頭腦,9歲就開始在高級中學學習,10多歲開始接觸哲學、科普、數學等學科知識,在經典書籍和老師們的指導下,愛因斯坦不斷地在科學領域展開想象力,21歲在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後成為瑞士居民。

畢業後的愛因斯坦最初在專利局工作,後來因為發表了多篇論文獲得大家邀請和教職,經歷過世界大戰的愛因斯坦明確反戰,並且敬重像列寧這樣願意為社會主義獻身的領導人。

amocity
amocity

  


愛因斯坦給我們的印象是淘氣,作為科學家不是應該嚴肅嗎?而愛因斯坦的調皮是他成功的重要保證——對世界保持熱情和好奇。

遺憾的是,愛因斯坦也逃不過閻王的魔爪,最後死於主動脈瘤破裂的大出血,醫學科學家在愛因斯坦家人同意下保存了他的大腦,希望有朝一日揭開愛因斯坦聰慧的原因,愛因斯坦去世後沒有葬禮、墳墓和紀念碑,這是他留給世人的最後囑托,愛因斯坦的骨灰播撒地也是一個謎,也許愛因斯坦有他自己的用意。

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

1921年,年僅42歲的愛因斯坦因為對光電效應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而推動了量子力學研究的發展,目前國內外對量子的研究積土成山。我們知道,量子力學是微觀物理學研究的突破點,以前研究的是原子、分子等粒子,量子力學有望對物質的結構和關系作出具體深刻的解釋。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而相對論也是愛因斯坦的學術貢獻。他相繼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狹義相對論就是我們常說的四維空間,廣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會因為物質的存在發生彎曲。

一位美國物理學家總結到“廣義相對論就是物質決定空間如何彎曲,空間決定物質如何運動”。

愛因斯坦的思想促進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為核能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一般將他和伽利略、牛頓並稱,而愛因斯坦還曾親自去拜訪牛頓墓地。

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愛因斯坦評為“世紀偉人”,1955年“鎄”元素的命名就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2001年有一顆小行星以愛因斯坦命名。

愛因斯坦給我們留下很多名言,包括“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恒之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而他還說過“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愛因斯坦研究過哪些神秘呢?

愛因斯坦心中的今生與前世

和牛頓晚年的境況一樣,作為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匯入宗教的洪流,他也在身體力行地向大家揭示人類死亡後的去向問題。

amocity
amocity

  


愛因斯坦去世之前留下一句話:我只不過先行一步。他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於,他認為故去的世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逢,愛因斯坦曾提出過多維度的宇宙論,也許他認為人死後會到另一個別樣的空間。

其實世人一直在肉體和靈魂之間關系上徘徊,有的人認為靈魂是獨立存在的,這存在於很多宗教信仰之中,有的人認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這存在於無神論之中,有人回憶道:愛因斯坦提出過人的腦電波永存,也即人的意識會尋找新的宿主並以150年為單位進行循環,不過那時候意識十分微弱,人們已經不記得前世發生的事情,不過世界上會出現很多性格相似的人。

人類到底有沒有來世?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定論,因為這是所有在世人無法研究的領域,也是人類研究的盲點,這個問題很難解決,進而也無法解決人類永生的問題,不朽和永生是人類的熱切期盼。

為何科學家最後進入神學領地?

通常人們認為科學和宗教之間存在著嚴重分野,比如人類學家將人類進化模式分為巫術、宗教、科學三個階段。科學家還去研究宗教,這和我們提倡的科學立場背道而馳,也是我們科學主義所不恥的事情,那麼愛因斯坦為什麼會轉到宗教研究上去呢?

神學是一種唯心主義,而科學應該是唯物主義,科學可不能用天馬行空的想象來填充,而是需要腳踏實地的實驗和證明。

而愛因斯坦的研究應該出於他作為科學家的身份,因為科學家對世界保持著無比的好奇,而且在科學研究中也會遇到不解之處,他們希望能夠在科學之外獲取一些靈感,這些方面的因素都促發愛因斯坦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

一個人了解的知識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的渺小,愛因斯坦面對浩瀚的宇宙,一定也有他感到渺小的時候,也許正是那一刻,讓他和神學在時空中相遇。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