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2年2月13日 -
:
在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有一句震懾古今的名言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句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名言,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秦國與楚國勢不兩立的關系,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歷史宿命。
不過現實情況卻讓楚國非常尷尬,畢竟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楚國不過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個獵物罷了。
但,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了楚國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可怕實力。在靜夜史看來,這個立國時間超過800年的南方強國,曾經也有過一統天下的強大實力,是秦國之外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
而之所以是楚國而不是其它五個諸侯國,根本原因在於:和秦國諸多反複最終一錘定音不同,楚國一直都奔走在統一的路上。
如果將今天的美國比作秦國,那麼俄羅斯則最有楚國的特征,這個特征就是“噬土成性”及“野蠻好戰”。
根據現在很多歷史學家的考證,楚國的源頭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五世孫季連。
商朝末年,季連之苗裔鬻熊率族人投靠周文王,受到周文王重視。周成王時代,改念鬻熊的功勞,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國由此發端,疆域為丹陽周邊50裏。
楚國建國之初積貧積弱,甚至出現過鄀國盜牛的情況。不過,熊繹很快帶領族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楚國在周朝的大框架內國力微弱,地位地下。西周中期,楚國開始不斷發展壯大。
到楚國第六代國君熊渠時代,楚國已經擴張成為漢江地區的強國,開始走上勃興之路。而熊渠最著名的操作是僭越為王,公然和周王室分庭抗禮,甚至表示“我本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文王時代,楚國繼續擴張,但被北方超級強國晉國長期壓制,楚莊王時代,楚國一鳴驚人,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最終和晉國平分中原霸權。
而後楚國被吳國所敗,後經歷吳起改革後開始調整,進入戰國時代,楚宣王向西占領漢中、巴蜀,向東消滅越國,向北在中原攻城掠地,國力達到巔峰期,疆域面積遠超其他六雄之和。
在長達500多年的東周時代,春秋與戰國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春秋在乎尊王攘夷的面子,而戰國貪圖國土和人口的裏子,所以戰國時代,滅國戰越來越流行,諸侯國數量也急劇減少。
而楚國早在西周時代,就開始了瘋狂的兼並和擴張,可以說如果按照楚國的腳步走下去,最終統一天下的必定是楚國。
不過,楚國的缺陷也相當明顯。雖然實行了郡縣制等先進的地區管理模式。但世家大族的尾大不掉一直是楚國的頑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指的就是“昭”、“屈”、“景”三氏。
而這些世家大族的存在極大地削弱了楚國中央的權威,使楚國長期大而不強。更難以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吳起改革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除了氏族的盤根錯節,地處南方的區位也讓楚國非常被動。畢竟自古以來,我國都是自北向南統一天下,其次是自西向東。而這也注定了無論楚國還是齊國都難以底定乾坤。
而當楚國失去了巴蜀之地後,秦國成為懸在楚國頭頂的達摩克裏斯之劍,最終楚國被順流而下徹底瓦解。
楚國如此,其諸侯國就更不值一提。
老實說,如果晉國能保持不分裂,雖然地處中原內部的四戰之地區位難以統一天下,但壓制秦國必然綽綽有餘,戰國初期魏國將秦國壓制在函穀關內幾十年就很能說明問題。
魏國的區位,像極了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雖然爆發力強,魏武卒更是一度獨步天下,但四戰之地的區位,注定了魏國不可能有更大建樹,因為諸侯國雖然各懷鬼胎,但不可能坐視魏國崛起。
相比之下,韓國就更不值一提了。
趙國雖然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分庭抗禮的強國,胡服騎射更是讓趙國強盛一時。但趙國國土支離破碎,尤其是內部分為邯鄲、晉陽和代郡。
三大板塊雖然有狡兔三窟之效,尤其是面對長平之戰的慘敗後趙國依然能夠續命38年。但這也讓趙國內部難以形成強大合力。
從晉國的三個繼承者來看,但凡區位處於中間的,基本都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所以秦楚齊燕這些身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國家,才有希望問鼎天下。
但問題是,燕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經濟落後,更要命的是還時常遭受匈奴威脅,這樣的區位,注定了燕國始終是二流強國,即便有五國伐齊的壯舉,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輝煌。
齊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富裕的國家,一度也具備統一天下的希望。戰後後期秦國更是邀請齊國並稱東西二帝。不過齊國向東缺乏縱深,且國內實行的是碎片化管理模式,在社會制度上更傾向於非集權,這就注定了齊國難以在瘋狂的兼並戰爭中有所作為。
所以,秦國統一天下,絕不是歷史的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