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走近湖北省博物館新展 文物“開口”講述楚國八百年


字體大小:
2022年2月14日 -
:       
 

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系統講述楚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幾年前曾創下央視紀錄頻道收視紀錄,引發熱議。

12月20日,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新館開館,重磅推出的全新展覽——《楚國八百年》,會以怎樣的方式講述楚國、楚人的故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采訪了專家和策展人。

從不足百裏到東方大國 強國之路有物可證

步入展廳,濃鬱的楚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展標“楚國八百年”借鑒楚簡文字,背景靈巧的鳳鳥、瑰麗的色彩,吸收了楚國文物代表性紋飾元素。

鳳形佩

策展人之一、省博陳列部翟扶文介紹,此次展出館藏文物500餘件(組),涉及我省九連墩、望山、包山、紀南城等楚墓,是對數十年楚國考古成果的系統梳理。相比紀錄片,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文物“開口說話”了,輔以展板、模型、場景及動畫、影片、電子地圖等多媒體手段,試圖直觀地再現楚國歷史及楚文化的輝煌燦爛。

西周初年,楚立國之初,疆域不足百裏,數百年後,疆域囊括半個中國,“地方五千裏”,且創造了高度發達、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學者認為,鼎盛時期的楚國堪稱“東方第一大國”,很多方面能與同時期的古希臘相媲美。

amocity
amocity

  


與岐陽之盟有關的青銅鼎

展覽首先將出土竹簡與《史記·楚世家》作對比,證明楚人歷史悠久,同時展出了與岐陽之盟有關的青銅鼎,及“楚子來告”等周原甲骨圖片資料。省博常務副館長、省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萬全文介紹,周王朝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甲骨文及青銅銘文印證了文獻記載:楚國分封時國君爵卑位低,以至於在周天子舉行的諸侯盟會上,無緣參與正式大典,只能在一旁看守祭天火堆。萬全文稱,楚國之後開疆拓土、崛起強盛,離不開楚人銳意進取,展廳特意用大型畫作呈現其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精神,並通過“天子六駕”車馬陣場景及車馬器、弩機、甲胄等文物,反映其後來“千乘之國”的強盛,給人強烈對比。策展人員還特意將荊州熊家塚航拍資料制作成視頻,向觀眾展現“北有兵馬俑,南有熊家塚”的荊楚王陵氣派。

“天子六駕”場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攝)

楚國曾多次遷都,都城既有規模宏大的,也有面積較小的。荊州紀南城是楚國繁盛時期的郢都,城內總面積約16平方公裏,是同時期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考古發現,紀南城有8處城門,含3處水門,水運可直通長江,城內宮殿、手工作坊、居民區等分區清晰。對楚郢都的繁華,有文獻描述稱,“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弊”。透過展廳井圈、排水管、瓦等展品及多媒體手段,紀南城的繁盛可窺一斑。

虎座鳥架鼓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秦時期,貴族以鐘奏樂,以鼎烹食。展廳內,七鼎八簋、五鼎四簠等青銅組器,出土時殘存牛骨的楚文化第二大銅鼎,精美的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及34件套編鐘、比曾侯乙編磬還大的彩繪鳳紋石編磬等,共同場景化地“複原”當時楚國上層社會的狀況。

物質財富、精神文化驚采絕豔 眾多文物首次展出

隨著考古學的進步,楚文化以豐富多彩的姿態呈現在大眾面前。萬全文稱,楚文化主要構成可概括為六大支柱:爐火純青的青銅冶鑄、精彩絕倫的絲織刺繡、巧奪天工的竹木髹漆;義理精深的老莊哲學、驚采絕豔的屈宋文學、恢詭譎怪的美術樂舞等。展覽以文物為基礎,充分展示了楚人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風貌。

銅 敦

銅 樽

三人踏豕玉飾

錯金銀龍鳳紋鐵帶鉤、嵌地幾何雲紋銅敦等青銅器,三人踏豕玉飾、透雕鳥首龍形玉佩等玉器,可見楚國青銅制作技藝之精湛、琢玉技術之高超。大量彩色鮮豔、制作精巧、應用廣泛的漆器,在先秦工藝美術史獨樹一幟。方寸之間塑造了50餘動物形象的彩繪漆木屏形瑟座,被稱為中國現存最早“連環畫”的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省博館長方勤稱,首次公開亮相的巨幅荊門嚴倉漆畫,內容豐富,藝術感強,六駕圖、楚式建築、樂舞等,都為進一步研究楚國社會生活提供珍貴資料。此外,展出的料珠是楚人借鑒外來技術加以本土化生產的,人騎駱駝形燈座,則是楚人與異域商貿交流的物證。

人騎駱駝燈

展廳還展出大量戰國竹簡,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楚地簡牘已發現30多批、10萬字以上,內容涉及司法行政文書、典籍文獻等。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竹簡730枚,包括18篇先秦典籍,其中,抄寫於戰國中期的《老子》,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版本。“18篇中13部是失傳文獻,郭店楚簡的發現使楚簡研究成為顯學,我省已召開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有人認為這是改寫了世界思想史的大發現”,方勤說。

郭店楚簡《老子》乙(局部)

amocity
amocity

  


展覽還借助《楚辭集注》等後世古籍、繪畫,楚墓出土帛畫、帛書,及戰國銅削刀、墨塊等,展現屈宋辭賦、竹帛丹青的瑰麗多彩。

“飲食起居”展區接地氣 戰國醃魚刷屏朋友圈

省博新館正式開放以來,一條2000多年前的乾鯿魚,刷屏朋友圈。這條魚檢測出鹽的成分,推測為醃制後下葬。策展人稱,此次布展,除了講述楚國跌宕多姿的大事件外,還特別關注楚地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歷史細部。

戰國乾鯿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攝)

步入“飲食起居”展區,觀眾會發現非常接地氣。除了那條戰國醃魚,美食區還展示了楚墓出土的大米、麥子、板栗、生姜、花椒等。有觀眾說,“春節臨近,湖北人又要醃魚了,想必2000多年前楚地就有這個習俗。”

此外,展出的漆木折疊床、銅鏡、銅薰杯、銅燈、竹席、竹笥等大量戰國時期的日用品,還原楚人的日常。九連墩楚墓出土假發,反映當時貴族男女有以戴假發為美的傳統。裝有銅鏡、梳、胭脂、油彩等的彩繪漆木梳妝盒,是目前所見最早一件便攜式梳妝盒。

由黃金制作的楚國稱量貨幣

方勤稱,楚國從荊山楚水起步,發展到疆域覆蓋今天10多個省,八百年強國之路,是其包容夷夏、奮發進取的結果。楚對長江中遊地區的統一,為長江中遊完成華夏化進程及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荊楚文化也最終融入悠久的中華文明,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湖北作為楚國故地、楚文化中心,省博作為收藏荊楚文化的殿堂,有責任舉辦此《楚國八百年》大展,以更好地展現荊楚文化之美、傳承長江文明之魂。

編輯/楚小遊

圖/除署名外,圖片由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來源/湖北日報

編發/湖北文旅之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