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別再宣揚讀書無用論了,不信你看看張良


字體大小:
2022年2月20日 -
:     
 

現在,很多人喜歡宣揚讀書無用論,原因無非是學歷再高,卻也不一定能飛黃騰達。

然而,一個人的成敗,不僅僅取決於學歷,而是要綜合天時地利人和。

學習和讀書的過程,讓我們的思維水平得到提高,讓我們的能力得到鍛煉,是我們受益一生的寶藏。雖然不一定能助我們一飛沖天,但是可以讓我們不至於過得太差。

被稱為謀聖的張良,就是因為年輕時研讀百家經典,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才能在劉邦陷入困頓的時候屢獻奇計,助其滅秦破楚。

01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五世相韓。

也就是說,他的祖父和父親一共當了韓國五代君王的丞相。

張良祖父當丞相時,所輔佐的韓國君王是: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amocity
amocity

  


張良父親當丞相時,所輔佐的韓國君王是:釐王、悼惠王。

然而,好景不長,悼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50年之時,張良的父親去世。又過了二十年,韓國被秦國滅亡,張良家道中落。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會讓你變得更強。

張良就是如此,家庭情況一落千丈,不落的是他的萬丈雄心。

其實,他原本可以靠著以前累積的家產,安度一生。但是,國仇家恨令他怒意難平,決心外出闖蕩。

他離開家鄉,來到經濟和文化都更加發達的淮陽求學。正是這段時間,為他以後的一展宏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在淮陽的這段時間,他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對於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的思想都有所了解。

諸子百家的學說各有所長,不太可能一招鮮吃遍天。然而,張良卻憑著對各種學說的掌握,才能在後來輔佐劉邦之時,得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盡管學富五車,張良卻並非只會紙上談兵。在淮陽學習之後,他就開始謀劃組織行刺秦王之事,不料,行刺當天殺手失誤,沒能成功刺殺秦王。

從張良刺秦一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裏強調的忠誠。正是因為對故國的赤誠,張良才甘願冒著危險,勇敢刺殺仇人始皇。雖然失敗了,但是想必也會給他帶來更加深入的思考,為他後來加入劉邦集團做了鋪墊。

遇刺後的秦始皇隨即下令通緝刺客,張良只好逃到下邳隱居。也正是在下邳,他獲得了一部奇書《太公兵法》。

02

一天,張良散步到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個老者。

老者把鞋子脫掉,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幫我撿起來。”

面對這種情況,張良是像孔融讓梨那樣,心甘情願去幫老者撿鞋嗎?

讓我們來看一下《史記》的描述:

“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

可見,張良並不是一個聖人,他有著正常的人性,面對老者的刁難,他也會憤怒,想要一拳打過去。

那麼,為什麼他會強忍下來,幫老人撿鞋呢?恐怕也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洗禮。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張良面對的正是一名老者,儒家是一直提倡尊敬長輩的。

《論語》說:“克己複禮為仁。”

也就是說要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標准。

正是因為有這些思想的指導,張良才能在短時間內克制自己的沖動,面對老者的無理要求,仍然以禮待之。

最後,他成功通過老者的重重考驗,得到了《太公兵法》一書。

老者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一語成讖。

03

《太公兵法》屬於兵家經典,兵家思想是最強調目標的,唯一目標就是取勝。

這一點,在張良給劉邦的謀劃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當初,劉邦從滎陽逃回關中後,迅速征召軍隊,准備攻打成皋。奈何項羽已攻下滎陽,也准備攻打成皋,恐怕成皋難保。

正值劉邦一籌莫展之際,張良建議他先去找韓信,因為韓信就在離此不遠的趙地。劉邦照做。

到了韓信軍營,劉邦准備直接去找他,卻被張良攔下。

原來,韓信手握兵權,又很久沒有跟劉邦聯系,張良擔心劉邦遭遇不測。鑒於此,張良替劉邦出了一個主意,讓他趁韓信熟睡之時,拿走兵符。

此舉雖然為一些人所不齒,但是目的明確,操作可行,在戰爭期間確實很有效,幫助劉邦順利調用了韓信的軍隊。

當然,比起另一件吐槽甚廣的事情來,這還只是小巫見大巫。

為了逼迫劉邦投降,項羽將劉邦的父親押出來,凶狠地說道:“再不投降,就把你老子剁成肉醬。”

劉邦大驚,張良卻從旁安慰:“項羽是無奈之下才如此,我們如果因此陷入慌亂,就正中了他的下懷。而且,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又是您的兒女親家,一定會勸阻項羽,不會殺掉您的父親的。”

聽了張良的分析,劉邦才有勇氣在陣前跟項羽對罵,一副不顧老父親死活的樣子,因此多為後人詬病,說他為了勝利,不顧人倫親情。

然而,兵不厭詐,很多事情是沒法兩全的。如果想在戰場上笑到最後,就必須根據形勢做出恰當的行動。

張良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兵家思想體現鮮明,一直都是以取得戰爭勝利為導向目標的。

04

此外,法家賞罰嚴明的指導思想,也讓張良成功地幫助劉邦規避了一個錯誤。

amocity
amocity

  


一次,謀士酈食其向劉邦獻策,讓劉邦分封六國之後為王,這樣一來,六國的後裔必定會擁護劉邦,一起反抗楚國。

並且,酈食其還列舉了商湯分封夏朝後裔,周武王分封商族後裔的例子。

劉邦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也跟張良說了這事。

張良聞言大驚,急忙勸阻劉邦。

他說:“商湯和周武分封亡國後裔,是因為他們能夠控制這些人,保證其不會造反。而漢王您現在實力還沒有到那個水平,如果分封六國後裔,他們必定會為了保住自身去投靠目前實力更強的楚國,而非感激您啊。”

劉邦聽完,大罵酈食其。

隨後,張良建議劉邦分封土地來獎賞有戰功之人,鼓勵大家跟著漢王一起抗楚。這個做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心理學中,獎勵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用來增強某種行為的手段。

只有賞罰分明了,大家才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05

消滅了項羽之後,劉邦於漢六年,即公元前201年,開始分封功臣。

張良從未帶兵打仗,但是劉邦卻不顧眾議,要給他封三萬戶。

不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張良卻婉轉拒絕,只要了一個留邑,稱為留候。《史記》中有一篇《留侯世家》,就是寫張良的。

後來,張良更是托辭體弱多病,足不出戶,幾乎不參與朝政。

最後,他跟隨赤松子修道,過起了隱士的生活。

這種結局,一看就是道家熏陶的結果。物我兩忘,逍遙自在。

如此,方能避免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即不會像韓信那樣被殺,也不會像蕭何那樣入獄。

06

當然,諸子百家的思想不是完全分隔的,偶爾也會有一些相通之處。

比如說,兵家和法家都特別務實入世,而道家和陰陽家則都帶有一點玄幻色彩。

張良能夠將這些思想中體現的知識運用自如,不斷讀書學習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在校園裏,能夠努力讀書學習,考到更好的大學無疑是對人生大有助益的。

即便踏入社會之後,也應當多多看書,不斷充實自己。

對於各種知識,兼收並蓄,取長補短,將其融會貫通,是我們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裏,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