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甲午中日戰爭中,有一批清軍將士被俘虜帶去日本,他們後來怎樣?


字體大小:
2022年3月14日 -
:       
 

大清沉浸在幻夢中的如日中天,是被日本聯合艦隊“吉野”、“浪速”和“秋津洲”一炮轟醒的。

1894年7月25日清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中日兩方海軍緩緩駛來在此碰頭,清政府派出的是大名鼎鼎的北洋海軍巡洋艦,指揮官是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一度前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深造的方伯謙。

方伯謙統率“濟遠”、“廣乙”等戰艦迎戰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事後兩邊都聲稱是對方先動的手,當時東京的《時事新報》也白紙黑字的寫著“清艦首先發炮,我艦迎戰”,目的是為了將挑起戰爭的大鍋丟出去。

但無論具體第一炮是誰開出來的,北洋海軍戰艦均在開戰數小時之內就受到重創,有傳言統帥方伯謙甚至被一炮轟暈,群將無首的混亂情形下,被日本聯合艦隊圍堵包抄,打了個鼻青臉腫。寄予厚望的“濟遠”戰艦載著方伯謙掉頭就跑,而誓死捍衛戰場尊嚴的“高升”戰艦被擊沉,其中七百多位清軍將士全部犧牲。

這次慘烈的豐島海戰,導致72名清軍將士被俘虜。

日本首戰告捷,決定乘勝追擊,1894年9月15日,於朝鮮平壤再次跟清軍爆發戰爭。這一次清政府有點醒過味來了,他們再不敢不把一水之隔的日本不當一回事,朝中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罕見的暫時達成共識,共派出清軍將士1.3萬人迎戰日本,決定狠狠找回面子。

amocity
amocity

  


而日本早有情報組織潛伏在四處,探尋到清政府要增援的消息後,也回國帶來共計1.6萬名的日軍圍攻平壤。

按說打仗所需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清政府在開打前幾乎全占,首先清軍占據的是城池堅固的平安道首府,前後左右共有六個高大的城門掩護著,平壤的老百姓因為清軍進駐後給與食物,也極力支持清軍作戰,私下運送情報。

朝鮮當時的統治者興宣大院君,兩相權衡之後,打算站邊清政府,決定合作聯手一起把日本趕回老家去。可就是如此,兩方激戰15日,清軍仍然被打得措手不及。

將領葉志超與李鴻章屢次溝通不順,從而延誤戰機,使得撤退的清軍不僅因夜黑風高看不清敵我自相殘殺,還被伏擊的日軍包圍,導致當場陣亡兩千人,負傷四千人,共有683名將士被俘虜。

平壤戰役是中日對戰的一個關鍵節點,如果說在此之前誰勝勝負還懸而未決,此戰之後,日本就徹底占領了平壤,士氣大漲一路向著遼東和威海打了過去,目標直取當時的直隸平原河北,希望能拿下清廷。

這幾次的戰役中,兩次大戰都敗退的清軍更是信心被打沒了,共有1110名將士被俘虜。所以甲午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豐島海戰,共有72名戰士被俘,第二期平壤戰役導致683名戰士被俘,第三期則高達1100名將士被俘。

他們被日軍俘虜後境遇如何呢?

豐島海戰日本俘虜72名清軍將士後,大感這是一次極佳的鼓舞民心的象征,畢竟大唐盛世的餘溫還在,日本普通人總是對曾經的榮耀帝國心懷畏懼。所以日軍將清軍戰俘押解在船上帶回了日本,決定榨乾這些戰俘的所有利用價值。

日本的船只臨到海岸邊時,汽鐘、吹號筒齊齊大震,並安排一眾日軍士兵在船上搖鈴,如雷鳴一樣的動靜把附近的居民全都吸引了出來。

他們認得這是自己國家的戰艦,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不休,有識文斷字了解時事的,就在人群裏普及中日海戰的緣末,大家的耳朵雖然聽著四方傳來的消息,眼睛卻齊齊關注著戰艦的動靜。

沒一會日本士兵就押解著72名清軍俘虜依次排好隊下船,為了能讓日本老百姓一眼認出清軍的特征,這些將士甚至還穿著作戰時的服裝,辮子也髒亂不堪的纏在脖子上。

士兵押著他們遊街示眾,慢吞吞地走遍了跟前大大小小的街道,兩旁圍觀的日本老百姓就對其指指點點,相信這些被俘將士雖然聽不懂具體在說什麼,可那些迎面而來的嬉笑和撇嘴,一定比戰死還要難受百倍。

amocity
amocity

  


遊街完成後,這72名於豐島海戰被俘虜的將士就被關押在佐世保海軍監獄中,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因為環境惡劣和水土不服染病身亡,僥幸存活的則在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後作為交換戰俘,回到了故鄉。

平壤戰役被俘虜的683名將士,因為人數較多,運到日本的過程裏就吃足了苦頭。他們被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擠壓著關在狹小的船艙裏,吃的是摻雜著泥沙的飯菜,喝的則是髒兮兮看不出顏色的水,更因為大小便都在船艙解決,所以衣服上都沾滿了汙穢。

這批俘虜因備受苦楚導致形象不佳,所以遊行示眾的環節就簡化了。日本士兵直接把他們押解到戰俘營,根據官銜高低劃分出不同的對待標准,將官給與24錢、上長官、士官和准士官是18錢、下士及普通士兵是16錢。

這筆錢可不是好拿的,就跟出場費一樣需要配合日本表演,提前有精通兩國語言的日本士兵會安排環節,讓他們在西方記者到來時表現出感激涕零、作揖道謝的模樣,從而在國際輿論中獲得善待俘虜的美名。

這683名將士,除過病死的以外,最終結局同樣是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回到了家鄉。

而到了第三階段戰役中陸陸續續被俘的1110名將士,一大半因日本的監獄和戰俘營已經被前期的俘虜住滿了,日本人就便宜租來廢棄場所和臨時征用寺廟來關押俘虜,生存條件更是十分惡劣。

他們審訊俘虜時會動用火刑和刀子,給予的食物一日三頓都是黴爛散發著惡臭的蘿卜乾,僅有少數意志和身體素質都很強悍的俘虜活了下來,隨著交換戰俘重獲新生。

由此可見,無論哪一期被帶到日本的清軍俘虜,皆遭受到了身心多重傷害的苛刻對待,哪怕被選中成為優待戰俘“符號”的俘虜,表演感激涕零的過程也是三觀上的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