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共舞長江經濟帶」 恐龍的五大千古之謎中,有幾個人不應該被忘卻


字體大小:
2022年3月21日 -
:       
 

在祿豐恐龍創造出若乾個第一的同時,也給世人留下了五大千古之謎,令世人不得其解,使學術界眾說紛紜——恐龍密集之謎、跨域時空之謎、集體滅絕之謎、頭向東方之謎、有龍無蛋之謎。

最令人著迷和百思不解的,就是恐龍頭向東方之謎和恐龍有龍無蛋之謎。

迄今為止,所有在祿豐發掘出的恐龍化石,其頭部都朝向東方。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祿豐發現了種類如此繁多、數量如此巨大的恐龍化石,但至今仍然沒有發現一枚恐龍蛋化石。為什麼沒有恐龍蛋化石?

從眾多個第一到若乾個之謎,從恐龍集體殉難的大墳場、再到人類現代化的大都市,這片土地的滄桑演變,需要穿越時間和空間,站在宇宙的高度,方能審度。顛覆的悲壯,令人愕然。

今天,川街阿納的山梁上,面對廣闊無垠的曠野,億萬年前地球生命興衰榮枯的一幕幕,又躍然眼前。

在祿豐恐龍的五大千古之謎中,有幾個人不應該被世人忘卻——

amocity
amocity

  


嚴謹治學的科學家——“中國龍王”董枝明

2008年4月,祿豐世界恐龍穀。

這裏湖水碧波蕩漾,蘇鐵、銀杏、棕樹等生長在恐龍時代的植物,在日光照耀下婆娑搖弋。銀杏樹在一場春雨過後,已萌發出了嫩芽。

小河邊,樹林間、湖泊裏,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恐龍”,或跑或戲、或臥或站、悠閑的生活在這裏——這是一個栩栩如生的億萬年前侏羅紀年代的生活場景。

當然,在這個集觀光、娛樂、休閑度假、科普、科考、探秘為一體的恐龍主題公園裏,還有休閑的人們和好奇的孩子。

這時,恐龍遺址館對面半山上的小屋裏,走出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教授。

看著眼前這個自己參與建設的“侏羅紀公園”,董枝明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祿豐建一個中國最大、世界唯一的“侏羅紀公園”,是他從受邀參與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拍攝那天起,就一直縈繞在他心中的夢想。

董枝明,1937年1月出生,山東威海人,著名古生物學家、恐龍研究者,楊鐘鍵教授的學生。1962年畢業於複旦大學生物學系,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他曾參與對中國自貢和祿豐等地、恐龍化石的發掘和研究。

1986年,參與中國•加拿大恐龍科考隊,從內蒙古一路前往北極考察。到目前,已為35種恐龍命名,號稱世界上命名恐龍最多的人,被譽為“中國龍王”。

為尋找恐龍的遺跡,他先後到達南北極,參觀和考察了世界上出土恐龍化石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

他不僅是國內最權威的恐龍專家,還是世界最權威的恐龍研究機構——北美恐龍協會唯一的亞洲區理事。

董枝明和祿豐恐龍有著不解之緣。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就曾來過祿豐考察恐龍化石。1997年,開始在祿豐主持川街恐龍的系統發掘研究工作。

祿豐恐龍資源豐富,“在祿豐建一個中國人自己的侏羅紀公園”,是他退休後最大的心願。

2000年,經雲南省文化廳批准成立了“侏羅紀世界公園研究中心”,祿豐市委、政府聘請董枝明教授為恐龍研究中心主任。為了更好地研究祿豐恐龍,董枝明在川街的恐龍山上建蓋了一間小屋,一年有1/3的時間住在這裏研究恐龍。

他說,雖然這裏不挨村、不挨店,但腳下的紅土層裏有他鐘愛的事業。

祿豐龍複原圖(繪圖:趙闖)

2008年春節,正是世界恐龍穀建設的關鍵時期。剛完工的遺址館主館內,將陳列的60條恐龍化石要修複、裝架;為了指導完成好這一工作,董枝明連春節都是在山上度過的。

“小心!你腳下的就是恐龍化石。”看到有人不小心踩到化石邊緣,董枝明總會心痛地大聲提醒。

在董枝明眼裏,每一具恐龍化石,都栩栩如生地敘說著一個個故事,為已然逝去的億萬年光陰留下真實的記錄。

這些“歷史”因不可再現而分外珍貴,更需要精心保護。

在世界恐龍穀遺址館的原設計方案中,有一棵柱子正好在遺址的坡面化石較為集中的地方,董老硬是堅決要求施工單位,重新改變設計方案。

“恐龍化石的調查和尋找、發現和挖掘都是令人神往的科學考察,恐龍化石的研究可以告訴人們關於恐龍的起源、演進、分類和絕滅,顯示出恐龍生存時,地球的生態環境。恐龍化石的研究和展示,可以警示人們,對今日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環境的重視。”

董枝明在他著的《恐龍世界雜談》序裏寫道:“現如今,世界各國利用恐龍化石資源,集研究、保護、開發於一體,建立恐龍化石保護遺址和恐龍公園;恐龍的化石產地和恐龍的化石陳列博物館,是旅遊休閑參觀的一大熱點。恐龍,使人們產生了想象,啟迪人們進入認識遠古時代的地球變遷的歷史、生物發展演化歷史的殿堂。”

“一談到滅絕,很多人頗感恐慌;其實,滅絕是自然界一件常規的事。我們需要反對和反思的,是人為的破壞行為,造成了環境惡化,摧毀地球上的生命系統,進而促使自然界中不應滅絕的物種滅絕。這種絕種是很難恢複的,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經。人類要學會善待自己,善待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必須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保護今日的生態環境。”

董枝明在《恐龍世界雜談:滅絕•自然界的鐵定規律》裏,這樣闡述了他的觀點。

1958年發行的一套三枚古生物紀念郵票(來源:網絡)

祿豐恐龍守護者——王濤

自1938年,第一條祿豐龍發現算起,80多年來,不斷有中外古生物學家到雲南祿豐一帶進行考察、發掘,這裏成了恐龍化石采集者的聖地。

祿豐化石獨步世界,是一個大寶庫,化石豐富,俯拾皆是化石;化石門類齊全,幾乎涵蓋了三疊紀—早侏羅紀過渡時期,脊椎動物所有門類:恐龍、鱷形類、蜥蜴類、兩棲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和早期哺乳類。

1938年以來,在祿豐被陸續發掘出土的祿豐恐龍化石骨架多達上百具。祿豐盆地己是世界著名恐龍化石產地,祿豐盆地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恐龍之鄉”。

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上百具祿豐恐龍化石,在發掘出土的過程中,有這樣一位文物保護工作者,30多年來,一直都在為祿豐恐龍化石的發掘、保護默默無聞的工作著。他就是今年56歲的祿豐恐龍化石保護中心主任——王濤。

祿豐市自然資源局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濤正在修複恐龍化石

到目前,在整個祿豐盆地發掘、修複、裝架的上百條恐龍化石中,王濤發現或參與發掘、修複、裝架的就有70條。

這些恐龍化石從最長為27米的川街龍,到最小僅1米長的肉食龍;從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恐龍化石,到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化石都有。

其中,1986年由他發現並協助發掘的“金山龍”化石,是祿豐本地文物保護工作者自己發現、裝架的第一具祿豐恐龍化石。

1994年發現的“雙脊龍”化石,是到目前祿豐盆地中發現的唯一一條侏羅紀早期肉食龍化石。包括祿豐發現的這一條,完整的“雙脊龍”化石,目前在中國僅僅發現了兩具。

王濤的父親王正舉,生前是祿豐市文化館的一位老文物保護工作者。這位曾於1975年發現著名的祿豐臘瑪古猿化石的老先生,給兒子的影響不僅僅是善良、樸實、勤勞,還有對科學發現的熱愛和執著。

在他的影響下,探索恐龍的秘密,是從小生活在恐龍之鄉——祿豐的王濤童年的夢想。

1980年,剛剛初中畢業17歲的王濤,就經常隨父親到野外“找化石”。

在父親的指導下,很快王濤基本掌握了恐龍化石的識別和采集方法,練就了一雙尋找恐龍化石的火眼金睛。

1984年,在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織的中美恐龍考察活動中,王濤與當時帶隊的董枝明教授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成為了董教授發掘、研究祿豐恐龍化石的得力助手。而王濤也從董老的身上,學到了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

也就是在這次考察活動中,美國古生物學家桑卡卡特奇,驚訝地贊歎當時年僅21歲的王濤,生長了一雙尋找化石的“鷹眼”。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濤說,恐龍留下了許多世界性奧秘,揭露謎底是全球性課題。

amocity
amocity

  


祿豐恐龍的神奇奧秘令人神往,恐龍密集之謎、跨越時空之謎、種屬眾多之謎、頭向東方之謎、無恐龍蛋之謎等等,無不體現著祿豐恐龍家族的獨特和神奇的奧秘。

2006年參加世界恐龍穀建設項目恐龍化石的挖掘、修複、裝架工作以來,盡管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挖掘、修複、裝架了40條恐龍化石,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大,但每條龍300多塊骨頭化石,是不是一條恐龍的化石,哪塊在上,哪塊在下、哪塊在左,哪塊在右,王濤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核對。

由於工作嚴謹認真,大家都稱他為祿豐的“小龍王”。

再次叩響侏羅紀大門——羅家有

祿豐的恐龍,曾兩度在世界上引發震撼。

第一次是在戰火紛飛的1938年。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鐘健先生和他的助手卞美年、王存義在祿豐大窪恐龍山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從此,祿豐被譽為“中國恐龍的原鄉”。

如果說祿豐恐龍的第一次世界震撼,是由專家學者引起的,那麼第二次震撼———也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中侏羅紀晚期的一個最大的恐龍大墳場的發現,則與一個普通農民有關。

羅家有,這位生活在祿豐川街老長箐村農民。

1995年,20歲剛出頭的他,農閑時總愛看《奧秘》等科普書籍,對恐龍化石的識別方法、科考價值有一些了解。

一天,他在自家的承包地裏做農活時,用鋤頭挖出了兩塊圓圓的石頭。

在“恐龍之鄉”土生土長的羅家有,意識到這可能是恐龍化石,就將兩塊化石送到祿豐市恐龍博物館鑒定。

經鑒定,這是兩個特別大的恐龍脊椎骨化石,與常見的祿豐龍脊椎特征不一。

博物館專家馬上趕到化石現場,進行考察,證實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埋藏於距今約1.6億年的中侏羅紀晚期紫紅色砂質泥岩中。

在這片小山坡裏,竟然埋藏著“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2億40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的“早、中、晚”期8具恐龍化石和5具蛇頸龜化石。

這一時代的恐龍化石,在世界各大陸上保存得很少。

楊鍾健先生為許氏祿豐龍題詩

這一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和了解侏羅紀晚期恐龍形態特征有很重要的意義。

這一發現,使祿豐川街地質剖面上有了三個不同時代的恐龍化石層,成為世界少有的地質現象。

這裏,也是在我國繼四川自貢後,又一個世界級的恐龍墓地。

在後來的生產中,只要羅家有看見化石,都會收集後送到市恐龍博物館,或者告知博物館。

今天,他又參與到了為保護和開發祿豐恐龍資源這一世界奇觀——世界恐龍穀的建設中,成為了一名恐龍化石修複工。

每當新的一天到來,羅家有看著熙熙攘攘的遊客,看著集遺址就地保護、科研交流、旅遊觀光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遺址保護建築——中國祿豐恐龍遺址館,這位樸實的農民,寫在臉上的是看到夢想實現的無限喜悅。
(未完待續)

文/張密 圖/洪曉霞 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