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千裏走單騎的三國劍客,創造了真正的桃花源


字體大小:
2022年6月14日 -
: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如果要給中國人的歲月靜好尋一個地理標簽,那必須是:

桃花源。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這麼一個小確幸所在,環境上必須有那麼一丟丟封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初極狹,才通人”。

內裏必須平坦,方便耕種和居住,其實也就是一塊穀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綠化必須好,土地規劃合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amocity
amocity

  


不太關心熱搜和排行榜,吃得香,睡得穩,不著急,“遂與外人間隔”,“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並怡然自樂”。但又保持了對外界的好奇,“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物質生活是很充裕的,“設酒殺雞作食”,有酒,說明糧食足;有雞,證明能挪出糧食做飼料,也說明糧食足。

偶爾來拜訪,可以,但不喜歡長期被打擾,會自動關閉對外系統,“遂迷,不複得路”。

如果你處在三國兩晉亂世,讀了“桃花源記”,可能會發出來自內心的呼喚:

這樣的地方有沒有?有的話,給我來一打。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靜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

桃花源這個境界可能是虛構的,但類似的不是沒有。

如果有,是誰創造的?

答案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劍客。

圖 | 源於《新三國》 劇照

千裏走單騎

三國前後,萬馬軍中沖鋒突圍的,就服三個:

長阪坡超級保姆趙子龍。

北海郡突圍搬救兵的太史慈。

第三個,則是幾千裏奔赴長安送報告的田疇。

田疇是誰?

聽說過田豐,袁紹的謀士,沒說過田疇,他們是親戚嗎?

非也,但他們都很了不起。

田疇,劍客,幽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修得文武雙全,“好讀書,善擊劍”。

圖 | 源於節目《中國》

他第一次被人所知,就是完成了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突破軍閥的重重阻隔,向遠在長安的朝廷匯報幽州地方的工作。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挾持漢獻帝去了長安。

這事跟田疇有關系嗎?

沒關系。

但跟幽州的父母官劉虞有關系。

劉虞是漢室宗親,劉備的漢室宗親關系存疑,但劉虞則是如假包換的皇叔,當時袁紹甚至要推舉劉虞為天子,可見其身份。

圖 | 源於《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照,劉虞(馬天宇飾演)

漢獻帝在長安,劉虞作為下級,想要在朝廷那裏刷一下存在感,好歹送個年終工作報告,必須得有人溝通。

溝通?

談何容易,當時從河北到長安,一路上烽煙四起,軍閥林立,土匪出沒,狼蟲虎豹,樣樣不缺,就缺太平。

這趟工作匯報必須得拿著生命去做。

問茫茫幽州,誰人敢去?

有人推薦了:田疇。

那一年,公元191年。

那一年,田疇22歲。

劉虞禮賢下士,厚禮拜訪田俠士。

劉虞問:去長安匯報工作,你敢不敢,行不行?

田疇回答:沒問題。

劉虞說:那我給你多備點人馬。

田疇說:一路上不太平,人馬多了反而目標大,不如帶二十來個小兄弟,輕裝沿著邊塞和大山走。

“道路阻絕,寇虜縱橫,稱官奉使,為眾所指名,願以私行”。

為眾所指名,就是目標大,容易被關注的意思。

打著旗幟,浩浩蕩蕩走,流量是有了,目標卻暴露了。

這一點像極了“水滸”裏的楊志為生辰綱做的建議:

“若依小人說時,並不要車子,把禮物都裝做十餘條擔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貨。也點十個壯健的廂禁軍,卻裝做腳夫挑著。只消一個人和小人去,卻打扮做客人,悄悄連夜上東京交付,恁地時方好。”

都是聰明點子,但田疇做得更稱職。

不是楊志不行,而是押運生辰綱的不是他的人,而田疇帶的都是自己的兄弟。

帶自己的人做事,很關鍵。

田疇帶著二十來個小兄弟,走險峻的山路,沿著河北、山西、陝西的北邊邊沿走,路是遠了,但安全啊,早一點遲一點不要緊,使命送達要緊。

順利達到長安,見到朝廷。

長安一片轟動,朝廷歡欣鼓舞,我大漢還是有號召力的,對地方還是有控制力的,幽州是個大州,派使者來匯報工作了,獎賞是必須的。

田疇都不要,他說:朝廷現在難,不給朝廷添麻煩,而且我也就是一送快遞的,大官厚爵當不起。

於是,匯報完工作,得到漢獻帝的指示,然後拍拍身上的塵土,不帶走長安任何一片雲彩,繼續趕路回幽州。

只是田疇沒想到。

他走了個大往返,風塵仆仆回到幽州,向劉虞匯報工作。

劉虞卻沒了。

圖 | ©清可QINCO

戰火包圍下的“桃花源”

東漢末年那個時代,什麼事情都沒法確定,更何況歲月靜好。

上半年還手把手跟老板談業務,談訂單,下半年完成業務回來,正准備匯報,老板卻掛在牆上了。

唯有歲月不靠譜,還說靜好呢。

劉虞被公孫瓚殺了。

其實,在臨行之前,田疇曾經提醒過劉虞:公孫瓚沒安好心,你要提防他。

劉虞說:壯士想多了。

老板沒了,老板的墓還在,於是就去老板墓前匯報工作。

田疇正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匯報工作,公孫瓚的人卻來了。

帶著刀槍,帶著人馬,氣勢洶洶地問:怎麼不跟公孫老板匯報工作?

田疇握著手中的劍,一臉嫌棄地說:這事跟你姓公孫的有關系嗎?

公孫瓚說:現在我是老大,沒資格聽嗎?

田疇說:朝廷的指示,半句話都沒提到你,我怕你不樂意聽,因此匯報的工作也就免了。

“章報所言,於將軍未美,恐非所樂聞,故不進也。”

田疇又進一步說:你這麼胡作非為,恐怕幽州的義士都寧肯跳海裏也不跟你玩。

公孫瓚楞了一下,說:你說得有道理,你繼續活吧。

命是保住了,工作卻沒了。

去哪裏活?又怎麼活?

田疇選擇了一種安靜的活法。

既然現實如此慘淡,理想又不能實現,不如找個地方安安靜靜當個美男子。

他找了個地方,此地名叫徐無山。

靜好的歲月,不能一個人獨享,帶領鄉親們一起建設,那是必須。

於是,率領自己田家的宗親,以及幾百號粉絲,去了徐無山。

徐無山地形上有一丟丟封閉,但內裏又平敞,“深險平敞”,適合與外界相對隔絕,同時又能開墾耕地,發展農牧業。

“三國志”沒有對徐無山做環境描寫,估計應該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落英繽紛,芳草鮮美”。

一切美好的事物,想象起來都差不多。

外面風大雨大,戰火蔓延,一忽兒呂布攆著曹操打,一忽兒袁紹圍著公孫瓚,“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生活在戰爭英雄輩出的年代,老百姓是痛苦的。

徐無山卻是個例外。

這裏雞犬之聲相聞,人們相互謙讓,生活富足,路不拾遺。

白天耕地放牧,晚上組織課堂,學習聖賢經典。

估計田疇也會親自上課。

歲月靜好的夢想居然實現了。

至於具體的氛圍和環境,建議把“桃花源記”朗讀一百遍,進行腦補。

徐無山雖不大,但田疇的功德,比那些爭來奪去的軍閥大得多。

幸福是會輻射的,幾年之間,周邊移民過來的,有五千多戶。

輻射更遠一點,烏丸和鮮卑也送來了禮物,表示支持。

田疇以一人之力,營造了一個戰亂年代當中的幸福小世界。

amocity
amocity

  


徐無山社區不封閉,和外界有來往,但是也不刻意去討好外界。

袁紹聽說了這個地方,連連點贊,想表彰田疇,表彰的方式是封官。

袁紹說:田先生統領這麼幾萬人口,得需要個正式的職務,授你顆將軍印吧。

田疇沒答應。

袁紹的兒子袁尚也想表彰徐無山社區,田疇還是拒絕。

我田疇是真心真意把徐無山經營成歲月靜好,而不是賺流量,帶貨。

公元207年,赤壁大戰前一年,曹操來了。

一生惟道義

曹操也聽說了徐無山這麼一個幸福的所在,於是派使者去邀田疇。

是曹操想複制徐無山嗎?

不是,曹操此次北上是要征烏桓,卻遇上了大雨,特意向田疇討教進軍大計的。

田疇的軍事學素養並沒有因為長期的農耕和教學而荒廢,他給曹軍指了一條近路,從盧龍口越過白檀,直搗烏桓老巢。

還是走的邊邊角的路子,像當年從幽州前往長安一樣。

所謂捷徑,有時候就是邊邊角。

後來鄧艾滅蜀,就是走邊角路,奇襲成都而得手的。

曹操果然成了。

曹操遠征烏桓之前,郭嘉就給他出了一條妙計:奇襲,快襲。

具體怎麼奇襲,最終是田疇做了完善。

曹操大喜,要封田疇為將軍。

沒有驚喜,沒有意外,田疇一如既往地拒絕。

然而,他很任性地做了一件曹操禁止的事:前去祭祀袁尚。

袁尚,袁紹的兒子,投靠烏桓,烏桓被擊敗後,投奔公孫康,被公孫康殺,首級傳給了曹操。

此前,曹操已經明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因為曹軍中有袁紹的舊部,怕他們控制不住情緒,影響軍心。

田疇認為,袁尚曾經想提拔我,我可以拒絕,但不等於我不感恩。

於是,大搖大擺前去祭祀袁尚。

就跟當年在劉虞墓前匯報工作一樣。

消息傳到曹操那裏,曹操又在命令裏加了一條:“田疇例外”。

田疇身上散發著道義的光芒,讓曹操炫目了。

曹操征服了烏桓,在渤海邊轉了一圈,寫了首“觀滄海”,第二年就打了個大敗仗,不知道是不是赤壁之戰刺激到他了,他又想到了田疇,覺得虧待了他,於是又說要提拔他。

而且還派夏侯惇去苦口婆心地勸。

田疇回答說:再逼我當官,我就死。

又未果。

從漢獻帝到曹操的賞賜,一個也不要,他一生的事業就在徐無山,要給百姓靜好的幸福。

為了不讓曹操起疑心,他把自己的家族從徐無山遷出來,住在鄴城,但是對於曹操的賞賜,一毛錢也不要。

田疇真的是一個純道義的人。

圖 | 源於節目《中國》

亂世三國,煙火人間

這是公元200年前後的事情。

距離陶淵明寫“桃花源記”還有二百多年,不能說是陶淵明直接受了田疇的影響,不能把徐無山和桃花源直接對等。

但是,美好的理想是共同的,幸福的形態是相似的。

“桃花源記”這個文案,未必是陶淵明一個人腦子裏蹦出來的,而是可能有其原型。

在古代戰亂時期,雖然說戰火的覆蓋率很高,例如三國時期,大江南北都在征戰,但並不等於在那些邊邊角角的地方不存在歲月靜好。

總會有一些有志之士,率領鄉親、宗族,在某個角落開辟“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營造和平,塑造美好,給人希望。

陶淵明所在的時代,是後衣冠南渡時代,南方土地廣闊,人煙稀少,星星點點存在一些移民村,和外界交往不多,是極其有可能的。

陶淵明所寫的,很可能是根據這些移民村進行的藝術再加工。

例如《水經注》裏寫到的“檀山塢”,這地方在洛水邊,高山之上,四面高聳,中間卻住著人家,“四絕孤峙,上有塢聚”,地勢封閉,有水有田,1.0版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則是2.0版檀山塢。

不知道徐無山這個田疇村落維持了多久,在英雄輩出,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它的光芒很微弱,但卻很明亮,是蒼生百姓所向往的。

梟雄們在大地上廝殺、攻伐,徐無山在邊沿地帶耕種、燈火、安寧。

看“三國”,能看到煙火,看到人間,便對幸福有了更高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