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曾國藩對左宗棠有提拔之恩,卻遭左宗棠彈劾,二人到底因何決裂?


字體大小:
2022年7月26日 -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之間的關系很微妙,曾左李三者還有一定的關系,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湖南同僚,而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可以說曾國藩在一定程度上提攜了二者,尤其是李鴻章堪稱是曾國藩的衣缽傳人。

張之洞則與他們關系不深,從時間上來說,張之洞也是最後崛起的,跟李鴻章同朝為官的時間久一點。

但是如果說左宗棠是曾國藩一手提拔起來的,實際上是有點誇大了曾國藩的作用,曾國藩對左宗棠最大的一次幫助就是在1861年時舉薦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左宗棠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

在清朝時期,有人舉薦的確是仕途升遷的敲門磚,但是只有舉薦,沒有實力也是枉然,左宗棠的實力其實是有目共睹的,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左宗棠的影響力其實並不弱於曾國藩。

1852年太平軍圍攻長沙,湖南巡撫張亮基使出渾身解數才把左宗棠請出山,擔任張亮基的幕僚,明清時期的官員其實不見得有多牛,卻必須有幾個硬一點的幕僚,往高端點說就是智囊團隊,一個官員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跟幕僚的能力有關。

坊間一直有一個故事,說曾國藩打了敗仗後,向朝廷奏報軍情,寫成“屢戰屢敗”,他的幕僚看到後,將這四個字改稱“屢敗屢戰”,因此打了敗仗還受到朝廷嘉獎。左宗棠就有點類似這樣的幕僚,由於張亮基對左宗棠言聽計從,太平軍圍攻長沙三個月不下,只得放棄長沙,向南京方向運動。

amocity
amocity

  


1853年張亮基調入湖廣總督,左宗棠也跟隨,後來張亮基調任山東巡撫後,左宗棠沒有跟隨。

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左宗棠在湖南官場有一定的影響力,怕到別的地方沒有作為,左宗棠與曾經的兩江總督陶澍是兒女親家,陶澍又是湖南人,所以,左宗棠不想到北方去入幕也是情理之中。

中國古代是一個人情社會,再有能力的人,沒有一個好的人情關系也是白扯淡。

1854年,駱秉章擔任湖南巡撫後,再次邀請左宗棠來做幕府,這一次,左宗棠做了六年之久,對湖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左宗棠做幕府很強勢,駱秉章在很多事情上跟張亮基一樣,對左宗棠言聽計從,雖然當時太平軍氣勢很盛,但是始終沒能打下湖南,使得湖南成為防止太平軍西進的重要陣地。

當時有一種說法,“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可見左宗棠的影響力,實際上,別看左宗棠只是一個幕府,曾國藩當時已經是湖南團練大臣,卻並非地方實權派,能夠施展的空間有限。

在影響力上真不如左宗棠,曾國藩在很多問題上,都要仰仗左宗棠,比如1856年朝廷賞賜左宗棠為兵部郎中用,就是因為接濟曾國藩部軍餉有功。可以說,在湖南地界,除了湖南巡撫駱秉章之外,左宗棠的影響力最大。

按理來說,優秀的人在一塊同朝為官,應該惺惺相惜,為何左宗棠與曾國藩最後會鬧翻?

實則這段經歷並不愉快,曾國藩最開始在長沙組建湘軍,結果為了攬權,得罪很多人,甚至完全不把地方督撫放在眼裏,遭至整個湖南官場的不滿。

曾國藩最落魄的一次,是在練湘軍的時候得罪綠營將領,差點在兵變中被綠營兵搞死,而身為湖南巡撫的駱秉章卻有意颯一颯曾國藩的威風,沒有及時阻止。

這場軍隊嘩變後,曾國藩就離開長沙,到衡州練兵去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曾國藩對左宗棠應該是沒有什麼好感。

但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曾國藩大多數時候對左宗棠還是很敬重的,因為後來湘軍的軍費很多要靠湖南政府來完成籌措。

左宗棠卻心高氣傲,不太買曾國藩的賬,認為曾國藩沒本事,曾國藩第一次率湘軍出征就在靖港之戰中铩羽而歸,當時整個湖南官場都看曾國藩笑話。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時,有一個階段進入江西,連續三年沒有取得成績,形勢非常差,為了向清廷索要權力,曾國藩借著父親去世要奔喪,以“撂挑子”的方式威脅鹹豐帝,曾兩次上疏要求在家守孝,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遭來很大的非議,但是鹹豐帝咬了咬牙准許了,曾國藩的願望也落空了。左宗棠是能夠看出曾國藩的鬼把戲的,因此也曾熱嘲冷嘲,讓曾國藩十分惱火。

但是隨後太平天國形勢急轉直下,沒有曾國藩的湘軍在江西取得重大成績,朝廷邀曾國藩再次出山督辦浙江軍務,曾國藩也不敢再拿捏,生怕再安排別人,自己就再沒有出山的機會了。

重新出山之後,曾國藩還是主動修複了與左宗棠之間的關系。

此後,曾國藩才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取得優勢,1864年湘軍攻克天京後,曾國藩也迎來人生最大的非議,當時盛傳南京城內金銀珠寶堆成山,結果湘軍打下之後,曾國藩卻上報並沒有找到財富。

另一方面,由於湘軍進城之後光顧著搶財寶,卻讓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給跑了,曾國藩就上報朝廷說幼天王被燒死了。

amocity
amocity

  


結果左宗棠在這個節骨眼上,不但不為曾國藩說兩句話,反倒是上書朝廷,揭發檢舉曾國藩,左宗棠的上書不等同於其他官員的上書,左宗棠是湖南官場人,創立的軍隊雖然稱楚軍,但是實則也是湘軍範疇,他上書誇曾國藩也許不會起到什麼作用,但是如果罵曾國藩,那一定是誰都相信的。

所以,從這次以後,曾國藩跟左宗棠再也沒有私交,徹底鬧掰,經常因為一些事情爭的頭破血流。

其實,如果我們從頭梳理左宗棠與曾國藩前後交惡的事,會發現,曾國藩殺人如麻,但是對朋友夠義氣,反倒是左宗棠雖然有才,卻不夠意思,總是在曾國藩最苦難的時候,再捅上一刀。

左宗棠如此與曾國藩作對,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左宗棠心胸狹隘了一點,雖然同出湖南官場,但是兩個人的人生際遇卻十分不同。

曾國藩是才智平庸,走了狗屎運才中了進士,後來靠在京城巴結權臣穆彰阿得以平步青雲,走的一直是京官路線。

相比之下,左宗棠才高八鬥,二十歲就中了鄉試,只不過在此後會試中,屢試不第,因此對科舉十分不滿,後來走的是幕僚入仕的路,那自然是相當坎坷了。

從這一點來說,左宗棠把對科舉本來就不滿,再看到曾國藩這樣的庸才卻成為朝廷大員,心裏自然憤恨,越是身邊的人越是嫉妒,用現在的話說,左宗棠酸了!

另一方面曾國藩做人,說實話多多少少有一點虛偽,這也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病,曾國藩做到了極致,左宗棠也是惡心到了極致。

當然,雖然說在很多方面左宗棠與曾國藩不對付,但是二人並沒有實質性的利益沖突,我個人觀感,也可能是為了避嫌,平定太平天國後,朝廷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湘軍,如果曾國藩和左宗棠好到穿一個褲衩,那朝廷才會擔憂。

所以,左宗棠一開始建軍時就稱楚軍,李鴻章稱淮軍,就是要和曾國藩“劃清界限”,等到曾國藩打進南京的時候,左宗棠不保曾國藩,也有意避嫌,後來朝廷有意培植左宗棠和李鴻章,實際就有牽制曾國藩的意圖。

左宗棠和曾國藩在做官方面,都是人精,深諳人性權謀之術,為人處世都是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像這樣公開撕逼在歷代官場都少見,很難不讓後人懷疑,二者之間有什麼貓膩,是不是在演戲?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清史稿》,《清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