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1
字體大小:
2019年10月05日 -
:
《攀登者》表現的是中國登山隊1960年、1975年兩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真實事件,這部電影也被一些媒體稱著是國內第一部登山電影。
其實,早在1982年就公映過一部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第三女神》,這部電影表現的也是1975年中國登山隊登上珠穆朗瑪峰這一壯舉。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第三女神》才是中國第一部登山電影。
而如果我們仔細地比對一下,《攀登者》與《第三女神》在情節與人物的構造上有著隱隱約約的對應關係。
《第三女神》的編劇是魯光,當年他寫作的描寫中國女排的報告文學《中國姑娘》曾經造成洛陽紙貴的火爆態勢。而當時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也風靡全國,坊間迫切需要有一部反映中國女排的電視劇問世。魯光借著他對女排內幕的熟悉,與沙葉新合作編寫了電視劇劇本《中國姑娘》,1985年拍成電視劇,倪萍參加了主演,但令觀眾大失所望的是,電視劇太拘泥事實,根本沒有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的傳奇味道。
倪萍在《中國姑娘》中
而《第三女神》的劇本創作最早還得追溯到文革期間。
1975年中國登山隊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到國家體委組稿,準備寫一部報告文學,反映這一振奮人心的壯舉。
當時魯光在國家體委宣傳部門工作,被拉入到寫作團隊。
當時流行「三結合」寫作模式,後來寫成的報告文學《踏上地球之巔》,於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筆者曾經在舊書店購買過這一本書,但一直擱置在書堆里沒有細看,總覺得這樣的登山故事,在今天登上珠峰難度已經大為減弱的情況下,已經沒有什麼新鮮感了。實際上,攀登珠峰只有與國家榮譽聯繫在一起,才會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當時這個寫作班子,共有六個人,除了魯光之外,還有《體育報》副刊組的塗光群、中國登山隊的曾曙生、簣樹琪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周明、楊匡滿。
當時他們與正在懷柔水庫的一個半島上療養的登山運動員吃住在一起,將近有一年時間,詳細了解登山的各個細節。
在分派給魯光這個任務的同時,他也承接了編寫電影劇本的任務。
因此這個劇本最早萌生的時間應該在1976年之前,還在文革期間,所以電影里的還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定的思維方式與氣息味道。
《第三女神》劇照
比如《第三女神》里的主人公就是一個白毛女式的人物,她因為受到地方領主的迫害,被迫逃入山林,登山隊誤把她當成了雪人,在一番衝突之後,了解了真相,把她帶回到正常的生活。因為她自小就有著與雪域高原最嚴酷的環境相伴同生的天份,所以,她成為登山隊的主力軍。
這樣的主題到了文革結束後,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主題了,所以,魯光根據編輯要求,在劇本中加進了愛情線索,而這種愛情線在文革期間確定的原來劇本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為此,魯光為此又絞盡腦汁了一番,才算為電影硬性地插進了非常不自然的愛情描寫。
這樣,劇本終於於1979年底定稿,然後於1981年投拍,1982年公映。
作為中國第一部登山電影,這部電影公映時,並沒有產生多大反響,除了電影劇本的內容陳舊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導演的功力也很成問題,整個電影缺乏生活氣息,人物塑造非常呆板單一,倒是主演張曉敏在影片里的充滿野性的眼睛與強烈的青春氣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女神》的女主角卓瑪是以1975年登上珠峰的唯一的女性潘多為原型的,但是,整個電影里表現的登山過程,雜糅了1960年與1975年的兩次登上珠峰的真實事件,所以,電影里描寫的1975年登上珠峰的過程,似是而非,並不是完全的歷史的真實,這與《攀登者》的構思也是一樣的。
《第三女神》中登頂場景
但《攀登者》至少在電影里還表現了九個人登頂的事實,而《第三女神》里表現最後登頂成功的只有三個人,這是1960年登上珠峰的人數,而且在《第三女神》里,登上珠峰的三個人中,一個是卓瑪,一個是卓瑪的男友。
這次《攀登者》公映,有觀眾說可以稱著《珠峰絕戀》,如果論這個戲謔的片名更切合的影片,當給予《第三女神》。
在《第三女神》中,還描寫了登山隊的隊長在第二台階處,甘願作人梯,把隊友們頂上了懸崖,自己卻因體力不支,長眠在相距世界之巔一步之遠的地方。這一情節,又直接移用了1960年登頂珠峰時劉連滿的事跡,但劉連滿並沒有犧牲,所以《第三女神》並沒有忠實地反映1975年中國登山隊攀上珠峰的事實真相,讓整個電影不倫不類。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攀登者》移用了《第三女神》里的人物結構。
《第三女神》劇照
《第三女神》里有一個歷史縱深。這就是影片里的卓瑪最初出現的時候,按電影里的交待,是五十年代末,年齡當在8、9歲左右,這時她的身份是農奴,後來她被迫逃入雪野,直到遇到登山隊,大概在野外生存了足有14、5年,年齡大概在24、5歲左右。
一個年輕的小女孩,按電影里的說法,在野外靠打鳥維生,能夠堅持14、5年,簡直是難以想像的。所以電影公映後,受到了觀眾的質疑,《電影新作》1982年第6期發表一篇評論文章「《第三女神》真『神』」,認為電影第一「神」,在於「高山雪皚皚,卓瑪活下來」。
《第三女神》劇照
但電影編劇的難度在於,要兼顧到兩個歷史時段,即農奴制的終結到1975年登山隊登上世界之巔這兩個歷史時段,只有將人物跨越這一個硬性的歷史的時長,才能反映出電影定調的中國登山隊在攀登珠峰時所具有的歷史縱深。
電影里的原型潘多,在1975年36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是登山隊里的一名領導,也沒有登上頂峰,但這樣的年齡,顯然不具備編劇們所需要的愛情浪漫,所以,電影里的卓瑪年齡被改小了,也讓她的男朋友一起見證了他們的世界最高峰的愛情羅曼蒂克。
這種歷史縱深在《攀登者》里也存在著,與《第三女神》具有同樣的長度,也必須達到十五年之久,而這個十五年的時光,必然使得《攀登者》遇到《第三女神》一樣的困境,那就是如何在這十五年保持人物主線的完整性與合理性,而現在看來,《攀登者》恰恰在這一點上,沒有走出一條比《第三女神》更好的解決辦法。方五洲與徐纓這條愛情線起始於1960年,而到了1975年,如果這條線依然必須延續的話,他們的婚姻生活如何解決?
當然,阿來的原來劇本里,方五洲與徐纓結婚了,有一個兒子,但這樣的設置顯得平淡無奇,達不到電影里的需要的煽情效果。
這一年齡的矛盾,顯然電影劇組的每一個當事人都感到了。
所以吳京希望從合理性的角度提出將徐纓改成方五洲的前妻,能夠有效規避這種年齡上各自都沒有婚姻的尷尬,但後來電影編導顯然不想節外生枝,依然在年齡上採取了一種不細究沒有人在意的設定方法,囫圇過去了。
囫圇過去的瞞天過海的手法,在《第三女神》里也存在著,《第三女神》直接模糊了時間概念,讓人沒有意識到卓瑪在山野里流浪了才十多年,電影更沒有直接的指向意義指明故事的發生年代。
《攀登者》里雖然點明了1975年的時代背景,但對當時的政治氛圍未作任何提及。
由此看出,《攀登者》里的愛情線索,與《第三女神》里的硬性插入有某種相似性,很難說,《攀登者》沒有受到《第三女神》的啟發。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第三女神》里描寫了一個氣象站的姑娘與登山運動員之間在接觸中也產生了一點愛情的初萌關係,而《攀登者》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方五洲與徐纓的關係,正是一個登山運動員與氣象員之間的關係,只不過是把《第三女神》里的這種副線關係當作了電影里的主要線索。
而《第三女神》里同時也寫到了女醫生的存在,這個人物的存在,我們看到在《攀登者》里也得到了延續,並且被《攀登者》發展成了另一支線的愛情線索。
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女神》里設定的人物關係,在《攀登者》中都拿來加以渲染與使用了。當然,有人會說,兩部電影都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的,自然會出現人物設置的雷同與相似,但是,《第三女神》里把氣象員設定成女性,並且製造了愛情的前科,卻不能不讓人感到為《攀登者》的愛情設置鋪平了道路。
《第三女神》劇照
我們知道,攀登都是在別人肩膀上才能夠翻越過往的超越,我們無須去確認《攀登者》究竟有沒有從《第三女神》里沿襲與承接了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成功的《第三女神》具備了讓後來者實現更多超越與跨越的經驗與教訓,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女神》也不應該被隱沒,它作為第一部中國登山影片有其被我們記取與挂念的價值。
《第三女神》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