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顏建國:乾臣不及帝王謀—為明朝東平老鄉郭桓鳴冤


字體大小:
2023年9月20日 -
:       
 

從來以為朱元璋是一個殺貪官、愛百姓的好皇帝。

深入思考洪武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之後,才愈發覺得人們把朱皇帝想得太好了。權柄在我,朕即國家,在朱元璋眼裏除了利益,哪有什麼是非道義呀?

郭桓是我的老鄉,《明史》中寫明:“郭桓,兗州府東平州人。”這樣,他的東平人身份就不用懷疑。看郭桓在洪武四年(1371年)以賢良舉薦為官,可知他在此時已經成年,是朝廷眼中的“賢良”之人,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那麼郭桓是由元入明的遺民。

蒙元之際的東平,是“東平學派”的大本營,這裏培養的人才貫穿了蒙元百年,特別是翰林院、太常寺、集賢院、國子監等部門,幾乎為東平府學師生所壟斷。在元、明鼎革之際,有一些元朝官員以“秀才”“ 賢良”的身份進入的明朝官僚隊伍,比如東平文士任元朝河東憲使的牛諒,就以“秀才”身份到南京任翰林典簿,時間在1368年初。

到1371年二月,牛諒因為陪同張以寧出使安南即今越南而升為工部員外郎,或許此時,同為東平人的郭桓被牛諒推薦任職的可能極大,1372年,牛諒就成了工部侍郎,是尚書黃肅的主要助手,看郭桓後來主要從事司法和財務工作,和牛諒的工作由較多一致性,回想牛諒和他的叔父元朝狀元牛繼志均在張士誠屬下任職,可以推知郭桓家族在東平時和牛諒家族有著密切的鄉誼關系。也就在此年,郭桓離開南京到山西任按察司僉事,成為一名為正五品的監察官員,遠離了京城的是非漩渦。

郭桓在朱元璋朝廷仕途尚順。或許是受朱元璋先期對張士誠下屬江浙文士集團殘酷迫害的影響,郭桓的援手牛諒1375年離開禮部尚書的位子,他的仕途屬於平穩過渡期。看來,郭桓是和牛諒慢慢拉開了距離的,雖然不在朱皇帝的寵信之列,但也沒有被一棍打死,仍保存了在地方發展的實力。比如東平還有一位同期的尚書,名叫李宗藝,只有少數史料記載他曾任刑部尚書,其他基本沒有留史痕跡,估計是在朱元璋時期被殘酷殺戮者,他不僅被消除了肉體,連一切史記也被消除乾淨了,這就是洪武帝的雷霆手段與做派。

郭桓再次被朝廷重視,是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夏四月。在此年的考核中,郭桓被評定為優等。此時,經過1376年到1382年的“空印案”,還有1380年的“胡惟庸案”,大批官員和功臣被鎮壓。朱元璋的鐵腕政治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打擊了貪腐行為,二是鞏固了統治,三是為北伐元朝軍隊積累了一定物資基礎。在嚴酷政治裏,官員們平日上朝都戰戰兢兢,甚至備好棺材,不知道自己走出家門是否還能活著回來。

amocity
amocity

  


郭桓有了12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十分清楚朱元璋的治吏做法。在1384年到南京任職的時候,滿朝看到的是一個官服破舊、目光堅毅的中年人。此時,郭桓任戶部右侍郎,品級由正五品升到正三品,職責也由地方監察身份變為國家的財務主管官員之一。此時的戶部尚書是山西長子縣人粟恕,他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試任戶部右侍郎,很快接任被改任他職的戶部尚書王時。

粟恕乾了沒有幾個月,就因不能完成朱元璋需要的軍糧征集任務而免職,被降職任福建參政,官銜由正二品降為從三品;這樣戶部尚書就出現了空缺,於是朱元璋讓郭桓以戶部右侍郎的身份擔任代理戶部尚書,負責軍糧征繳工作,而排名在郭桓前面的戶部左侍郎封益直接因為工作不力被誅殺。可能是不太滿意郭桓的工作,加上朱元璋籌劃更大規模地攻擊北元軍隊的需要,朝廷在1385年一月調任山東左布政使徐鐸為戶部尚書,磨勘司令王道亨為戶部左侍郎,戶部試尚書郭桓為右侍郎,這樣郭桓就由過去的戶部一把手降為了三把手,他實際主持戶部工作前後僅僅有8個月左右的時間。

1385年三月,已經心驚膽戰的郭桓迎來了更為昏暗的日子,禦史禦史餘敏和丁廷呈給朱元璋一本奏折,揭發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李彧與提刑按察使司的趙全德勾結戶部右侍郎郭桓一起貪汙舞弊,徇私枉法,很快他們三人被抓。在嚴刑拷打下,郭桓等人又供出了戶部左侍郎王道亨、侍郎胡益等人,牽扯地範圍陸續擴大;在錦衣衛衙門地折磨下,案件又牽出牽連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發現他們除侵吞寶鈔金銀外,還結夥貪汙稅糧及魚鹽等,折米以及各布政司夥同郭桓等人所盜賣的倉糧,總數在2400萬石左右,比當時明朝一年的稅收還多,讓很多人感覺到多得簡直不可思議。

郭桓一案的結果是,全國十二個布政司的官員多數牽扯進來,三月,郭桓被殺;四月,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工部侍郎麥至德等人被殺;六部侍郎以下多數官員被捕殺,還有一些基層官員、鄉村富戶也株連被殺,前後達有數萬人之多。

郭桓案的結果是,審刑司主持審案的吳庸報上其人貪腐2400萬石恐怕百姓不信,減少為700萬石。對於這些人的貪汙所得,一概充公。結果是,一方面老百姓達到中等水平的人家大部分破產,出現了舉國騷動的民怨局面;兩一方面,之前為缺少軍糧苦悶的朱皇帝獲得了巨額物資支持,1387年正月名將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率領20萬大軍出發,大敗元太尉納哈出。在郭桓案中,官員百姓深受株連,或被殺,或傾家蕩產,朱皇帝卻賺了個盆滿鍋滿,擁有了夢寐以求的物資財富,成為掩嘴笑的最大受益者。

為了平息民怨,朱元璋在處決數萬人後,最後殺死的就是主審郭桓案的官員吳庸。為了讓吳庸口服心服,在朝見時,朱元璋屏退別人,單獨和吳庸這位忠心的下屬談話,告訴他:“殺你確實怨,但是為了平息民憤,朕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可用了。”吳庸的回答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實,吳庸心裏明白,自己當初怨判郭桓時,這位替朱皇帝聚斂了巨額財務的乾吏也是忍受了“不得不死”的悲憤與冤屈,只是時間比自己早了數月而已。

朱元璋借郭桓和眾多官員的手,借出了百姓特別是富戶的餘糧,用於支持1387年的第六次、1388年的第七次兩次大規模北伐,逼殺北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俘獲北元太子、公主等119人、王公2994人,軍民近8萬人,牲畜無數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徹底摧毀了北元小朝廷,解除了蒙古勢力對明朝北部的威脅。

amocity
amocity

  


朱元璋知道悠悠眾口很難堵住,生前千方百計宣傳郭桓的貪腐和該死,並在親自核定的《明大誥》中重申郭桓是十惡不赦的貪官。就連郭桓被殺時才8歲的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在編輯戲曲論著《太和正音譜》時,專門收入了雜劇《郭桓盜官糧》一劇,繼續為父親的詭詐手段進行掩飾與謳歌。

在明朝的高壓政策下,郭桓案作為“洪武四大案”之一對官員產生了極大震懾效果;到清朝,文士已經無從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沿用舊說把郭桓歸類為貪腐罪臣。

好在家鄉人對郭桓是存疑的,在清朝雍正時期任山東巡撫的嶽濬組織人員編修《山東通志》之時,在部分文士的堅持下,此書的《人物志》收錄的郭桓簡歷,指出他是東平人,曾任明朝的侍郎,對於歷史上潑汙在他身上的貪腐罪惡只字未提,可見在此時文士眼中,就已經對朱元璋時期的做法有所存疑,有人已經認為郭桓案就是洪武帝一首策劃的天大冤案。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個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由郭桓的種種迷霧史事,真讓人翻開史書的時候,懷疑定論的人物會不會南轅北轍,是被打扮了的鹿的馬?

(作者,顏建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宋元文化研究專家,系中國散文學家會員, 山東省作家協會 會員,數家報刊專欄作家,著有《元朝東平學派》《蘇軾與東平文士考析》《文宗義脈》《春風有約》《家鄉的石板坡》等專著。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