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3年12月31日 -
:
據史書記載,劉邦年輕的時候,曾經非常崇拜魏國的信陵君。不過,當時信陵君已經死了,所以劉邦就沒法追隨信陵君,去做信陵君的門客了。
但即便如此,後來劉邦還是外出遊歷,追隨信陵君的門客張耳,遊歷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劉邦自然受信陵君的影響更大,崇拜信陵君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除此之外,相比戰國四公子當中的其他三個人,信陵君確實也更值得大家欽佩。信陵君本人的個人品性很好,幾乎沒有可以指責的地方,個人聲譽特別好。
反觀其他三位公子,齊國的孟嘗君,曾經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勾結其他國家攻打齊國,導致五國伐齊,直接把齊國打得元氣大傷;趙國的平原君沽名釣譽,目光短淺,正是因為他主動接收韓國的上党郡,導致秦國和趙國開戰,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楚國的春申君,在楚王後宮搞事情,穢亂後宮,最終還因此被殺了。
和這三位公子相比,信陵君實在是強太多了。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兒子,因為不是嫡長子,所以後來魏昭王去世的時候,他哥繼承了王位,而他則是被封到了信陵,所以後來大家就稱呼他為‘信陵君’。
信陵君出生的時候,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而魏國這邊,雖然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曾經稱霸一時。但是在信陵君他太爺爺魏惠王那一代,魏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場大戰之中,損失慘重,後來就再也沒能爬起來,一直在持續衰落。
尤其是在秦國崛起之後,秦國開始逐漸東出,魏國就成了秦國首先要進攻的對象。在秦國的持續打擊之下,魏國更是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信陵君生活的時代,魏國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的。
等到他爹去世,他哥正式登基之後,這時候信陵君雖然失去了王位,但是卻得到了很大一塊封地。有了封地之後,信陵君就有錢了,所以接下來就開始大力招攬門客。
養門客這件事,在戰國中後期的貴族階層,已經蔚然成風。這種風氣,主要也是和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關。在戰國時代以前,貴族大規模養士,其實是很犯忌諱的一件事。大家聽說過戰國四公子這個詞,但是有誰聽說過‘春秋四公子’這個說法嗎?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春秋時期,諸侯的兄弟或者親戚,如果大規模養士,就會引來諸侯自身的忌憚。而且當時主要是以貴族政治為主,一個國家內部,往往都是諸侯的同族人做官,用不著去招攬其他國家的士人,所以自然就沒有養士這種事情了。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之後,隨著各國進行變法,選官的體制開始發生變化了。除了各國的貴族之外,外來的士子也可以做官。而且為了讓國家強大起來,還要重用這些士子。如此一來,各國自然都得大力招攬有才能的士子。
最開始的時候,養士這件事,還是各國的國君親自下場。最開始大規模養士的國君,就是魏國的初代國君魏文侯。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各國基本上還是國君養士。如果下面的貴族要大規模養士,還是很犯忌諱的。
但是到了戰國中期之後,隨著各國都開始實行‘封君制度’。那些沒有繼承王位的公子,手上有大量的封地,給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這個時候,他們在經濟方面,就有能力養士了。如果國君依然不讓他們養士,就很容易會導致巨大的財富外流,直接導致人才出走,很容易會削弱國家的力量。
所以,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貴族養士的風氣,才開始大範圍盛行。對此,各國的國君雖然非常忌憚,但是也無可奈何,因為社會大環境就是如此。
而養士的風氣開始盛行之後,各國的公子也開始大力招攬門客。因為他們發現,擁有大量的門客之後,可以合法地提升自己的政治影響力。能夠用錢去買政治影響力,這種買賣,自然是很劃算的。
所以到了信陵君生活的這個時候,各國的公子,更是在養士這件事上相互攀比。門客數量的多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直接代表了這位公子的政治影響力。
不過,隨著信陵君養的門客越來越多,他那位做魏王的哥哥,也開始懷疑他。這倒也不奇怪,大家其實可以類比一下後世。一個皇帝登基之後,他弟弟被封了王爺,然後在京城養了三千門客。但凡這皇帝聰明一點,肯定都得防著自己兄弟一手啊!
當然,這種情況,在戰國時代也是常態,所以當時在位的這個魏王,也不能多說什麼。但是後來發生了幾個小事,卻讓這個魏王對信陵君生出了十二萬分的警惕。
有一次,魏國北方的趙國,忽然派遣大軍南下。魏國這邊自然很快得到了消息,然後這位魏王就開始提心吊膽,生怕趙國要和魏國開戰。但是這個時候,信陵君卻安慰他說:大王不用擔心,人家趙國就是出來打個獵而已。
後來,探子回報,趙國果真是出來打獵的,並不是真的要對魏國開戰。
不過 ,這件事對魏王而言,顯然是敲響了警鐘。試想一下,鄰國有了軍事行動之後,一個國王還沒得到確切情報,自己那個做王爺的兄弟,卻反倒先得到了消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他的情報網,已經比國家的還厲害了呢?
情報方面能做到這種程度,那在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能做到這種程度呢?
除此之外,信陵君本人名聲特別好,待人非常平和。和自己的門客相處,也沒什麼架子。再加上信陵君樂善好施,為人正直,所以信陵君在魏國境內,名氣特別大!尤其是在民間的影響力,甚至連魏王都比不了。
所以,要說魏王當時猜疑信陵君,其實真的是理所應當的。
就是因為這樣特殊的關系,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信陵君在魏國的朝堂上,一直都沒發揮出什麼作用來,也沒做過什麼大事。信陵君倒是想多做點事情,奈何魏王根本不敢給他權力,生怕他威脅到自己的王位。
直到公元前260年,這一年,秦國和趙國打了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一場大戰之後,趙國四十萬主力精銳,全部被秦國殲滅,徹底一蹶不振了。而長平之戰結束以後,因為秦國內部的矛盾,再加上秦軍補給不足,所以在趙國答應割讓地盤之後,秦軍就撤退了。
但是再之後,等到秦軍的糧草補給運上來了,這時候秦國就打算再次進攻趙國,並且打算一戰滅掉趙國。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其他幾大強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理,紛紛派兵前去救援。在當時其他幾大強國看來,他們希望趙國被打得一蹶不振,但是卻不希望趙國就此倒下。
而當各國准備派出軍隊,支援趙國之後,秦國這邊自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斃。當時秦國最怕的,就是其他國家聯合針對秦國。所以接下來,秦國就派出了一大堆的使臣,去遊說各國。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阻止各國出兵。而魏國這邊,魏王雖然也出兵救援的,但是卻被秦國那邊嚇到了
再加上他還有坐山觀虎鬥的心理。所以,魏軍抵達前線之後,在魏王的安排之下,只是按兵不動。而其他國家見到魏國按兵不動,自然也不願意做冤大頭,一個個都止步不前了。
此時的趙國,已經到了接近亡國的地步。所以,在這之後,趙國的平原君,就直接找到了信陵君,希望信陵君能夠在魏國這邊多活動活動,勸說魏王出兵。而信陵君這邊,雖然也知道坐山觀虎鬥,對魏國很有幫助。但是他更知道,一旦趙國被打垮,那接下來魏國絕對不可能獨自撐下去。
因為這個原因,信陵君當時堅決主張快速出兵,擊退秦國。奈何那位魏王卻是鐵了心要坐山觀虎鬥,死活不肯進攻,所以一時之間,情況就僵在這裏了。
關鍵時刻,信陵君想了個辦法,通過賄賂自己剛剛的一個寵妃,讓這個寵妃從哥哥身邊,偷來了兵符。然後,信陵君拿著偷來的兵符,前往魏國大軍。先是乾掉了魏國的主帥,然後又借助兵符,調動魏國大軍,第一時間主動進攻,這才徹底解了趙國的危機。
此戰之後,趙國對信陵君自然是感恩戴德。但是魏國這邊,可就把信陵君當成叛國賊了。所以接下來,信陵君就直接留在了趙國,住了十多年的時間。直到十多年之後,魏國這邊也被秦國打得夠嗆。這個時候,那個魏王才終於不得不主動提出,要信陵君返回魏國,並且赦免他之前盜竊虎符的罪行,率領魏軍和秦國作戰。
此後,被赦免了所有罪行的信陵君,終於是再次回到了魏國,並且成了魏國的軍事主帥。因為信陵君之前幫過趙國,所以此時趙國也願意出兵。而其他國家,見到趙國和魏國聯手了,也想趁機去打擊一下秦國。所以最終,韓趙魏燕楚這五個國家,組成了聯軍,由信陵君統領,一起進攻秦國。
在聯軍的進攻之下,再加上信陵君的指揮能力確實也比較強。所以最後,信陵君直接打到了函穀關下,幾乎把秦國在函穀關外的地盤,全都打下來了。
因為這一戰,信陵君徹底名揚天下,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大英雄。順便說一句,信陵君打這場仗的時候,劉邦應該已經十歲了。因為劉邦的家鄉在楚國境內,所以對於劉邦來說,他是從小聽著信陵君的故事長大的。
或許,在年少的劉邦心裏,信陵君就是最厲害的大英雄。他能以一己之力,讓原本松散的幾個諸侯國,放棄彼此之間的成見,組成聯軍,一起進攻強大的秦國。這樣的信陵君,自然會讓當時無數少年崇拜了。
不過,此戰之後,因為信陵君的名聲太大,再加上秦國那邊使壞。魏國這邊,魏王又開始不信任信陵君了,直接解除了他的兵權。所以,此戰之後,信陵君就直接回了魏國,被剝奪了所有權力,開始逐漸沉迷酒色。就這樣,四年之後,一代英豪信陵君,最終死在了魏國。而信陵君去世之後,魏國就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牛人了。所以十八年之後,魏國最終還是被秦國滅了。
這就是信陵君的一生。
縱觀信陵君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或許在竊符救趙這件事上,信陵君確實有背叛魏國的嫌疑。作為一個大臣,偷了國王的兵權,不遵守國王的命令,直接調動軍隊,這其實已經和造反沒什麼區別了。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信陵君確實是比較有遠見。魏王或許也是為了魏國的利益,選擇坐山觀虎鬥。但是相比之下,信陵君做出的選擇,或許才是更有利於魏國的利益。
而且,在那個風雲激蕩、遊俠士人縱橫天下的時代,信陵君這種很講義氣,個人品格非常完美,而且能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大勢的人,自然會被大家所敬仰了。至於說對魏國的國家利益而言,他到底是對了還是錯了,這是另外一回事。
而和信陵君相比,戰國四公子當中的其他三人,每一個都有被後世所詬病的地方。
首先是齊國的孟嘗君。孟嘗君也是齊國王族後裔,他是齊威王的孫子。因為他爹不是嫡長子,所以後來,齊威王的嫡長子繼承了王位,這就是齊宣王。而孟嘗君的父親,雖然沒當上國王,但是也分到了很大一塊封地,後來又把這塊封地留給了孟嘗君。
正是因為有這塊封地,所以後來孟嘗君才有足夠的錢,去養那麼多門客。
從齊國的角度來說,齊國對孟嘗君其實已經很夠意思了。但是孟嘗君對齊國,卻有點不太夠意思。他大爺齊宣王在位的時候,對於他這種明目張膽的養士行為,非但不阻止,反倒是持鼓勵態度,要不然孟嘗君也不可能養那麼多門客。
而等到齊宣王去世之後,到了他的堂兄弟齊湣王即位之後,這時候孟嘗君在齊國內部的影響力,已經有些過大,讓齊湣王有些不安。所以,齊湣王只能暫時削除孟嘗君的權力。而接下來,孟嘗君被削權之後,則是一氣之下去了齊國的老對頭齊國做丞相。
到了秦國之後,因為秦國怕他是間隙,所以他又狼狽地逃了回來。路過的趙國的時候,因為有趙國百姓嘲笑他,然後他直接帶著門客殺了幾百平民,毀了一個縣。而回到齊國之後,此時已經坐穩王位的齊湣王,則是不計前嫌,直接讓他繼續做宰相。
但是即便如此,孟嘗君依然沒有臣服於齊湣王,反倒是回國之後,繼續弄權。最後給齊湣王弄得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嫁禍給他,希望趕走他。然後,孟嘗君為了保護,直接去了魏國宰相,然後聯合秦燕韓趙魏這五個國家,組成了聯軍,直接打回齊國,徹底把齊國打得一蹶不振。
這樣一個人,他或許對門客很講義氣,但對自己的母國來說,其實已經是一個叛國賊了,而且他還是王族近親。
相比之下,趙國的平原君,倒是還算愛國。之前秦國兵圍趙國,就是因為平原君的努力,最後從魏國和楚國求來了援兵,所以才擊退了秦國。但問題是,趙國當時之所以會瀕臨絕境,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平原君的責任。
在長平之戰爆發以前,秦國首先進攻韓國。而韓國被進攻之後,產生了一大塊飛地。為了拉強大的趙國下水,韓國這邊就主動提出,要把這塊地方獻給趙國。當時在趙國國內,很多人都反對趙國接收這塊地盤,因為當時趙國還沒做好和秦國決戰的准備。
但結果,就是因為平原君主張收下這塊地盤,然後他在趙國的影響力又比較大,所以最終,趙國收下了這塊地盤,然後不得不和秦國對上,最後引發了那場長平之戰,直接把整個趙國都拖下水了。
除此之外,平原君雖然個人品性不錯,但是也乾過很多被後世詬病的事情。比如說他有一個小妾,嘲笑一個瘸腿的門客。這個門客把這事告訴了平原君之後,平原君直接親手砍了那個小妾。對於門客來說,這或許是公平;但對那個小妾來說,這恐怕就是大不公了。
而且,平原君的封地,還曾經拒絕交稅。後來趙國的官員秉公執法,他還要砍了人家。多虧了那個收稅的官員比較聰明,給他吹了一頓彩虹屁,這才讓他交稅。這個收稅的官員,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他爹,趙奢。
這樣的平原君,和完美兩個字,實在是差了太遠。
至於楚國的春申君,那就更扯了。春申君曾經常年做楚國的令尹,也就是其他國家的丞相。當時在位的楚王,對他非常信任。然而接下來,春申君卻利用這種信任,先是睡了自己門客的妹妹,然後等到這個女人懷孕之後,又把她送入宮裏,謊稱這是楚王的後人。
結果,等到春申君廢了好大力氣,把自己這個兒子送上太子之位以後。老楚王去世之後,這個太子順利登基,他馬上就要成為新楚王的爹了。但結果,關鍵時刻,他的那個門客,這個新楚王的舅舅,直接找人當街刺殺了他。
這樣一個人,實在和雄才大略這四個字,沒啥關系了。
這四位著名的公子,除了孟嘗君之外,其他三人,幾乎都和劉邦同時代生活過。只不過他們名揚天下的時候,劉邦還只是少年,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而他們這幾個人的故事當中,顯然也就只有信陵君的故事,最能打動劉邦了。
相比之下,其他三位公子,或許養的門客也不少,而且政治影響力也很大,對歷史也產生了足夠的影響。但他們和信陵君比起來,至少在私德方面,確實是差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