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講的是什麼?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8日 -
:        
 

作者:旺哥的寵物日記

古時候,戰爭只不過是上位者爭權奪勢的工具罷了,而身處戰爭當中的平民百姓永遠都會是受害者。

在河北與河南的交界處,有一塊由群山包圍起來的高地,隸屬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它有一個頗具特色的名字——上党。

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

“地極高,與天為党,故曰上党”

上党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迷人,可謂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在古時候,因為其地勢險峻,更是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裏開始說起……

秦趙結怨

amocity
amocity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攻克韓國野王地區,使其上党郡和本土失去了聯系,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上党指揮官馮亭別無他法,只能以上党十七邑為籌碼求取趙國的幫助。

趙王得知此事將消息告訴平陽君趙豹,趙豹認為韓國獻城是想將秦國的注意力轉移到趙國以求自保,秦國費盡千辛萬苦而趙國坐收漁利,這會激起秦國的怨恨,況且趙國的實力本就不如秦國,這虎口奪食的做法萬萬不可取!可趙王對此卻不以為意,認為韓國是在仰慕他的恩德,於是派遣平原君趙勝欣然收下這份厚禮。由此,秦國和趙國就埋下了戰爭的種子只待爆發的那一天。

廉頗固守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左庶長王齕進攻上党,最終予以攻克,隨後又將矛頭指向了長平,為了抵禦秦國的進犯,趙孝成王派遣趙國名將廉頗率20萬大軍出戰,廉頗善守不善攻,和秦軍交戰數次均以失敗告終,他深知秦軍目前士氣正旺,斷然不可正面決戰,遂引軍退守長平內,挖溝築壘,堅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勞的方式挫殺秦軍士氣,再尋找時機出擊。

面對廉頗的全面防禦,秦軍圍困長平兩年卻一直無法攻克,再加上糧草給養要靠國內派人跋山涉水不遠萬裏送來,十分不便,將士們倦怠情緒日重,局勢對於秦國十分不利。

離間之計

秦王深知廉頗擅長用兵,想要取勝就必須讓趙國撤換主將,於是他派遣自己的心腹偷偷潛入趙國的國都邯鄲,並且花重金買通了趙王身邊的親信,讓他們蠱惑趙王說:“廉頗將軍太老了,早已不複當年的勇猛,這麼打下去必然無法取勝,還是讓年輕有為的趙括將軍去替換他來擊敗秦軍吧。”

趙王本就對於廉頗如同“縮頭烏龜”般的守城方式不滿意,聽聞親信話語便立刻招來趙括問道:“我想讓你代替廉頗老將軍,不知道你是否有把握打敗秦國呢?”趙括自信一笑回答道:“即使來的是武安君白起,我仍可鬥上一鬥,這要是其他將領便更加不足為懼,倘若我為統帥必定大破秦軍。”趙王一聽,十分高興,當即決定再派遣20萬士兵前往長平,由趙括統一指揮,一舉擊退秦軍。

趙括之名

趙括可不是什麼無名之輩,他的父親趙奢是可以和廉頗齊名的將領,受父親的影響,趙括自幼熟讀兵法

可謂將書中所列計策牢記於心中,和他父親討論用兵之時分析得頭頭是道,就連他的父親也難不住他,就這樣趙括的名聲漸漸大了起來。

但是知子者莫若父也,趙奢深知自己的兒子雖然聰明且熟記兵法,卻喜歡目空一切誇誇其談,將一切問題都理論化,這也是為什麼趙括跟隨他多年卻一直沒有親自領兵實戰過一次的原因,他在臨死前還再三叮囑趙括母親不要讓趙括領兵打戰,否則將葬送趙國的軍隊。

聽聞趙括被派往前線,牢記亡夫遺訓的趙括母親連忙求見趙王,告訴他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並非真正懂得領兵打戰,把他當作主帥只會白白葬送趙國的士兵,懇請他能撤銷這樣的決定,趙王不聽,趙括母親只得歎息而退。

兩軍換帥

看到“離間計”生效,秦王立刻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趕往前線代替王齕成為總指揮。與此同時,趙括到達長平接管局面,他一改廉頗的戰術,立刻轉守為攻大舉攻向秦軍。此時完成瞞天過海的白起帶領秦軍佯裝戰敗潰逃,引誘趙括追擊到秦軍的營地,好大喜功的趙高眼看秦軍敗勢已經顯露,便決定乘勝追擊,畢其功於一役。

趙國軍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便無法再攻破,此時白起命令一只兩萬五千人的部隊奇襲趙軍後方,切斷他們的退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只相互孤立的部隊,又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隨後派遣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屢戰屢敗只得被動地防禦。

戰局落幕

就這樣趙軍被秦軍圍困了四十多天,因為沒有糧食士兵們甚至自相殘殺以對方的的血肉為食,趙括在此期間也曾數次突圍,但均以失敗告終,在最後一次突圍之時他不幸被亂箭射死。

趙括一死,群龍無首的趙軍決定向白起投降,白起認為趙國士兵反複無常,倘若不殺恐有後患,再加上這麼多人的糧食問題也很難解決,於是他狠下心來只放回兩百多個年齡較小的士兵,將剩下已經放下武器的四十萬趙國士兵全部殺害,屍體就地掩埋。

amocity
amocity

  


就這樣,這一場為期三年的長平之戰,最後還是以秦國大勝告終,而趙國幾乎葬送了國內所有的有生力量,從此一蹶不振。但是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為什麼秦軍此時不乘勝追擊一舉攻占趙國,而是立刻收兵並且往後拖了40年,直到公元前222年才殲滅趙國呢?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短時間內實力不允許。為期三年的長平之戰,幾乎耗盡了秦、趙兩國所有的糧食和國力儲備,即使秦國獲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倘若秦昭王此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下令窮兵黷武征討趙國,那很可能會傷及國家發展的根本。

況且這麼做還會激起趙國人民拼死瘋狂,局勢對於秦國十分不利,再加上函穀關外東方五國一直對秦國虎視眈眈,他們很可能會結盟攻打兵力空虛的崤函之地,如此一來秦國的優勢地位就會蕩然無存,甚至變得被動起來。所以,就當前局勢來看,秦軍應該立即撤軍,休養生息鞏固戰果,以此來保存和恢複實力。

其次白起功高蓋主,遭人嫉妒。長平之戰塑造了殺神白起的形象,他的聲望也達到了巔峰,這對於秦昭王來說既是好事也是壞事,能夠擁有這麼一位戰神自然是秦國莫大的榮幸,但由於白起功勞太大,百姓將士們對於他的個人崇拜已經到達頂峰,這甚至威脅到秦昭王的地位。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歷代君王往往對於那些有著傑出才能的能人志士格外提防,從外戚中奪權上位的秦昭王亦是如此,再加上嫉賢妒能的丞相範睢在一邊鼓動,當白起准備一鼓作氣拿下趙國時,他立刻下令讓白起回到都城,將其雪藏起來,後來甚至為了徹底解決後顧之憂,他直接逼迫白起自盡。

最後倘若出兵,趙國定然不會坐以待斃。長平之戰後趙國已經失去了笑傲的資本,所以趙王為了保存自己積極地聯絡其他國家,希望他們能伸出援助之手,而其他國家的君王也並非無知鼠輩,他們都深諳“唇亡齒寒”的道理,倘若趙國滅亡了,那麼秦國下一個目標不就會是他們自己了嗎?所以於公於私,他們都會援助趙國,至少不會讓秦國輕易拿下。

不僅如此,在遭受長平之戰的慘敗後,趙國全國上下籠罩著一股悲憤的氣息,“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凶,妻哭其夫。”所有人都同仇敵愾,希望有一天能夠報仇雪恨,很顯然在此時進犯趙國是十分不明智的。

所以,無論是從客觀的實力來看,還是從君臣關系以及趙國情況來看,秦國都無法在長平之戰後立刻揮師伐趙,這看似是偶然,實則是歷史的必然。

戰爭永遠是兩敗俱傷,能夠獲益的唯有得勝方的上位者。

長平之戰,白起打響威名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筆;趙括因為自己的自負不但賠上了寶貴的性命,還要在死後背負無盡的罵名;無數的將士因為這場戰爭而犧牲,無數的百姓因為這場戰爭失去了他們的一生之親,這不過是兩敗俱傷的局面罷了,然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又如何懂得這個道理?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