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小二,切二斤肉來,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是啥肉?你知道嗎?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24日 -
:   
朗讀: 

2024-07-04 16:15

來源:

人文之光

發布於:天津市

自古以來人們對飲食都十分重視,畢竟這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任何一種愛,都不如對美食的熱愛真切。

中國的飲食文化其實在商朝就已經形成,很多商人都開始做生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耕作技術的提高,農業生產力發展迅速,為餐飲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原料。

到了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飲食行業的高度發展,宋朝可謂是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



  

宋朝在歷史上也是經濟文化發展繁榮的一個時期,在歷史的進程中它或多或少地帶給我們很多影響。

比如宋朝的飲食文化,可謂是豐富多彩。在宋朝很多美食在這裏誕生,很多烹飪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可謂是舌尖上的宋朝。

在宋朝時人們吃餅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也很多種做法。現在我們吃的餃子在宋朝就已經存在,並且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只不是他們對於餃子的稱呼與現在不同。

宋朝的人們也非常喜歡吃肉,尤其是羊肉,受到皇室貴族的喜愛。只不過後來因為羊肉的價格上漲,很少有人可以支付得起。

同時在宋朝還有一個美食,那就是東坡肉,他是由豬肉制作的,不過豬肉在當時因為沒有充足的調料,豬肉往往做出來比較腥,人們大都不愛吃。

直到蘇東坡改良了豬肉的做法,讓豬肉變得肥而不膩,人們才慢慢地可以接受豬肉,在宋朝漁業也十分發達,人們對於魚的烹飪方式也十分多樣。

在宋朝甜食也十分盛行,人們已經基本擺脫了饑餓所以人們喜歡甜食。綜上可見宋朝的飲食文化可謂豐富多彩,很多美食都從這裏起源。

由此可見,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從古至今就沒有停止發展過,每一時期的飲食文化也不盡相同,不過也構成了我們如今多元的飲食文化,在飲食文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老百姓的智慧。

在很多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大俠拍桌子說“小二,切兩斤肉來”,那麼這裏的兩斤肉是什麼肉?

在電視劇《水滸傳》中的情節以北宋末年為背景,小二切二兩肉這樣的情節也非常多,那麼他們吃的到底是什麼肉?很多情節顯示是牛肉。

但是我們都知道牛在古代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人們都心生敬意,牛是農民耕作的工具,受到法律保護。

國家對私自宰牛的人進行非常嚴厲的懲罰,在北宋初年宋朝規定如果私自宰殺官府的牛判刑一年半,如果殺自己的牛,判刑一年。

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殺牛時,一般都需要先請示,官府同意之後才可以。但是事實就是即使吃牛肉犯法,但是這一現象仍然存在。

在法律之下還是可以發現漏洞,一些自然死亡或者意外死亡的牛,就可以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供人們食用。

在宋朝吃牛肉相當於現代人吃的“野味”一樣,總有愛吃的人,有人吃就有需求,自然也會形成市場。

很多店裏他們也有自己的途徑來售賣牛肉,只不過價格肯定是相對高昂,也不是所有的人可以吃得起。

宋朝還曾有一段時間收取過牛肉稅,意思就是人們可以吃牛肉,不過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才可以食用。

在宋朝其實是不能吃牛肉的,而梁山好漢吃牛肉可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更好地表達小說主旨,至於是否真實吃牛肉我們也無從知曉。

官府不讓吃,他們就偏要吃,本來他們就都是戴罪之身,也不怕再多加幾個罪名了,不過他們吃牛肉也不是哪裏都可以吃得到,很多都在官府管不到的地界。

很多人看劇都是關注人物角色,而很少有人關注他們吃的是什麼肉,那麼宋朝時期到底吃的是什麼肉?總之不可能是牛肉。

很多人覺得是羊肉,因為羊肉在人們心裏地位最高的朝代就是宋朝,趙匡胤就非常喜歡吃羊肉。

據說趙匡胤原來在街頭流浪時,因為過於饑餓放下面子問餅子鋪要了兩個燒餅,還有一碗羊肉湯。



  

他將已經非常硬的燒餅浸泡在羊肉湯裏,頓時愛上了這個味道。以至於之後他成為宋朝的皇帝時,他也一直忘不了當年的味道。

所以趙匡胤就非常愛吃羊,之後皇室對羊肉的需要也越來越高。只不過宋朝並沒有很多養羊的地方,羊都依賴於國家貿易。

朝廷每年需要花費很多錢財去契丹買羊,小部分直接專供宮廷,剩下的拿到國內市場上高價出售。

既然對羊的需求這麼高,為什麼不親自養羊,因為從西夏買羊羔,再送到河北放牧,不僅會破壞農田,而且養殖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羊肉價格越來越貴。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只有王室貴族才能吃得起,羊肉在當時已經成為了達官貴人請客吃飯的一種選擇,代表著地位。

所以切的這二兩肉可能是羊肉,畢竟大家都非常喜歡吃,如果是魚肉雞肉的話,也不會說是切,所以有可能指的就是羊肉,只不過普通人吃不起罷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豬肉,豬肉在我們現代社會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在宋朝是非常不受歡迎的食物。

達官貴人覺得吃豬肉檔次太低,不合自己的身份,而普通人也礙於不會制作而一般不會選擇吃豬肉。

文人蘇軾一直在為豬肉“打抱不平”,直到他做出東坡肉才改變了人們對豬肉的看法,之後也因為價格實惠,人們也開始大量食用。

豬肉也非常的適合普通人食用,所以在宋朝“小二,切兩斤肉來”也可能指的是豬肉,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消費的起的。

另外在宋朝其實人們也吃狗肉,只不過因為宋徽宗屬相為狗,所以在他統治時期狗肉也是禁食的。

而作為賣狗肉的人,他們為了生計,每次擺攤官府檢查時就掛出羊頭的牌子。之後也形成了一句成語“掛羊頭賣狗肉”。

總之在宋朝這一說法最有可能是羊肉和豬肉,不可能是牛肉,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持怎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