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歷六世而勝,探析其明君輩出的原因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26日 -
:       
朗讀: 

2024-07-03 17:30

來源:

蒲昱沖

發布於:天津市

戰國以秦國的大一統而宣告結束,雖然秦國並沒有完成秦始皇“傳承萬代”的壯舉,但完成統一也足以讓秦國青史留名,那麼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秦國憑什麼能夠完成統一呢?

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在戰國當中只能屬於中等實力,甚至還一直遭到其他國家的輕視,在戰國初期,秦國的戲份也不多,但秦國卻完成了逆轉,堪稱“彎道超車”,只不過這次超車,經歷了足足六位皇帝。

一、六位明君



  

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並不是一兩位皇帝的功勞,而是足足六位皇帝的接力行動,秦國的蛻變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結束,期間六位皇帝都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這才完成了史無前例的逆轉,那麼這六位皇帝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一)秦孝公

秦國的蛻變從秦孝公開始,秦孝公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間徹底改變了秦國的狀態,不過秦孝公一生有兩件事對秦國最為重要,分別是對內的變法和對外的戰爭。

秦孝公為了改變秦國的面貌,重用商鞅進行了商鞅變法,雖然商鞅的結局略微淒慘,但商鞅的變法卻徹底影響了秦國。

簡單來說,商鞅變法當中有兩項內容影響非常深遠,首先是對土地的改革,讓秦國的國力大幅度提升,在冷兵器時代,對土地的改革不但可以讓國內更加富足,也保證了日後秦國大軍的糧草輜重。

其次,商鞅變法確定了軍功制度,在戰國中後期,秦國戰士的戰鬥力要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就是因為秦國的所有士兵都可以享受到軍功,一人殺敵,全家收益,這項政策貫徹到了秦始皇統一,讓秦國的整體戰鬥力急速提升。

而在對外方面,秦孝公時期主動對魏國發動了戰爭,將魏國勢力趕到了黃河以東,不但為秦國爭取到了大面積的發展區域,還穩定了秦國的邊界,從此之後秦國作戰只有東出,沒有防禦,可以說秦孝公給後世的皇帝開了一個好頭。

(二)秦惠文王

秦孝公之後繼位的是秦惠文王,雖然他主導了商鞅的死亡,但他卻沒有否認商鞅變法的效果,而是將變法中的大部分政策堅持了下來,有了商鞅變法的基礎,秦惠文王東征西戰,為秦國擴大的疆土,最重要的是,秦惠文王打下了巴蜀。

巴蜀是中國的糧倉之一,三國時期蜀國就是依靠巴蜀才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而秦惠文王拿下巴蜀,讓秦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這不僅保證了人口生長,還能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他領域當中,比如制作兵器等。

(三)秦武王

在歷史中,秦武王的戲份並不多,因為他英年早逝,年僅23歲就離開了人世間,但秦武王對秦國的影響很大,作為一位好戰的皇帝,秦武王在開疆擴土方面頗有建樹,平定了大量內亂,他在位期間秦國尚武之風盛行,他的好戰性格也傳承到了後世皇帝的身上。

(四)秦昭襄王

秦能夠完成統一,秦昭襄王的功勞當屬第一,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嬴政是無法完成統一壯舉的,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同樣完成了兩件大事,在外交方面,遠交近攻的政策徹底打破了六國只見的連橫策略,讓其餘六國不再團結,給了秦國一一攻破的機會。

而在戰爭方面,秦昭襄王任用白起,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白起是公認的戰國第一名將,他不僅戰無不勝,而且每次都是殲滅戰,讓其餘六國無法和秦國正面對抗,尤其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

在秦昭襄王去世後,繼位者是秦孝文王,因為秦孝文王在位期間只有3天,所以不列入這次討論,但他在位期間也曾大赦天下,是一位善良的皇帝。

(五)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就是那位趙國的質子,他在質子期間結識了呂不韋,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回到秦國,繼承王位,並將嬴政立為了太子,由於在位時間不長,秦莊襄王的功績並不多,僅僅是消滅了勢力較弱的東周,但他在位期間,保證了秦國的穩定,並給予呂不韋足夠的權力,讓他能夠幫助秦國快速強大,成為了昭襄王和秦始皇兩人的優質橋梁。

(六)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期間,完成了歷代秦國皇帝的夙願,在李斯和王翦一文一武的幫助下,對六國逐個擊破,完成了統一的壯舉,雖然很多人說秦始皇是“撿了個現成”,但秦始皇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帶領下,秦國的軍隊所向披靡,無人可擋,而他在建國後的一系列舉措,也對後世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可以看得出來,秦國能夠完成統一,是前後六位皇帝的不斷接力才順利完成,其餘六國也曾出現過明君,比如趙國曾出現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王三位明君,魏國也曾出現魏文侯這種百年一遇的君王,那麼為何唯獨只有秦國能接連出現六位明君呢?這和秦國的整體處境有很大關系。

二、秦國的處境

(一)長期的外部壓力

秦國地處偏僻,這一方面限制了秦國的發展,另一方面讓秦國長期受到外敵的騷擾。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之後,立刻開始築起了長城,從這點可以看出,秦國對外部敵人還是十分避諱的。因為秦國的歷史上,長期受到外敵的騷擾,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戎狄部落,就是秦國的宿敵,所以秦國和其他國家相比,幾乎常年保持著戰爭狀態。

不僅如此,秦國本身資源貧乏,再加上周王朝一直不待見秦國,經常給秦國開“空頭支票”,所以秦國想要生存下去,必須不斷地擴張,不斷地搶奪領土,這就和古代的科舉相同,每一個學子從懂事開始就被迫讀書,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之後科舉這一條路,所以秦國從秦孝公開始,每一位皇帝都會將開疆擴土當做自己的使命,這也是他們從小接受的思想。



  

(二)秦國的文化

秦人尚武,惡劣的環境往往會塑造勇猛的族群,這點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早已證明,而秦國的生存環境同樣較為惡劣,再加上外敵和其餘六國的虎視眈眈,秦國尚武之風盛行,從平民到皇室成員,都是驍勇善戰之輩,這點從秦武王就可以看的出來。

秦武王在位期間,不僅他自己十分崇尚力量,還多次委任大力士入朝做官,再加上商鞅變法設立的軍功制度,秦國幾乎所有人都十分的彪悍,崇尚用武力征服一切,這也是為何秦國軍隊從未在兵力對等的情況下失敗過。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秦國之所以能夠連續出現六位明君,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仇恨。仇恨是一個人最大的動力,因為仇恨,秦國從秦孝公開始,每一位皇帝都以完成統一作為畢生的目標,那麼秦國的仇恨從哪裏來呢?

(三)六國卑秦

從西周開始,秦國的身份就十分的卑微,秦國早期的存在,是作為西周的附庸來防範西北方的敵人,雖然後來秦國通過軍功,達到了和其餘六國一樣的地位,但是在其他六國,尤其是魏國、趙國這樣的大國眼中,秦國的身份依舊十分低微,將他們稱之為“秦之野人”。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秦國從平民到皇帝,一直承受非常大的心裏壓力,尤其是秦莊襄王和秦始皇,曾經作為人質的他們,在趙國遭到了無數的冷眼和歧視,甚至趙國必須出動士兵才能保護他們的安全,但言語間的嘲諷是防不住的,這促使秦國所有皇帝都憋著一口氣,所有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加強大。

(四)秦國的優勢

除了外部壓力迫使秦國自身不斷強大,秦國能夠先後出現六位明君,和秦國的用人制度有關。

優秀的皇帝,在無人扶持的情況下也舉步維艱,而水平一般的皇帝在優秀人才的幫助下,也可以打下一番事業,而秦國最大的優勢,就是遠超其餘六國的人才數量。

在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爭相搶奪優秀人才,但其餘六國都有相同的弊端,那就是優先聘用本國人才,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位置,很少有外人可以插手。

但秦國不同,秦國用人不拘一格,只要你有能力,我就可以給你機會,事實上,那些改變秦國的優秀人才,大多不是秦國本土人士,商鞅、張儀、魏章、範雎、蔡澤、甘茂、李斯、蒙驁、鄭國、呂不韋等,這些在秦國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人,都不是秦國本土人,但秦國卻願意給他們足夠的權力和機會。

三、結語:

所謂滅六國者、六國也,秦國能夠完成統一,除了本身六位皇帝的接力外,其餘六國的“幫助”也功不可沒。

換句話說,正是六國逼著秦國出現了六位明君,才導致了他們的滅亡,所謂有壓力才有動力,在龐大的壓力之下,秦國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而反觀其餘六國,卻舉步維艱、不思進取,最終成為了秦國統一的墊腳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