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01日 -
:
作者:見山說史
前言:
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然而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美方的乾涉下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國共第二次內戰就此爆發。
1947年劉鄧大軍剛取得魯西南戰役勝利,正值“剩勇追窮寇”之際,卻突然接到了一份毛主席的加急絕密電報:放棄進攻!
一石激起千層浪,劉鄧二人看完之後,內心裏的波濤久久無法平靜,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毛主席下達了如此命令?
解放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方面在美方的協助下,迅速接手了全國被日本占領過的各個大城市,蔣介石的野心已經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國內形勢不容樂觀。“雙十協定”在各方勢力的注目下簽署,看似風平浪靜的中華大地上一場新的風暴在悄然醞釀。
不久後,蔣介石單方面撕毀了“雙十協定”,戰爭一觸即發。
1946年,蔣介石全面進攻我方中原解放區,當時國共之間的勢力相差懸殊,武器裝備更是天壤之別,我軍在解放戰爭爆發的初期只能選擇暫避其鋒,選擇向農村地區轉移。好在我軍各部隊之間同仇敵愾,再加上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被動的局面很快瓦解。
1947年雙方開始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敵方軍隊發現我軍堅韌的程度遠超他們的計劃,於是不得已把戰略重點從全面進攻轉變為了重點進攻上,派了大量兵力去進攻我党的核心地段。
陝甘寧等解放地區被敵軍“圍剿”的水泄不通,同時敵軍這一策略的弊端也暴露無疑,中原等地區的兵力部署相對較弱,我軍也抓住了這個機會,一邊抵禦敵軍的“圍剿”,一邊積極反擊。蔣介石方面為了遏制住我軍前進的腳步,不惜讓黃河水複流,以此作為天譴。
美方的軍事專家對此評價道,“中國的黃河就像西方的馬奇諾一樣,是條堅不可摧防線。”
劉鄧大軍的活躍
在晉冀魯豫戰場上最活躍的莫過於劉伯承帶領的中原野戰軍,它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及地方部隊,之後被中央重新組編成了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也就是後來膾炙人口的劉鄧大軍。
重慶會議期間,劉鄧大軍先後取得了上党戰役和邯鄲戰役的勝利,一舉殲滅了敵方13個師的兵力,維護了抗戰勝利的果實,深深地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讓其不得不好好正視我軍的實力,為“雙十協定”的簽署奠定了基礎。
在解放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劉鄧大軍也是以戰養戰,不僅要粉碎敵人對本區域的進攻,還要兼顧與中原、華東、陝甘寧等地區我軍的戰略配合和策應,久而久之成為了我軍最堅韌的一把鋼刀,與此同時劉鄧二人還擔負著豫東方向的作戰任務。
1946年下半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鄧二人的帶領下,連續出擊,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戰役的勝利,給予了敵軍沉重的打擊,讓蔣介石全面進攻的計劃最終落空。
1947年在敵軍把戰略核心轉到重點進攻上後,劉鄧二人帶領野戰軍在晉南和豫北等地進行反攻,試圖粉碎敵人對陝甘寧解放區重點“圍剿”的計劃,但是敵軍似乎是鐵了心的要直搗黃龍,劉鄧二人面對這種情況也是躊躇滿志。
一方面是連續作戰的野戰軍,雖然士兵們的氣勢很高漲,但是身體上早已疲憊不堪,如若有一場戰役不慎失敗,必然會導致軍心潰散。另一方面,敵人對我軍首腦地區的大力“圍剿”不能忽視,如果延安等解放區戰敗,野戰軍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局面。
是進是退,這關乎到解放戰爭最後的走向,劉鄧二人一時之間也是拿不定主意,就在此時電報員拿著一份加急的電報跑了進來。
3A密報
只見白紙黑字上寫著,“挺進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劉鄧二人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中央此時此刻下達的戰略命令對整個野戰軍而言是十分困難的。大別山是在敵人內部的一個關鍵部位,如今戰爭的局勢其實對我軍而言並不是那麼有利,此舉有些鋌而走險的意味。
劉伯承當機立斷走向了報務室,向總部和毛主席匯報了眼下的情況,並詳細詢問了挺進大別山戰略計劃的安排。
如果放棄進攻大別山,以目前野戰軍的勢力完全可以在晉冀魯豫地區獲得更多的成績,殲滅更多的敵軍,反觀如果選擇了進攻大別山,路途的遙遠暫且不說,也很有可能被敵軍一舉殲滅,到時候我軍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可毛主席斬釘截鐵的回複道:“不惜一切代價,必須執行該命令。”
與劉鄧二人不同,毛主席的眼光看的更加深邃,陝甘寧等地區的我軍不多,裝備也沒有敵軍精良,不能長久作戰,需要扭轉戰局的奇招才能立於不敗。蔣介石方面也明白我軍雖然精通遊擊戰,但是長時間的消耗之下能取得最終勝利的還是他們,要想打破這種不利的局面必須用猛攻,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只有讓戰火燒到敵方統治的區域,才能有效的牽制敵方的主力部隊,也唯有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達到扭轉戰局的目的。
毛主席的這種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認可,但是如此艱巨的任務應該交給哪只部隊來執行呢?一直活躍在晉冀魯豫戰線的劉鄧大軍無疑是最佳人選。
挺進大別山
劉鄧二人得到了毛主席堅定的指示後,馬上停止了部隊的休整,向著大別山地區發起了進攻。
坐擁黃河天譴,背靠美國支援,蔣介石認為劉鄧大軍的這次南下應該是看到了自己調集的重兵包圍之勢,向南逃竄根其他部隊會合罷了,於是下令炸掉了黃河大堤試圖組織劉鄧大軍前進的步伐。
此時恰逢雨季,劉鄧大軍的行軍路線上被搞得全是淤泥,寸步難行,耗費了兩天才勉強度過了這片區域,但是南下的路上危險還在繼續,身後是敵方士兵的追捕,前面是崎嶇不堪的道路,行軍的速度緩慢。
在多方的支援下,劉鄧大軍克服了重重困難,歷時20多天的奔波,終於進入了大別山地區,迅速的建立了大別山根據地,成為了插在蔣介石胸口的一把利刃,自此解放戰爭的局勢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蔣介石方面無暇估計陝甘寧解放地區的我軍,抽調出了大量兵力去“圍剿”大別山地區的劉鄧大軍,毛主席也是大喜,自此解放戰爭的攻守雙方發生了轉換,勝利的呼聲達到了頂峰。
時至今日,劉鄧大軍的這次經典的戰略行軍依然被我們津津樂道,成為了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