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山海經》中,大禹治水的神器“息壤”到底是什麼?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22日 -
:     
 

作者:老蟲侃歷史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遠古時代的人類分布在相距遙遠的五大洲,由於交通條件有限和航海技術的滯後,彼此之間幾乎是沒有交流的。然而,各大洲的不同族群卻傳承著一個驚人相似的傳說:史前大洪水。在許多古籍中,對於大禹治水的方式和形式都有所涉及。大禹最常用的治水手段之一是使用“息壤”。在《山海經》中,“息壤”被描述成一種具有神奇作用的土壤,因為它“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也就是說,這種被稱為“息壤”的土壤本身可以自動無限生長,因此用它來阻擋洪水是最理想的方法。我們都知道,鯀治理洪水失敗的原因在於他采用了“堵”的方式,而大禹則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疏通的方法,最終取得了成功。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洪水只需要疏通就能解決嗎? 常識告訴我們,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如果洪水只需要簡單地疏通,那麼在人類文明史上,就不會出現攔洪堤壩這個工程了。毋庸置疑,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堤壩系統的文明之一。那麼,為什麼在許多治水的故事中,將用“堵”的方式治理洪水的鯀作為反面教材和失敗典型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息壤”究竟是什麼東西。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息壤”絕不是《山海經》中描述的那樣可以無限自我生長的土壤。這種說法純粹是神話虛構,並且乾擾了事實真相。在《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句話:“禹乃以息土填洪水”。這句話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大禹後來也是用“息壤”治理了洪水。這就可以斷定:“息壤”絕對只是一種普通的東西,而鯀之所以被處死,與神器無關,而是因為他的盜用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推測出“息壤”的本質。在堯舜時代的上古時期,“息壤”很可能就是“耕地”。在那個時期,農業技術非常落後,因此適合耕種的土地對於農耕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息壤”兩個字的涵義就是適合耕種的土壤。所謂的“鯀”盜取了堯帝的神器,最終遭到懲罰,很可能是因為在治理洪水時,鯀未經堯帝批准,私自動用了公家的耕地,觸犯了法律,最終在魚淵被處死。因此,鯀治理洪水並沒有失敗,只是在治理過程中犯法,這是他自找的苦果。鯀的兒子大禹才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因為如果父親因為動用了所謂的神器而被殘酷殺害,大禹怎麼可能不顧殺父之仇呢?

大禹在後來治理洪水時繼續使用了“息壤”,但肯定不會再是“盜取”的了。中國很多上古傳說故事中,有很多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由於年代久遠,經過後人不斷演繹,很多質樸的歷史都披上了神話的外衣。雖然這樣的做法扭曲了原本的歷史真相,但也不能一味地加以批判。因為在沒有文字記錄的上古時期,很多先人的事跡都是通過口口相傳才得以傳承的。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中,神話的色彩會賦予故事更多的趣味性,確保了故事的廣泛傳播。現在,我們對於古老而美麗的傳說,仍然懷揣著對祥瑞和吉祥的向往。

amocity
amocity

  


amocity
amo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