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宋朝朝會制度是怎麼樣的?什麼時候可實行輟朝制度?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02日 -
:       
 

作者:澈哥聊歷史

因為朝會中蘊含的一系列朝儀可以明確尊君卑臣的社會綱常,所以自誕生起便得到了歷任君王的高度重視,並加以不斷發展。

到了宋朝時期,朝會的流程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細化。

而輟朝制度,也是作為朝會和禮制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中詳細囊括了停朝不理政的種種特殊原因。

可以說,朝會與輟朝制度,二者相互補充,並一同起到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教化人心的作用。

那麼,宋朝的朝會制度具體是怎麼樣的?什麼時候才能實行輟朝制度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宋朝的朝會制度

amocity
amocity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說:“夫朝會,禮之本也。”

這句話充分點出了朝會所蘊含的禮教本質。

朝會起源於三代之時,當時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往來多盛行賓主之儀,並以此來明晰主客等級,朝會制度便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

朝會制度,指的便是古代時期臣子們會面議政的各項制度規定,功能主要分為儀式和議事兩種。

其類型主要分為四類,一種是包含了文武百官、王國諸侯和外國使臣的朝會,稱之為大朝。

大朝會是一種隆重的儀式,是中國古代朝會禮儀之首。

大朝會往往會擇選在特定日期舉辦,其性質更接近於典禮,因此皇帝一般不會在這種場合商定或處理國務。

大朝會起始於宋太祖建隆二年,儀式於崇元殿舉行。

發展到宋神宗元豐元年,詳細的正殿禦殿儀式才固定下來,一般宋代統治者習慣於在元日、五月朔、冬至舉行大朝會之禮。

在朝會當日,各路群臣紛紛赴宴朝賀,君臣服飾、儀仗、車輿、樂舞都有相應的規章制式,可謂極盡繁華。

發展到南宋以後,由於政局不穩,且宮殿狹小,大朝會舉行的規模和次數已經遠遠不及北宋時期。

另一種則稱為常朝,即文武百官前往文德殿立班,一名宰相押班,每日舉行。若有緊急要事而無法參與之臣,則需要以牒報形式告知禦史台請假。

官員們向皇帝見、謝、辭之時,都需先赴正衙,這種流程稱為“過正衙”。

但文德殿常朝不過是遵循“天子不可一日不朝”的古禮,真正有公務上報的朝臣們每日都會另行前往內殿參報,因此常朝在日後的發展中逐漸流於形式,並最終被廢除。

第三種稱為入閣儀,是宋仿照唐朝“入閣”形成的制度。

入閣儀主要興起於宋太祖到宋神宗時期。即皇帝於月朔(初一)日與望日(十五)在前朝會見文武百官,並伴有相應的儀仗。

第四種稱為常起居,即緊要職臣參與的朝會活動,皇帝在內殿接受臣子兩拜之禮,然後聆聽職臣們按照官位大小依次奏事。

若是恰逢朔、望與三日假後,樞密使以下的官員還要另行“舞蹈”之禮。

此外,還有每五天一次,文武朝臣們並赴內朝的百官大起居之制,百官都需向皇帝行七拜之禮,以示敬仰。

宋朝沿襲采用的朝會制度,基本在唐代時就已經大體上建立完善,唐人在過去朝會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調整,在唐朝後期,常朝制度上就出現了儀式和政事職能日漸分離的趨勢。

北宋基本沿襲唐制,但對朝儀方面進行了更深入的補充細化,使朝會制度更加規範化,並逐漸將儀式從皇帝的日常聽政中抽離,將其限制於私密便捷的內朝空間,這也有利於提高日常理政的效率。

朝會制度中的朝儀,是體現尊君肅臣的重要形式。在宋朝堂試時,就有以朝儀內容作為試題的記錄,由此可見朝會在宋代統治者心中地位之高。

宋朝的輟朝制度

朝會制度對於古代皇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因特殊情況取消朝會而形成的輟朝制度,便可以視作是朝會制度的一個重要側面。

宋朝的輟朝制度,便可以大致理解為停止朝議。但輟朝並非是皇帝停止辦公,不再處理政務,而是停止群臣朝見皇帝的儀式。

宋朝的輟朝制度,涉及當時的職官制度、軍事制度、社會風俗等等,它既是當時官僚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又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宋時的喪禮輟朝,主要分為大行皇帝喪制、太皇太後喪、皇太後喪、皇後喪、宗室喪、緦麻喪、大臣喪等等幾類。

帝王們為皇親國戚的離世表示悲慟,而休朝致哀,輟期根據逝者身份貴重程度而定,一般為一到五天不等。如若算上整個喪期操辦,則動輒要花費一個月之久。

國忌輟朝,也是宋時輟朝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忌指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和先後逝世紀念日。

在這一天,作為他們後人的當朝皇帝需要組織一些活動以表對先人的悼念。

國忌主要有大忌、小忌、單忌、雙忌之分。

大忌與小忌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紀念活動,單忌與雙忌主要是當日要紀念的人數差別,單忌只紀念一人,雙忌則是兩人或兩人以上。

在忌辰時,禁樂,廢務,群臣需前往佛寺行香。大忌頭天還要額外輟朝一日,以表皇帝的孝心,碰到皇帝初忌則更是要輟朝七日。

除此之外,還有因異常天象輟朝的記錄。

在古人觀念中,太陽代表了帝王。日食,則被認為是一種異常的天象,是上天給予人主的警示,所以有“日食修德”的說法。

朝臣們也許希望能通過此法勸諫君主,限制君主權力。

因此,日食時的儀式就顯得格外重要。其中,輟朝便是最高規格的儀式之一。

在宋朝時,一共出現了148次日食記錄,其中有25次史書上明確記載了君主采取輟朝方式予以避諱。

除了客觀因素外,還有皇帝自身的主觀因素。

由於皇帝享有國家政務的最終處理權,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自己生病就無法到前殿聽政,因此也會輟朝。

太上皇、皇太後生病時,皇帝為表孝道,親自奉藥侍疾,也可以成為皇帝輟朝的理由。

到了宋真宗時期,受酷暑與雨雪等天氣影響,又出現了因為天氣而輟朝的詔書。發展到宋神宗時期,因暑熱天氣輟朝已經形成了制度,故沒有明確詔令記載。

當然,在勤政皇帝或者恪守禮教的大臣眼中,天氣不好就輟朝且不坐後殿,是不合禮制的,因此皇帝雖然在酷熱天氣時不坐前殿,但本人卻是要在後殿處理政務的。

形成制式的輟朝主要分為喪禮輟朝、國忌輟朝等等幾類,都與喪祭有關。

除此之外,皇室或皇帝重要人物生病、日食、星異、災害、天氣原因、宮廷內突發事件(如水災、火災)或皇帝個人不想上朝等,都可以是皇帝停止臨朝聽政的原因。

制度化的輟朝基本都是沿襲前朝而逐漸形成自己的制度,非制度化的輟朝則根據歷代皇帝的不同而有差異。

一般來說,輟朝的時間都不會太長,對政務影響也不大。但在皇帝服國喪或生病期間,輟朝時間較長,且不視事,就會對政務產生一定的影響。

amocity
amocity

  


在國喪期間,有舉喪初期不視事的禮制,因此要等群臣上表請求聽政後,皇帝才能開始聽政。

而在皇帝生病之時,由於身體原因耽擱朝政,會使朝廷內人心不安。一般在這種情況下,皇帝都會在親信朝臣的建議下,確立繼承人以安撫群臣之心。

譬如宋天宗時期,因生病讓太子監國,文武輔助。宋英宗因疾不視朝時,太後便垂簾聽政為其代理政務。

但無論如何,奏章與朝會是皇帝與群臣溝通的最有效渠道,若皇帝不視朝政,便會逐漸與臣僚失去聯系,導致君臣離心。

長此以往,更會讓政務堆積,得不到及時處理,使整個國家處於危險的境地。

朝會與輟朝制度的影響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禮教,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在宋朝統治者眼中,禮可謂是社會秩序的基本原則,因此更是極為重視對人民的教化,力圖培養出人們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

而教化,主要是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與禮法章程,來規範民眾的行為與思想。

作為皇帝專用禮制的輟朝制度,便是皇帝以身作則的一項重要內容。皇帝因自己的父母喪而輟朝,往往時間都比較長,這體現了對“孝”的尊揚。

而忠孝本為一體,統治者對孝道的維護,其中也隱含著希望臣子忠於皇帝,百姓忠於國家的教化意味,並以此達到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

在皇帝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輟朝時,輟朝天數也不盡相同。

這便潛移默化強調了上下有序的封建等級。從輩分和地位兩方面強調了等級秩序,為世人做出了應維護這種秩序的榜樣。

此外,皇帝因異常天象而導致的輟朝,既表現了皇帝對天的敬畏,又加深了百姓對皇帝君權神授的認識,有利於神化皇權,穩定國家的統治。

而朝會制度本身,便是中國帝制時代皇帝統治權的重要象征之一,是封建專制制度下嚴格君臣尊卑界限的一種最直接表現形式。

皇帝通過朝會儀式,借此展現皇權和威嚴,大臣則通過恪守規劃化的朝禮表現出對皇權的服從,並由此區分出朝臣之間的等級高低。

如朝會這般聯系皇帝與臣僚的制度,是直接服務於社會頂層的相關禮儀規章,有著使上層官僚明晰自身地位與名分的作用,同時它也由上至下的發揮著一種示範與導向作用,促使禮儀的庶民化。

可以說,朝會制度與輟朝制度的推行,對於教化民心,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有極強的現實作用,其蘊含的禮教意義也對整個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結語

總體來說,宋朝的朝堂禮制是十分冗雜的,頻繁的朝會也在客觀上促使了君主與臣子的勤政。

而輟朝制度,在給予人們休息間隙的同時,更體現了皇帝遵守禮制,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並得以在潛移默化中教化民臣。

在宋朝時代,關於朝會與輟朝制度的詳密完備更是前朝所未有的。它的整體發展趨勢,體現了宋代封建等級制度的強化,維護和鞏固了社會秩序和統治根基。

雖然宋朝的政治實力遠不如漢唐,發展到南宋時期更是偏居一隅,但宋朝卻憑借自身周密的禮制向天下樹立了正統王朝的威望和形象,並被後世朝代所不斷借鑒學習。

參考文獻:

<1> 李芳瑤,論北宋時期的“入閤儀”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3):32-39.

<2> 任石,北宋元豐後的內廷朝參制度史學月刊,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