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14日 -
:
作者:武成歷史
曹操,東漢末年,他死的時候還沒有建立“三國”,是他的兒子建立的魏國。附曹操簡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即魏武帝,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作者羅貫中,把歷史上的曹操,描繪成一個權謀機詐,無比凶殘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罪惡,生動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為典型的統治者形象.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在小說中,作者還刻畫了他的另一面,即作為親自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的統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膽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軍事家.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諸侯割據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幾點對曹操的形象試作分析.
一,懷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殘酷好殺,奸詐多變的曹操.
《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的立場分明,愛憎清楚.在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一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一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替父複仇進攻徐州時,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一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欲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系,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裏,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裏,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不臣之心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盡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曹操把權詐,奸猾,多疑用到了極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官渡大戰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然後他"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許攸一下子拆穿糧食已盡,曹操這才愕然不已.許攸以誠相投,而曹操這一本正經的真言竟是滿口假話,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戰被燒得焦頭爛額,慌忙逃跑來到華容道,曹操發現一大道與一羊腸小道,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諸葛亮.曹操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正如諸葛亮在"智取漢中"時對曹操的評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
二,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有膽有識的曹操.
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象.《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的思索和精神糧食.《三國演義》一書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去描寫魏,蜀,吳三國爭取人才的鬥爭.可以說曹操,孫權,劉備他們在爭取人才這點上,都是不遺餘力的.曹操是一個懂得識別人才且重視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現了曹操所具有的這方面的性格優點,他能夠識別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攏人才,為他的政治野心服務.一開始就實施其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在起兵創業階段,他有這樣的觀點:"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這裏的"智"是指謀臣泛指謀略,智慧,"力"是指武將,泛指軍事力量.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剪滅群雄的保證,而且對人力資源的認識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的大會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劉備與關公均非等閑之輩,劉備可以說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對於熟諳時勢的曹操來說這一點無一不清楚,但劉備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見其重視人才,以誠待人:曹操的謀士力主翦除劉備以絕後患時,他勸以"當今正用英雄之際,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當時那種"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動亂年代,曹能與備"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並力薦於皇上.雖後來劉備乘截擊袁術之機,取得兵權,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禮遇關羽更是小說中膾炙人口的文字,討伐董卓的大會上,他極力支持關公出戰.在關公"溫酒斬華雄"後,他更加堅定信心,一定要收關公為己用,因而百般優待,以動其心.但關公終掛印封金而去,這時曹操力排眾議,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範,反傳令一路放行,並親自為關公送行.這一事件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表明曹操愛才的優點.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許之(指曾答應關公在其得知劉備去向時,准其離去),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之."並告訴張遼:"雲長掛印封金財賄不足以動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為日後紀念."
小說中曹操"不念舊惡"的故事也屢見不鮮:破袁紹後發現"許都及曹軍中諸人"與袁紹"暗通術",謀士建議"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於是"盡將書焚之,遂不再問".袁譚死後,王修無視曹操禁令前往哭屍,曹操不僅不怒惱,反而視修為"義士","禮修為上賓".攻占漢中後"念張魯封倉庫之心,重重相待,封魯這鎮南將軍."凡此種種,都頗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團的長遠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個可貴作風,那就是從諫如流.曹操雖機謀出眾,但並不剛愎自用.小說中雖然也有拒諫孤行的情況,但並不多見.既使對提過錯誤意見的人,他也能給予鼓勵.如擊烏丸凱旋後,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賞先諫者",他說:"孤前乘危遠征,僥幸成功……不可以法,諸君之諫,乃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如此膽識,難怪後人贊曰:"以善推人,以惡自與,兼謀並智,其誰不歡因此,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在相持階段向荀或討教,並一舉反攻為勝,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絕之中,仍一絲不苟地按其遺計行事而平定遼東.
除此之外,曹操對自己的武將的態度亦是如此.在和張繡的戰鬥中,典韋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著對部下說道:"吾所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是泣典韋也!"後來再過襄陽時,想到此事,操又於馬上大哭,即下馬設祭筵,吊亡魂,親三拜墓前;連那匹被射死的典韋的馬也一道祭了,三軍將士無不為之感動.雖然有劉備"泣送徐庶","三顧茅廬",孫權撫周泰的故事,並傳以千百年的佳話,但若除去擴大了的擁劉反曹的偏見,與曹操之兩祭典韋,三哭郭嘉,痛悼龐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識人才,愛人才的.並且曹操的愛是真誠的愛,不像周瑜那樣愛孔明之才,其愛便是殺,形似殺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東吳就太平了.也正是由於曹操能謙恭下士,廣招天下英傑,他的帳下才集中了許多的謀臣武將,其人數之多,能力之強,都遠遠超過了劉備,孫權.
三,才華橫溢,狡詐多變,胸懷大志的曹操.
曹操其實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戰張繡的途中,天氣炎熱,道上嚴重缺水,將士們都口渴難耐,軍心渙散.此時曹操心生一計,用鞭策指前方說:"前面有梅林,可取來解渴."軍士們聽了無不口內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戰得以勝利.
官渡之戰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正由於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這場戰役中,他全賴三個人——劉曄,荀攸,許攸.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勝利,這全在於他的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劉曄,荀攸,許攸都是人才,獻計獻策,有化險為夷之功,可以說一計敵萬人,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於我們民族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實曹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然而,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存在著地主階級的殘酷,狡詐,極端利己主義等惡德.《三國演義》對曹操這兩個方面都作了真實的再現,並沒有簡單的醜化,也沒有把他寫得愚蠢無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偉略,識見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謀深算,精明強悍;他的敗而不餒,頑強樂觀.曹操以挾天子而令諸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到後來的統一北方,都對他的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寫.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又著力鞭撻了曹操的殘酷,狡詐,偽善和極端利己主義.例如"詐作中風"(第一回),"借王垕頭"(第十六回),"攻打徐州時令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殺"(第十回);征袁譚時,一方面令軍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軍士擒獲"(第三十三回),殺呂伯奎全家後公然宣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四回)等.
曹操成為反面人物形象是階級鬥爭的產物.由於歷史書上記載著曹操的那些殘酷,狡詐,極端利己主義等性格特點,對封建統治階級來說正具有代表性,於是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就抓住這些特點,編成故事講唱,逐漸形成了曹操這一反面人物形象.其目的,是為了揭露並使人民認識現實生活壓在他們頭上的那些封建統治者的醜惡面目,喚起人民同他們鬥爭.同時,這一形象在北宋以後至元末明初《三國演義》定型的三百多年間不斷豐富和成熟的演變過程中,還受到過民族鬥爭的影響.那時,漢族人民習慣於把北方的異族入侵者和統治者比作曹操.所以,《三國演義》中曹操這一反面藝術形象的產生,具有無可辯駁的歷史合理性.
曹操的形象基本上達到了藝術真實性.文學需要再現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許藝術上的誇張;它不能像歷史家所要求的那樣,只能按歷史事實來描寫人物.而且文學藝術中的歷史真實,又並非這是指的個別的歷史事實,而是特定歷史時代的歷史生活,歷史精神的本質真實;特別是對傳統文藝作品來說,它甚至更為廣泛地包含著作者本人生活時代的歷史內容.《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多側面地再現了歷史人物曹操的複雜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誇張和褒貶.盡管其中某些內容同歷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卻和千百個同類型的封建統治者的品質一樣,因而具有更大的歷史真實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很難找到第二個被表現得像《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這樣深刻,這樣充分,這樣成功的反面典型.
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不會喪失它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因為它並不附庸於歷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無論怎樣根據史實來給歷史上的曹操"翻案".另一方面,把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性格和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簡單地混淆起來進行"翻案",就會導致對古典文學遺產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
四,作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氣,實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點.
曹操的不臣之心,殘酷好殺,狡詐多變這些劣跡演義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現曹操正面之處,如曹操的政治,軍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說中也肯定了曹操在歷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績就是統一了北方,消滅了那裏諸侯割據的局面,發展了經濟,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在小說中曹操的形象給人以大氣,實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為了表現其大氣的一面,在對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寫也是花了不少筆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條,曹操雖然殘酷但並不暴虐,冷酷但並非無情.他雖然殺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殺,他原本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對一個個凶險的敵人,他不得不搶先一步要了別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錯殺無辜.但熱愛生命重感情還是他的本性.他殺人不眨眼但並不以殺人為樂.執法不講情面但又通情達理,慷慨多情真豪傑.文中描寫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對為袁譚,孔融哭屍的王修,習脂就很放了一馬,甚至還送去了禮物.對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來的描寫就更別提了.所有的這些描寫都是作者為了表現曹操作為偉人而不同於別的偉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這一有血有肉,奸詐陰險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
一部三國小說,濃縮了許多的社會思想進去,也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感情色彩,但這些都是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分不開的.文化是經濟的產物,文化必須為社會服務.不可否認,作者在塑造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時是受到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羅貫中運用藝術的手法,描繪了複雜的諸侯割據,軍閥爭雄,天下大亂的時代.藝術成就及社會影響力極大的《三國演義》給了我們許多的益處.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為的封建統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又是一個陰謀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詐陰險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豐滿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於歷史上的曹操,歷來眾說紛紜,由於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