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1935年,毛主席寫詩稱贊彭德懷,22年後,他批示:那幾句不宜發表_張國燾_北上_李特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19日 -
:       
 

原創

作者:見山說史

毛主席看到信的內容,有些疑惑,他清晰地記得,臘子口戰役明明是林彪指揮的,那麼,他為什麼要給彭德懷寫詩稱贊呢?這恐怕不太合理。

林彪取得戰役勝利,毛主席為什麼要寫詩稱贊彭德懷呢?這中間到底存在了什麼樣的誤會?

事情還要從1935年說起。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8月,紅軍總部頒發命令,兩支部隊分別編為左,右兩路軍,左路由朱德,張國燾指揮北上,右路由徐向前,陳昌浩指揮,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

amocity
amocity

  


北上是中央既定的方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抗日,保家衛國,在這個關鍵時刻,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掉了鏈子,抗命率部南下。

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毛主席與周恩來商議後,率領中央紅軍軍先行北上。

1935年9月18日,中央紅軍來到了哈達鋪,在這裏進行了簡單的休整,這時,中央紅軍整編為了陝甘支隊,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毛主席任政委,下轄三個縱隊,林彪第一縱隊司令員,彭雪楓為第二縱隊司令員,葉劍英為第三縱隊司令員。

在哈達鋪,毛主席得到了一個重要消息,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正在陝北活動。

當時的毛主席非常苦惱紅軍的下一步落腳點,但是當天得知陝北有紅軍後,立刻下定決心,率部挺進陝北,與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會合,在陝北建立革命根據地。

對於中央紅軍的挺進,蔣介石非常惶恐,他不想看到紅軍再次壯大,因而命令各部隊迅速前往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

1935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即將抵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毛主席考慮到為了不給兩軍會師造成影響,因而決定砍掉尾追紅軍的“尾巴”

這個任務,他交給了自己十分信任的彭德懷。

彭德懷是湖南湘潭彭家圍子人,北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了中國共產党,1928年,彭德懷與滕代遠等人領導了平江起義,組成紅五軍,正式的舉起反蔣大旗。

當時毛主席已經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彭德懷率領紅五軍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黃公略指揮,留駐湘鄂贛邊堅持遊擊鬥爭,一路由他和滕代遠帶領,前往井岡山,尋找紅四軍。

1928年12月,彭德懷率領紅五軍800餘人,正式與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在井岡山會師,這一次見面,也是毛主席與彭德懷一生中的頭一次見面,兩人緊緊握著手。

巧合的是,他們的小名都叫“石伢子”

紅五軍來到井岡山後,彭德懷由此也成為了中央蘇區的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30年,紅一方面軍成立,下轄紅一,三軍團,彭德懷被任命為紅三軍團軍團長,由此,彭德懷正式成為了毛主席麾下的一名悍將之一。

彭德懷為人機智,勇猛,做事大大咧咧,耿直,除此之外,彭德懷深諳民族大義,在許多歷史的關鍵時刻,支持了毛主席,因此這也是他獲得毛主席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

長征初期,毛主席認為蔣介石已經派遣大軍在湘江擺好了“口袋”,就不建議紅軍繼續渡湘江,轉而集中紅軍主力,前往湘南打幾仗,以扭轉局勢,彭德懷支持了毛主席,他同意毛主席的建議。

可是那個時候,李德和博古對權利抓得很重,他們下定決心,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要渡湘江去找紅二,六軍團會師,經過湘江一戰,紅軍銳減5萬多人,毛主席,彭德懷悲痛萬分,這都是無辜的犧牲。

為此,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會議,批評了李德和博古的瞎指揮,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旗幟鮮明地支持了毛主席,獲得了毛主席更甚於以往對他的好感。

遵義會議結束不久,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自恃兵多槍多,不滿自己在紅軍中的地位,想要完全掌控紅軍,在與張國燾進行的鬥爭中,面對張國燾的挑撥,彭德懷堅決站在了毛主席的一邊。

紅軍來到毛兒蓋後,張國燾野心繼續膨脹,為了保衛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彭德懷特地調了一個團,隱蔽在毛主席及党中央領導人駐地附近,為的就是“以防萬一”

之後,當張國燾告訴右路軍陳昌浩要徹底開展鬥爭時,毛主席決定立刻率部北上。

陳昌浩發現中央紅軍離開後,派人送信給彭德懷,要彭德懷不要北上,即刻率領部隊返回,彭德懷看完信,直接當垃圾丟了。

不久,紅四方面軍李特帶著人追到了毛主席,李特要毛主席率領部隊回去,毛主席嚴詞拒絕,他還說要紅四方面軍跟隨中央紅軍北上。

李特拿出了槍,毛主席嚴肅起來:“彭德懷同志就率領紅三軍在後面,他是主張北上的,堅決反對南下的,他對張國燾要求南下, 火氣大的很哩,你們自己考慮吧,大家要團結,不要紅軍打紅軍嘛。”

彭德懷在紅軍中素有能征善戰的美名,再加上他為人脾氣火爆,李特也不敢輕舉妄動,就這樣,毛主席借用彭德懷的“大名”,讓李特灰溜溜的離開了。

1935年9月,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後,進行了整編,編為陝甘支隊,由於毛主席的信任和器重,彭德懷擔任了陝甘支隊的司令員。

10月19日,陝甘支隊來到了吳起鎮,此時,敵人有4個團的兵力追了上來,毛主席決定砍掉紅軍的“尾巴”,就將任務交給了彭德懷,要他率部消滅敵人。

接到命令,彭德懷不敢耽誤,他立刻找到了陝甘支隊第三縱隊司令員葉劍英,擬定了作戰計劃,毛主席看後表示同意。

10月20日夜,彭德懷指揮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在吳起鎮西北部的五裏溝口一帶設下埋伏,次日早上,敵人35團2000多名騎兵進入了我軍的伏擊圈,彭德懷一聲令下,紅軍戰士們即可開火,這一仗,我軍一共殲滅敵人一個團,擊潰敵人兩個團,並且俘虜了700多人。

“吳起鎮戰鬥”打響的當天早上,毛主席在作戰科長伍修權的陪同下,來到了前線,他對彭德懷指揮的戰鬥頗為稱贊,回到屋子裏,他便寫下了一首稱贊彭德懷的六言詩:山高路險溝深,騎兵任你縱橫,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戰鬥結束後,彭德懷經過統計,前往毛主席處匯報戰果,當時毛主席不在屋子裏,彭德懷無意間看到了這首詩,他覺得對自己的誇贊有些高了,就將最後一句改為了“唯我英勇紅軍”

從彭德懷這一做法來說,我們不難看到他的謙虛和低調的優點。

毛主席為彭德懷寫完這首詩後,一直沒有發表,這一過,就是12年的時間。

直到1947年時,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意外得知毛主席曾給彭德懷寫了一首詩,便將此詩公開發表在了報刊上。

不過,他們也造成了一個美麗的“錯誤”,由於疏忽,他們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放在在了臘子口戰役後,

1947年,正是解放戰爭時期進行正酣時,《戰友報》發表詩歌後,沒有人對這個錯誤進行指出,此事,也就被“確認”了下來。

1954年,錯誤得到了糾正,不過,不是徹底的糾正。

這一年,《解放軍報》沿用《戰友報》的內容,刊登了這首詩,此事讓彭德懷的軍事參謀看到後很是疑惑,臘子口戰役明明是林彪指揮的,為什麼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會寫詩誇贊彭德懷呢?

為此,這位參謀找到了當事人彭德懷,詢問原因。

彭德懷聽後,將真實情況說了出來:“臘子口戰役是林彪指揮一軍團打的,這首詩也不是臘子口戰役寫的,而是吳起鎮戰役後寫的。”

聽完彭德懷的話,軍事參謀這才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也許是低調,或是考慮了其他原因,所以,彭德懷並沒有告訴《解放軍報》他們對於這首詩的注釋是錯誤的。

此事,直到1957年,當《東海》文藝月刊准備發表時,致函毛主席。

amocity
amocity

  


毛主席覺得此事疑惑,最終批示說:拉(臘)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揮打的,我亦在前線,不會用這種方法打電報的。那幾句不宜發表。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這首詩當時並未發表。

1959年廬山會議後,彭德懷落難,對於這首詩,也很少有人提起來,直到特殊時期結束後,這首詩終於被收錄到了毛主席詩詞作品之中。

鮮為人知,1959年廬山會議後,毛主席對彭德懷這位相識30年的老戰友,還有過兩次見面。

第一次是在1959年10月21日。

廬山會議後,彭德懷搬出了中南海,住在了吳家花園,這天早上,彭德懷接到了毛主席親自打來的電話,請他到中南海一見。

彭德懷如約趕來,可是等彭德懷進來後才發現,原來在場的並不是毛主席一個人,還有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彭真等人。

這時,彭德懷明白了,毛主席打電話通知他,是代表中央和他談話的。

毛主席看到彭德懷進來,開口道:“我們找你來,主要是商議,研究你的工作,學習問題”

彭德懷知道事已至此,也沒有多說,就告訴在場的中央領導,前往中央党校學習兩年時間。

談完了工作和學習,在場的人都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看著彭德懷,毛主席清了清嗓子,他似乎也在等待著什麼。

彭德懷知道,毛主席等待的,或許是自己的“檢討”

可是每當閉上眼他就看到鐘偉為自己講話,鄧華,洪學智被下放的身影,倔強了一生的彭德懷,最終還是沒有說出那麼一句“認錯”

在眾人的目光中,彭德懷緩緩開口:“謝謝主席和各位中央領導的關心,我先走了。”

說著,彭德懷轉身離開,那一刻,他的身影顯得落寞又寂寥。

這次與毛主席見面後,等兩人再一次見面,已經是6年後了。

1965年9月23日,毛主席的秘書給彭德懷打電話,要他到中南海去一趟,時隔6年,毛主席的電話讓彭德懷非常感動,毛主席還沒有忘記他這位老戰友。

等他到了中南海後,毛主席對他的態度與6年前的完全不一樣,毛主席笑著:“幾年不見,你顯老了。”

彭德懷苦笑著。

接著,毛主席宣布了党中央的命令,任命彭德懷為西南三線建設副總指揮。

彭德懷本來不願意去,他更傾向到農村調查,但是毛主席堅持要他去西南搞建設工作,毛主席為此還說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彭德懷最終同意了。

這一次見面,也成了彭德懷與毛主席一生中最後一次見面。

時光荏苒,轉眼數年,今天的我們,能夠讀到毛主席當年給彭德懷寫的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不禁被兩人的戰鬥友誼所感動。

穿過歷史的塵埃,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風雲的變換,還有那亙古不變的革命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