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20日 -
:
原創
作者:見山說史
蔣介石手下有所謂的“五虎上將”之說,分別是陳誠、顧祝同、劉峙、蔣鼎文、衛立煌。長久以來,人們一提五虎將就會與“能征慣戰”“英勇無敵”等字眼聯系起來,似乎有這種稱呼的人都是威名赫赫的大將軍。
實際上這五位所謂的“虎將”,除了衛立煌,在軍事上都不怎麼在行。國軍大將中真正能稱得起虎將的,另有其人。
一、五虎上將四人徒有虛名
我們先簡要地說說老五虎上將的情況。老五虎都在蔣介石北伐時期當過師長、團長,是當時蔣手下最主要的將領群。後來都陸續晉升為上將,其中陳誠、顧祝同官至一級上將,劉峙、蔣鼎文、衛立煌官至二級上將。
首先是陳誠,這位是蔣介石的頭號乾將,從黃埔軍校時期就跟隨蔣介石,一直寵信不衰,撤到台灣後仍位居要害,是蔣介石麾下掌權時間最長、派系實力穩居第二(第一是桂系李白)的大將。
不可否認的是,陳誠是一位能乾的官員,也是一個頗有見識的政客,尤其是退台之後在穩定局面上出了不少力。但在軍事上著實不是高明之士。他親自參與指揮幾場重要戰役,如魯中系列戰役、遼沈攻勢作戰,都以大敗告終。陳誠處處以蔣介石為模仿的榜樣,在軍事上與蔣介石也有同樣的毛病,不信任手下將領,喜歡一杠子插到底,所以沒有在軍事上取得多少成績。
顧祝同早年進攻紅軍時取得過一定戰績,後來官做大了,見識淺薄、目光狹隘的缺陷日漸暴露,他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期間,拿不出相對合理的總方略。大多數時間只是仰承蔣介石之意,蔣要打哪他便打哪,既沒有真知灼見,也不敢犯顏諫諍。國軍中人稱“顧竹筒”,譏刺其腹中空空無物。
劉峙早期人稱福將,總能出人意料地取得一些勝利。但其人統軍打仗能力僅僅算得及格,稍微遇到硬手肯定吃敗仗。抗日戰爭期間幾乎無一勝績,被人罵為“長腿將軍”,意思是跑得快。內戰期間以三十萬重兵圍困中原解放區,居然沒逮到一支中共建制部隊。淮海戰役期間面對規模空前的決戰,劉峙身為宿將居然麻了爪,拿不出一計一策,數十萬大軍如何布勢,他根本無從措手。淮海戰役戰敗的鍋,劉峙是甩不開的。劉峙戰敗後逃亡南洋,在印尼一所小學裏當教員,給蔣介石集團出了個大大的洋相。
蔣鼎文更是一朵奇葩。抗戰開打後,此公創下一大紀錄,走到哪哪就敗仗,在日軍面前沒有任何招架之力。蔣介石無奈將其撤職查辦。後來此人棄官從商,掙下百萬家業,晚年生活得倒也幸福。臨終前他反複交待兒孫們不要涉足政治,看來是被耽誤的一代商業巨子。
這些人徒有虛名,誰有真名呢?放心,筆者絕不會把五大主力軍長挨個說一遍,張靈甫、孫立人、胡璉、邱清泉雖是熱點人物,也都有各自所長,但都還只是兵團司令、軍長以下的人物,戰略層次不夠,算不上五虎行列。
二、真正五虎將之杜聿明
杜聿明,正牌黃埔高足,一期生中的佼佼者。光亭將軍是國軍諸將中唯一既有帥才又有將勇的頂級大將。
杜聿明幾乎經歷了抗日的全過程。長城抗戰、淞滬會戰、昆侖關血戰、遠征印緬等等,尤其是昆侖關之戰,杜率第五軍正面硬剛日軍,擊斃日軍21旅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
這是杜聿明將勇之最榮耀的時刻。
真正體現他全面軍事才能的時代,是三年解放戰爭時期。
杜聿明從此開啟了與中共兩位特色極其鮮明的方面軍司令較量艱難歷程,一位101,一位粟裕。
杜聿明強就強在,能夠迅速適應兩個作風截然不同的對手。
101的特點是大局觀極強,必須把每個點都考慮成熟才出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命。所以縱觀101在東北諸戰役,很少有險到極點的仗。當然,四平之戰和塔山阻擊戰不是101主動籌劃的,是中央直接下令的,一定程度上超出了101的預期,所以具體步調上未免有一些踉蹌。
打錦州、塔山兩仗時,101能說出我只要塔山、不要傷亡數字的話,其實是非常罕見的。一般情況下,101的正常的狀態是,劉亞樓不斷地匯報,司令員,某某戰鬥勝利了,某某城拿下了。101默默啃兩顆豆子,以示知道了。
一句話,穩如狗。
破這種打法,不能攤開打,而要揪住關鍵要害部位打糾纏,以犀利攻勢打亂其部署。
杜聿明到東北後和101交了幾次手之後很快就摸清了對手特點,之後實施的一系列攻勢作戰打得101手忙腳亂。其實最初在力量對比上杜聿明占優勢,按理說優勢一方就該以穩對穩,逐步壓縮對方生存空間。但一來101最擅長的就是布局,杜聿明不願以短擊長;二來東北攤子太大,中共又極善於在農村發展,所以杜聿明推行重兵突破戰略,哪個地方抓到對手就在哪裏猛打。以局部破全局,擊中了101的軟肋。
101之所以退到哈爾濱仍然感覺不安全,一度提出退到蘇聯境內,就是讓杜聿明這種戰略逼出來的。
如果不是杜聿明後來腎病發作,以及陳誠急著要來東北摘果子,杜聿明一直坐鎮東北和101死磕,東北將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陳誠接棒之後,杜聿明轉到華東戰場。華東戰局是各大戰略區中最奇詭、變化最劇烈的,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這幾場仗,都是以常人難以理解的方式打成功的。粟裕善打奇仗,與101形成鮮明對比,幾乎是另一個極端。
杜聿明對粟裕的策略是以勢壓之。
杜聿明制定的《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概括地說就是以徐州國軍的優勢兵力,把華東野戰軍扼制在山東省內,防止粟裕和劉伯承合兵作戰。
這一計劃看起來似乎平平無奇,實際上卻蘊含著高明的戰略判斷。當時單以華野一軍之力,斷然消滅不了徐州國軍,毛澤東、粟裕的考慮正是要中野、華野聯手殲滅徐州國軍。杜聿明和毛澤東、粟裕在戰略上做到了同步。
其次,杜聿明這個戰略更為狠毒的是,把華野摁在山東省內,繼續消耗山東解放區的經濟、民力,從宏觀上與之對耗。國軍的後方基礎比解放軍雄厚得多,形象地說,就像兩個人都把手腕割開放血,國軍能撐到救護車來,而解放軍撐不到。大決戰前夕,山東老解放區已經喊出了傾家蕩產支援前方的口號。
真正按這樣的戰略實行下去,不見得就能制得住粟裕,畢竟粟大將是老天爺賞飯吃,到底還有多少奇思妙想一般人想不出來。但起碼從當時局面看,山東很難再承受多少大規模戰爭。
可惜的是,蔣介石沒這麼搞。而且華中白崇禧部並沒有出死力配合,杜聿明的計劃推了一半就推不動了。
即使到了淮海戰役關鍵時刻,國軍東側大龍黃百韜兵團被乾碎,徐州風雨飄搖之際,杜聿明仍能帶著核心兵團全須全尾地跑出來。若不是身有扶危定傾的本事,杜聿明早崩潰逃跑了。其實看看邱清泉、李彌、李延年、黃百韜這些人的臨場反應就知道了,邱被末日壓力逼得近乎瘋癲,黃百韜還沒到最後時刻就開始准備遺言(這也是他的一貫作風,豫東戰役被粟裕嚇得就搞過一回),而杜聿明還能強自鎮定,拒絕蔣介石派來接他的飛機。
古大將之風,杜聿明身上猶存。
說了這麼多杜聿明的好,並不是說他的重兵突破戰術就能擊敗101,也不是說他的以勢壓人之術能擊敗粟裕。畢竟我軍打的是軍政雙管齊下,不是軍事單打一,在總的戰略層面,國民党是毫無疑問得不行。但就當時情況來看,國軍諸大將之中,唯有杜聿明看出了關鍵所在,也只有他提出的方案最為貼切。
與此同時,杜聿明的私德也是如皎月之白,在貪汙遍地、貨賂公行、派系傾軋、私利淩駕公義之上的國民党中,他一不貪二不占三不排擠壓制同僚,對上級也保持尊重,這樣的私德很是難得。杜聿明一生唯一與關麟征有過一點點矛盾,不過在杜聿明的忍讓之下,兩人也沒有發生太大問題。杜聿明兩度進東北,諸將對其威嚴十分畏服,指揮作戰無縫插入。兩度在徐州,除了邱清泉對他略為不敬,其他將領,包括許多黃埔一期的同學,對其也是畏威懷德。
為將若此,實是國軍中的清流。這是筆者把他列為新五虎將之首的原因所在。
三、真正五虎將之白崇禧
小諸葛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白崇禧一生打仗甚多,包括最早的新軍閥混戰,後來長征時期進攻紅軍,以及抗戰。
如果說李宗仁是桂系的旗幟,那麼白崇禧就是桂系的壓艙石。李著意於政治而松於軍事,白則專務軍事而在政治上甘心輔佐李宗仁,所以二人一生相處甚好。
正是這種半個派系領袖的身份,讓白崇禧天然具有其他國軍將領不具備的大局觀。
解放戰爭開打之後,白崇禧一直把重心放在華中。從九江指揮所主任到華中“剿總”司令長官,白崇禧所鎮之處,始終沒有發生太大問題。
最能體現他的軍事才能的,一是反制劉鄧挺進大別山。二是與中野對壘。三是淮海戰役前後的掙紮。
先說挺進大別山戰略。中共中央的考慮並不是大別山,而是以大別山威逼武漢和南京,同時掐住長江的腰眼,使上下流無法兼顧。這與當年隋滅南陳時中路軍直逼漢口切斷上下遊聯系,幾乎如出一轍。
對抗敵人的行動,必須先判明其意圖,在這一點上白崇禧做得非常紮實。劉鄧南進之時,蔣介石已然慌了,以為劉鄧要占河南,把河南、山東的部隊四面八方調過來圍追堵截,客觀上使華野的壓力小了許多,所以粟裕能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突然找到戰機,在山東鄆城沙土集狠狠錘了國軍一頓。
白崇禧相對來說就穩得多。不僅預判到毛澤東的真實想法,還預判到劉鄧將會在大別山怎麼打。其實無非就是分兵建立根據地、土改分田、動員農民參軍、建立地方武裝這一套組合拳。
說起來簡單,蔣介石會不知道嗎?和中共打了二十年仗了,就算他不去打聽,每天傳過來的戰報也能讓他耳朵磨出繭子。但蔣介石從內心拒絕承認這些是有效的,楊永泰當年在第五次“圍剿”後在江西推行的一套辦法非常厲害,幾年功夫差點把紅軍留下的種子全掐死。蔣介石只要結果不問過程,仍然覺得這只不過是中共施展的惑心術,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價值。所謂掩耳盜鈴,蔣介石之謂也。
白崇禧不一樣,此公承認中共這一套很厲害,也承認國民党做不到這一點,於是在大別山推行嚴酷的搜殺政策,只要發現老百姓與劉鄧大軍有往來,一律視為通匪,殺人燒屋奪地。大別山區本來人口就不多,白崇禧這麼一弄,如同釜底抽薪一般,弄得劉鄧大軍無法立足。劉鄧雖然派出不少乾部到地方上幫助建立人民政權,但在白崇禧的強大軍事壓力下都沒能堅持下來。
這是在爭奪大別山上白崇禧的成功之處。
與中野對壘方面。白崇禧與劉伯承相比,兩人各有優劣。劉帥的指揮特點是穩准狠,雖然不像粟裕那樣神機天縱,但也是逮住機會能一口咬死你那種。既有101式的穩,也有粟裕式的神光一現,既有老虎的威猛,也有獵豹的矯健,很不好對付。
白崇禧當然也不是嚇大的。戰場決勝,萬變不離其蹤的是軍事實力對比,不管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必須保持對敵軍力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白崇禧對付劉伯承的總體策略是,保住根本之地不失,相機奪取戰略要點,不浪戰,不冒進。與此同時,白崇禧也時時准備抓住機會打一下抓一下,對劉鄧大軍實施突然襲擊。
可以說,雙方都對對方造成不小的困擾。劉鄧大軍最終沒有在大別山建立大片根據地,只在河南中南部站穩腳跟,這就說明了一切,蔣介石把白崇禧用在華中絕對是用對了。
淮海戰役爆發時,白崇禧同樣展現了超越一般國軍將領的戰略眼光。白崇禧幾乎一上來就認識到了必須集華中、華東之力共同會戰的重要性,也摸准了粟裕、劉伯承會兵作戰的意圖。白崇禧甚至一度打算應蔣介石之請,出任徐州、華中兩大“剿總”的總指揮官。
在廟算層面,白崇禧至少是合格、甚至良好,這一點陳誠、何應欽、顧祝同、張治中這些高級官員們都不如白崇禧認識深刻。
白氏最終沒能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矛盾來自於體系傾軋,白崇禧自認無力鎮懾華東系統那幫黃埔悍將,對自己的根本之地也有過多的牽絆考慮,所以中止了聯合指揮。
四、真正五虎將之傅作義
傅作義之強,強在於他以一介晉系附庸,竟能自成一系,甚至上升為方面軍首領,成為坐擁五十餘萬大軍的軍界巨頭。
傅作義之強,強在兩個方面。
一者,具備較強的政治頭腦。他早年是閻錫山的部將,但當日軍侵入華北之際,晉系諸將無人敢去察綏一線抗戰,傅作義數千弱旅敢於進駐綏遠,並在當地推行頗有共產党特色的治理模式,竟能把區區一個小省綏遠經營的鐵桶一般。
後來閻錫山後悔加眼饞想把傅作義調離綏遠,可惜傅氏勢力已成,再加上他善於借助蔣介石與閻錫山的矛盾,終於綏遠紮下根,發展出綏遠系新軍閥勢力,成為近代中國最後一股新興軍閥勢力,形象地說,就是枯枝上發出新芽。試問當時國軍諸將,誰有這樣的本事。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不斷向南、向東擴張,居然能夠進入故都北平,延伸到天津沿海,能力展露的更是淋漓盡致,把閻錫山全方位比了下去。
二者,傅作義在軍事上往往能夠出其不意。
解放戰爭中國軍取得的有數幾場勝利,傅作義參與的大同、集寧戰役和奪取張家口戰役,赫然名列其中。
傅作義往年曾有守城將軍的美名,守涿州一戰成名。其實他的造詣絕不止於死守,而當守則守、當戰則戰,絕不拖泥帶水。大同、集寧戰役我軍之所以失利,固然有料敵不周的失誤,但為何料敵不周?就因為傅作義部隊絕不同於其他國軍部隊,行動非常快,突破了我軍預期。所以倉猝之間打成了遭遇戰。
包括傅作義提出的偷襲西柏坡行動,也是國軍後期罕見的奇峰突起的戰術行動。當年胡宗南率軍進攻延安,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不過就是仗著兵多火力強,對延安實施的硬推,行動之拖遝、指揮之淩亂,令人笑掉大牙。只不過最終拿下延安,掩蓋了所有不足。
傅作義的偷襲西柏坡行動,卻是一場被最終失敗掩蓋了所有光環的、原本十分漂亮的戰術策劃。傅部騎兵實際上已經進至石家莊一線,和我中央警衛部隊交上了火。盡管我方早已通過秘密渠道掌握了傅作義進兵的消息,毛主席還公開發表了新聞揭露傅作義的行軍計劃和兵力。但是實事求是講,中央有沒有出了一身冷汗?華北部隊有沒有被搞得陣腳大亂?
傅作義的厲害,在於政治和軍事的結合。
五、真正五將將之王耀武
說王耀武是五虎將,可能會有人覺得他資歷不太夠。確實,王耀武只是區區黃埔三期,但此公軍事造詣在同輩人中算得上一流。著名的整編74師,其前身是74軍,在抗戰中打得很凶,王耀武曾當過該軍軍長,論軍事水平自然沒得說。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派王耀武到山東組建第二綏靖區,要他坐鎮山東對付共軍。蔣介石用人講究黃陸浙一,王耀武占了一個“黃”字,但“浙、一”兩字都不行。可以說是圈子中的邊緣人。到山東來當綏靖區司令,真正意義是看門狗,不要讓河北、山東的共軍合股,僅此而已。
然而王耀武不甘心。既然當這個司令官,就乾出點事情,讓老蔣看看自己不一般。山東人性格魯直,有時犯了擰勁,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王耀武制定了一個東西對進計劃,讓青島的國軍向西進攻,濟南國軍向東進攻,打通橫貫山東的膠濟鐵路。
蔣介石的經略山東計劃本來沒這一套,還是要王耀武守穩。誰知王耀武抓住了一個很好的空檔,羅榮桓剛剛率山東主力到東北去了,留下的部隊不多,而且粟裕率領的華中部隊還沒殺到山東,山東非常空虛。結果,王耀武楞是率領幾支二流部隊打通了膠濟線。
消息傳到南京,國軍大佬們都樂翻了,意外之喜啊!簡直是白撿一個大胖媳婦。
蔣介石也挺高興,下令升任王耀武為山東省政府主席。
也許有人會說,不過如此啊,後來蔣軍連連在魯南、萊蕪、孟良崮幾大戰役中損兵折將,後來王耀武也在濟南戰役中一敗塗地,有什麼厲害的?
我們先說敗仗。萊蕪戰役王耀武損兵六萬,可是鍋並不是他的,而是陳誠瞎指揮。王耀武早就發覺粟裕主力向北移動,真實目的是聲南擊北。而陳誠和其他諸路國軍將領都沒有看出來。王耀憑什麼看出來的?一靠飛機偵察,二靠經驗嗅覺。
孟良崮就更不要講了,蔣介石並沒有把山東兵權全交給王耀武,他對此戰沒有什麼責任。
王耀武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制定出了反制山東解放區的辦法。山東解放區經營的早,人口多,提供兵員也多,可謂解放戰爭一大擎天巨擘。
王耀武為什麼要搞東西對進?為什麼要著急打通膠濟線?重點不在於讓青島和濟南恢複聯系,而是分割切開中共在山東的幾大解放區。魯中解放區被穿心而過,膠東、濱海、渤海、魯西南被分割成互不聯系的孤立小片,勢必陷入被各個擊破的境地。
此戰略實施的也恰到好處,正值羅榮桓率老部隊剛走、粟裕的華中部隊還未補位,正好打中要害。
孟良崮戰役為何國軍能突入沂蒙山腹地,直接殺到華野指揮部所在地坦埠,與王耀武之前打下的基礎有很大關系。
王耀武在山東只乾了兩年多,而且是憋憋屈屈、沒有多大兵權的情況下,就乾到如此境界。如果假以時日、付以全魯實權,真不知道山東大局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對比胡宗南在西北,手握二十餘萬大軍,全面掌控西北軍政大權,卻打成那個熊樣。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蔣介石沒意識王耀武這塊寶,是他最大的失策。
五、真正五虎將之衛立煌
衛立煌的經歷比較複雜。
蔣介石最初掌握軍權時,衛立煌以非黃埔學員、非浙江人、非保定系的身份,竟然在蔣介石第一軍當上團長、師長,足見其能力非同尋常。
與紅軍作戰時期,衛立煌第一個率兵打進鄂豫皖根據地核心區,拿下金寨縣,被蔣介石頒恩厚賜,把該縣命名為立煌縣。又能見其手段非同一般。
抗戰時衛立煌因為與八路軍交情非同一般,觸動蔣介石猜忌,一度被撤銷職務。
但當遠征軍形勢危急之時,國難思良將,蔣介石不得不起用衛立煌為遠征軍司令長官。1945年4月,衛立煌甚至一度升任盟軍中國戰區陸軍副總司令。
不過蔣介石始終與衛立煌存有芥蒂,抗戰勝利後找借口攆衛立煌出國考察,剝奪了他的軍權。
命運起起伏伏。1948年初,東北戰局出現重大變化,陳誠被101打得灰頭土臉,鄭洞國難當大任,杜聿明身在華東無法投身,東北國軍大局無人主持。環顧軍界諸大佬,沒有一個可用的,蔣介石不得不再次起用衛立煌。
衛立煌無可奈何到東北上任,一上任就采取了按兵不動策略。
有人說衛立煌這時已成臥底,按兵不動相當於投降。說這話的人未免太過事後諸葛亮。衛立煌雖然同情共產党、與朱德周恩來等人交情甚好,然而他畢竟有自己的出身立場,在沒有徹底轉換陣營之前,他怎麼能拿東北國軍數十萬人馬的性命前途當兒戲呢?
當時不戰確實有不戰的理由。衛立煌的基本思路是,兵不夠用,新一、新六幾個主力軍都已經打的傷了元氣,必須抓緊整補部隊,而非與林彪決戰。
這與蔣介石迅速打通沈錦線、把東北兵力撤入關內的思路完全相反,所以兩人產生一連串的沖突。
蔣介石的軍事策略是對的,打不過就跑。但衛立煌的思路也不錯,東北畢竟還沒有丟,國民党的法統也還沒倒,還有一定努力的空間。共軍從十幾萬人發展到幾十萬人,人家能做到,自己就不能嗎?再怎麼說,也不能試也不試就投降。
孤軍孤勇,衛立煌時至此境地仍有這樣的勇氣,也算得一代雄傑。較之一般國軍將領,有的逃有的降有的死,衛立煌稱得上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