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劉邦對匈奴要采取和親政策_漢朝_大明_經濟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23日 -
:       
 

原創

作者:見山說史

都說兩宋不和親,大明不和親。但實際上兩宋和大明都亡於外族,不和親是不自信的表現。劉邦的和親確是是出於“無奈”但絕對是當時唯一而最恰當的戰略選擇。是守攻防兼備對策,以守為上,攻為輔。這裏要指出的是提出這個建議的謀臣叫婁敬。

最初劉邦也不是不想武力解決。但一場白登之圍讓劉邦感覺到武力無法解決匈奴問題,劉邦後來之所以采取和親政策,讓宗室之女和親匈奴高層。再加上邊境貿易,采取相對緩和與安撫為上的策略,原因就在於當時漢朝初年經濟和軍事能力的弱小,和親確實是被迫,以此換取邊境安全。看似漢朝輸了,但漢朝以空間換時間,歷時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讓漢朝經濟和軍事實力有了質的提高。給漢武帝討伐匈奴奠定了經濟基礎。

匈奴以遊牧為主,就注定了匈奴的對漢朝的侵略必須以劫掠上,而漢朝要想擊敗以“遊擊戰”就必須以強大的經濟為基礎,但在當時劉邦的時代顯然不具備。忍耐就是唯一的選擇,和親就是唯一的策略。所以說和親政策不丟人。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了漢朝國家利益而遠走和親的普通女子(以宗室公主的名義)。她們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了青春與自我。等到漢武帝平定匈奴以後,基本上和親政策就取消了,到了漢和帝時期,就是匈奴向漢朝主動提出和親而不得,雙方實力的互換導致和親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amocity
amocity

  


由此來看兩宋和大明他們之所以沒有采取和親,一是自認為“丟人”二是對方無需求,最關鍵一點在兩宋和大明和親意義已經不存在。漢朝和親是建立在漢朝的強大的基礎之上,而兩宋和大明則是趨於戰略平衡態勢。沒有和親戰略意義。在漢武帝以後的漢昭帝與漢和帝時期,是匈奴主動要求和親,以及後期西漢與烏孫的和親,都是處於分裂和制約匈奴。戰略目的是出於主動進攻。與劉邦時代已經大不相同。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