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在明朝時期,緬甸、越南都是我們的領土_雲南省_統治_範圍


字體大小:
2024年11月03日 -
:       
 

原創

作者:王紅旭愛運動

今天科普一下明朝時期西南的領土範圍,不僅雲南省範圍比滿清時期要大,而且還擁有滿清兩百多年不曾統治過的三宣六慰司。

注意,這些地方在明朝時期大部分都是實控,後面隨著明朝國力的衰弱和滅亡,才逐步脫離明朝統治,但也一直名義上屬於明朝領土,如果明朝不亡,平定流民以及後金後,以明朝對收複失地的執念來看,這些地方大概率還會重新恢複實控。

比如交趾,宣宗時期曾一度放棄,但後面到了嘉靖年間,這個不上朝的老道還是派大將仇鸞重新進行了收複。

說起三宣六慰所包含的“

amocity
amocity

  


緬甸全境、泰國北部、老撾中部、印度東部

”等地時,是不能用“自古以來”這幾個字來形容的,因為明朝之前,從來沒有中原王朝實際統治過這些區域,包括元朝在內。

甚至

雲南

都是長期遊離於中原王朝政權統治範圍之外的地方,真正的實現改土歸流是在明朝時期,真正的納入中國領土範圍也是在明朝時期。

也就是說,中國真正的擁有雲南等地,是在明朝時期完成的。

唐太宗時雲南自守,至高宗時始入貢。朝廷待之至重,反生侮慢。唐前後凡九加兵,戰屢不勝,唐終不能馭。元世祖親下雲南,令親王鎮守之。終元百年間,前後七叛。—《明太祖致征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書》

唐朝時期對於統治雲南的南詔國嚴格來說是算不得實控的。到宋朝時,宋太祖更是說:“大渡河以西,非我所有也。”

元朝時期控制要強一些,但治理雲南主要靠的是大理段氏才能實現對雲南的統治。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才真正完成了對雲南穩固而可靠的統治,使得今日之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平定雲南全境後說:“

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耳

”,然後廢除元朝時期的行政制度,重新劃分並設置雲南布政司。

但前元殘餘勢力和當地土司勢力依然強大,於是在洪武十五年又設置雲南都指揮使司。

至於對當時的管理,太祖皇帝並沒有強制改革,而是堅持滇人治滇,逐步實現漢化,這也是有明一代治理邊疆的一大特色,最大限度的減小矛盾,使用當地人來治理當地,潛移默化的實現中原王朝的長久統治。

到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雲南大局已定,朱元璋命義子沐英世鎮雲南,這一決策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也正是因為沐氏一族的鎮守雲南,才最終使得雲南從各方面全面認同了中原王朝,並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當時緊鄰雲南的還有一個強敵,就是麓川王國。

在朱元璋治理雲南之時,各地土司紛紛倒向明朝,麓川王國實際範圍大幅度縮水。

而老朱的下一步策略,就是把麓川王國徹底納入版圖範圍:

近禦史李原名歸自平緬,朕聽其所陳,知百夷譎詐之詳,雖百千萬言無一言可信。由是觀之,蠻夷反欲窺伺中國,為我邊患。符至,可即葺壘。金齒、楚雄、品甸及瀾滄江中道須高城深池,固其營柵,多置火銃為守備。賊來勿輕與戰,相機乃動。往歲雲南軍中遣人至百夷,多貪財貨。不察事勢輕重,張威賈勇,貽笑諸蠻。又因靖江王不才,以大理印行令旨,皆非道理。致其侮慢,上累朝廷。繼今不許一人往平緬,惟靜以待之。彼若有文移,則大略答之,否則勿答。應有職貢之物,皆不得取。如是數年之後,

則麓川之地可入版圖矣

。卿等固守朕言毋怠。—《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二》

而後麓川與雲南叛軍相呼應,群起反叛,朱元璋命沐英、耿炳文等帥大軍二十萬,前後與麓川思倫發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展開大戰。

事實上明軍軍隊是先後到達的,開始只有沐英的三萬鐵騎晝夜兼程十五日趕到定邊府,與麓川軍隊展開大戰,明朝那些事兒中記載的三段擊戰法的應用,就在此時。

麓川之戰後,史料記載:“百夷遂平”,明廷也開始對思氏一族的領地範圍收納貢賦。

而後明朝逐步在西南一帶經營,到成祖朱棣時期,三宣六慰已然成型,領土範圍最大時,我們是擁有

印度洋出海口

的。

《明史·雲南土司傳》及《明史·地理志》載:

1382年設

麓川宣慰使司

,轄境在今德宏州及邊外若乾地區。

1404年設

木邦宣慰使司

,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

1404年設

孟養宣慰使司

,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

1403年設

緬甸宣慰司

,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

1424年設

底兀剌宣慰司

,在緬甸宣慰之南,舊蒲甘伊洛瓦底江以東即洞吾之地。

1406年設

大古剌宣慰司

,在伊洛瓦底江入海三角洲之白古,即馬革為得棱子地。

1406年設

底馬撒宣慰司

,在薩爾溫江入海,丹那悉林地帶,南至土瓦。

1404年設

八百大甸宣慰使司

,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

1403年設

老撾宣慰使司

,其地在今老撾境內。

1384年設

車裏宣慰使司

,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十宣慰司。

1405年設

孟艮

,在今緬甸南撣邦景棟一帶,1382年設

孟定

在南定河流域及以南地區,稱

二禦夷府

。其統治範圍

包括今雲南德宏、西雙版納及老撾、緬甸大部,以及泰國的一部分

其中底馬撒宣慰司的位置,經現代考證應該為下圖的位置:

清修《明史》在編纂時,稱底馬撒宣慰司位於“大古剌東南”,也就是今天的緬甸勃固東南一帶,是錯的。

以上所有區域,除雲南在明朝時期因為沐氏一族鎮守雲南,實行了比較徹底的改土歸流,所以滿清繼承下來以外,其餘所有領土,明亡後統統丟失。

乾隆是知道明朝強盛時期的領土範圍的,曾試圖收複緬甸和交趾,妄想恢複洪武永樂朝的領土範圍,但都以失敗告終。

而後到正統年間,麓川再次反叛,明朝自正統四年(1439年)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由太監王振、兵部尚書王驥主導下,進行“三征麓川”,將麓川思氏的勢力趕到了伊洛瓦底江以西,並將思任發的孫子思命發發配“

沿海登州衛安置,月給米二石

”。

麓川徹底平定。

後緬甸土司莽瑞體建立洞吾王朝,與木邦、孟養、孟密等土司混戰,雲南巡撫陳用賓為以防萬一,於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

在騰沖衛設立神護關、萬仞關、巨石關、銅壁關、鐵壁關、虎距關、天馬關、漢龍關等八關。

現在許多人認為,八關的設置,意味著明朝主觀上放棄了設置在八關以外的蠻莫、猛密、孟養、木邦、老撾、八百等地統治。

但事實上能這麼簡單粗暴的認定嗎?

答案是否定的,關卡的設立猶如長城的作用,是保護我們領土的最後防線的,並不是說長城以外的地方就主動放棄了,這種看到史書記載設立關卡就說外面領土放棄的說法,簡直有些侮辱眾人的智商。

下面拿幾個當時的例子進行一下說明:

蠻莫:

明朝時期是沒有什麼國界劃定的,誰強地方就是誰的,比如查《明史》“地理志”和“雲南土司傳”可以看到蠻莫的部分淵源:

蠻莫:明萬歷十三年(1585)置。

原隸木邦,明成化年間(1465-1487)始為孟密所有,弘治十年(1497)又為孟養思陸所據,為毗鄰各土司的爭奪之地。

看到這裏是不是感覺這個地方一直就不是明朝的呢?但我要告訴你,就以上這樣的記載根本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因為接下來就有如下記載:

萬歷十一年(1583)劉綖征緬駐兵於此。

十三年(1585)析孟密地置蠻莫安撫司,治所即今緬甸的曼冒(距今八莫東北1日程)。建大將軍行署於威遠營(今八莫)。

是蠻莫自弘治年間就為

孟養思陸所據

後,就不歸明朝了嗎?那為什麼萬歷年間大將劉挺征伐緬甸又可以安然駐兵於此呢?

古時候領土並沒有嚴格界定,只要這片領土名義上屬於明朝,有能力時可以隨時出兵收複,這就是道理。

談及蠻莫,清史稿中怎麼記載呢:

《清史稿·緬甸傳》稱蠻莫為八募,又稱新街。因自明代起,華人來此經商者日眾,曾有“大明街”,華商達數萬人,成為興旺的新街故名。其地為滇緬交通所經。

另外我查《明史》,看到蠻莫是在萬歷十二年九月才新設置的安撫司:

萬歷十二年九月

也。逾年複鑄隴川宣撫司及孟定府印,升孟密安撫為宣撫司。

添設安撫司二

曰蠻莫

,曰耿馬;長官司二,曰孟璉,曰孟養;千戶所二,一居姚關,一居孟淋砦,皆名之曰鎮安;並鑄印記,

建大將行署於蠻莫

。從雲南巡撫劉世曾之議也。於是,多士寧之子思順襲隴川宣撫使。

而某些“專家”們依據的是萬歷二十二年設置的一些防禦性關隘,就此認定明朝主動放棄了關隘以外的地方,真是讓人無語。前後不過十年,新設立的安撫司,會主動放棄嗎?

所謂的關隘的設立,是在保衛我們領土的底線而已,並不是說關隘外的地方就不要了。

事實上一直到萬歷三十年,才有關於蠻莫宣撫司被攻陷的記載

,也就是說,明朝在萬歷二十二年設立防禦性關隘以後,處在關隘外面的蠻莫等地一直到萬歷三十年才被攻陷,足足防禦了八年之久!

這已經足以說明設立關隘的作用更多的是基於當時現狀未雨綢繆的考慮,明廷並沒有主動放棄這些地方了。

三十年春正月己未

,以四方災異敕修省。二月己卯,不豫,召大學士沈一貫於啟祥宮,命罷礦稅,停織造,釋逮擊,複建言諸臣職。翼日,疾瘳,寢前詔。甲申,重建乾清、坤寧宮。閏月丙申,複河套諸部貢市。戊午,河州黃河竭。三月甲申,騰越民變,殺稅監委官。夏四月辛醜,振順天、永平饑。五月乙亥,法司請熱審,不報。秋七月辛巳,邊餉缺,命嚴催積逋。是月,

緬賊陷蠻莫宣撫司

,宣撫思正奔騰越,賊追至,有司殺正以謝賊,始解。冬十月戊戌,振江北災。丙辰,停刑。是年,琉球、哈密入貢。

猛密:

猛密這裏也可以說明我的觀點:

萬歷初,居頃之,

緬遣兵爭蠻莫,材合兩土司兵敗緬眾

,殺大曩長,逐散奪去。緬帥莽應裏益兵至孟養,複擊沈其舟,斬其將一人,乃退。有

猛密

者,地在緬境,數為緬侵奪,

舉族內徙

,有司居之戶碗。至是,

緬勢稍屈,材資遣還故土

。亡何,緬人驅象陣大舉複仇,

兩土司告急

。材遣遊擊劉天俸率把總寇崇德等出威緬,渡金沙江,與孟養兵會遮浪,

迎擊之

賊大敗

,生擒繡衣賊將三人。巡撫劉世曾、總兵官沐昌祚以大捷聞,詔令覆勘。未上,而材擢右僉都禦史,撫治鄖陽。

可以看到,萬歷初年時,猛密因為土司打不過叛軍,舉族內遷,後面勢力稍微恢複後又遷回故土,等敵人來犯,兩位土司告急時,當時明軍兵力強盛,出兵擊賊,取得大勝!

後面到萬歷十一年,叛賊又攻猛密,明朝又勝,這時的記載是:

無何,緬人複寇猛密,把總高國春大破之。子龍以犄角功,亦優敘。自是,

蠻人先附緬者,多來附

當地人先前歸附叛軍的,又重新歸附了明朝。

這一理論對緬甸同樣適用:

及是,鈺複開示百方,與之盟誓。時官軍亦大集,諸將劉綎、鄧子龍各率勁師至,環壁四面。鳳懼,乃令妻子及部曲來降。

綎責令獻金牌、符印及蠻莫、猛密地

。乃以送鳳妻子還隴川為名,分兵趨沙木籠山,先據其險,而自領大兵馳入隴川。鳳度無可脫,遂詣軍門降。

綎複率兵進緬

緬將先遁

,留少兵隴川,綎攻之,

鳳子曩烏亦降

,綎乃攜鳳父子往攻蠻莫,蠻莫賊知鳳降,馳報應裏,發兵圖隴川。綎乘機掩殺,賊窘,

乞降

amocity
amocity

  


縛緬人及象馬來獻

。遂招撫孟養賊,賊將乘象走,追獲之。

複移師圍孟璉

,生擒其魁,隴川平。獻俘於朝,帝為告謝郊廟,時萬歷十二年九月也。

大將劉挺和鄧子龍,率軍進攻緬甸叛軍,叛軍降,其地複歸明朝。

越南:

這裏有一點關於嘉靖年間收複安南的記載,一起貼出來吧:

汪文盛,字希周,崇陽人。

嘉靖

初,歷福州知府,遷浙江、陝西副使,皆督學校。擢雲南按察使。十五年冬,廷議將討安南。以文盛才,就拜右僉都禦史,巡撫其地。黔國公沐朝輔幼,兵事一決於文盛。副使鮑象賢言剿不如撫,文盛然之。

會聞莫登庸已篡位,安南舊臣不服,多據地構兵。有武文淵者,據宣光,以所部萬人降。獻進兵地圖,且言舊臣阮仁蓮、黎景瑂等皆分據一方與登庸抗,天兵至,號召國中義士,諸方並起,登庸可擒也。文盛以聞。授文淵四品章服,子弟給冠帶。文盛又招安南旁近諸國助討,皆聽命。乃奏言:“

老撾地廣兵眾,可使當一面

八百、車裏、孟艮多兵象

可備征調

。酋長俱未襲職,乞免其保勘,先授以官,彼必鼓勇為用。”帝悉從之。文盛乃檄安南所部以土地歸者,仍故職,並諭登庸歸命。攻破鎮守營,方瀛救之失利。登庸部眾多來附,文盛列營樹柵蓮花灘處之。蓮花灘者,蒙自縣地,當交、廣水陸沖,為安南腹裏。

登庸益懼,請降

,願修貢,因言黎寧阮氏子,所持印亦偽。文盛以聞,

朝議不許

。既而毛伯溫至南寧,

受登庸降如文盛議,安南遂定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明朝對於

三宣六慰

的兵源是可以隨意征調的,並且強盛一些的如老撾等地,可以以當地土司為首獨當一面,獨自抗敵。

汪文盛當時對安南的態度是必須收複,以土地來歸,可以讓他仍然襲故職。開始時莫登庸不想這樣,請降,但只願修貢。

得到的答複是,朝議不許,於是莫登庸只得接受汪文盛的條件,率土來降,安南遂定。

自此,莫登庸的越南北部大片區域重新劃歸到明朝領土範圍之內,直到明亡。而一直吹噓自己開疆擴土的後面王朝,對越南作戰也如對戰緬甸一般,也是屢戰屢敗,使得越南自此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不在為中國所有。

緬甸、越南等地領土,是明朝丟失還是清朝丟失?

這個問題其實標准不好界定,可以算是明朝丟失的,因為緬甸、越南甚至後金崛起的東北區域,基本都可以說是在萬歷末期明朝就對許多地方降低了控制力。

另外還有西藏地區,是在崇禎初年明朝也開始無力控制。

如果以上地區繼任的王朝都無力收複的話,卻是可以說是明朝末期丟失的,但歸根結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下面繼任王朝的無能,才使得這些區域不再為中華所有。

因為按王朝末期失地來算的話,每一個王朝最後都是丟的土地一分不剩才亡國的。

明朝晚期內憂外患,看上面我發的蠻莫等地的記錄就可以知道,萬歷年間一直在對三宣六慰範圍內的反叛勢力用兵,同時萬歷年間還有著名的萬歷三大征和對東北地區的薩爾滸之戰。

等到天啟和崇禎年間,朝廷的首要任務就變成了應對國內流民,其次就是消滅後金。這兩項首要大患去除後,接下來一定如崇禎心心念念的“收複遼東”一般,去收複譬如三宣六慰這樣的邊遠領土。

事要一件一件的做,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緬甸到明亡後,哪怕是南明期間,認不認明朝是正統呢?

永歷帝朱由榔是1659年初無奈之下,逃到緬甸的。許多人所不知道的一點是,永歷帝在緬甸足足待了三年之久,是在1661年吳三桂大兵壓境之下,才被迫交出永歷帝的。

當時的明朝基本可以說已經亡了,永歷帝名義上是君主,但已經毫無實力可言,南明內鬥不斷,而且戰局上節節敗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明清之間應該怎麼選擇,但緬甸可以接納永歷帝,並且收留下來,我個人覺得這是可以說明一部分問題的。

清朝建立以後,丟失的緬甸和越南應該算在誰的頭上呢?

很搞笑,我搜蠻莫時看到了如下記載:

一個王朝的初期一般都處於武力強盛的時期,收複前朝故土也必將容易,比如明朝的大部分領土也都是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打下來的,也基本涵蓋了元朝時期的領土範圍。

滿清建立後在初入關時,明朝末期控制力已經減弱的西藏就主動聯系了清王朝,請求印信封爵,相信西南地區的情況也差不多一樣。

中華易主後拜了新的碼頭,但發現這個碼頭奇裝異服,活像個非主流,於是態度轉變,由向化變為敵視。

除了感情上無法征服以外,同時武力上也拉胯,“十全”多次派兵出征,結果都不能勝,所以西南邊陲就逐漸分成數國,明朝時期的文化大同策略完全白做,落得功虧一簣。

果敢:

果敢這個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生存在緬甸境內的漢民族人群,現在在緬甸已經淪為了少數民族。

清朝開始是擁有果敢和野人山等區域的,到後期劃定邊界線時,這塊加起來

約3.4萬平方公裏,

相當於一個海南島大小的領土就徹底消失了。

如果從明朝控制的範圍來看,失去的有十幾萬平方公裏領土。1897年,中英的《續議滇緬務條約附款》簽訂,包括果敢等地區被劃走。

結論

滿清王朝建立以後,三宣六慰是有可能恢複的,並且事實上滿清當時也收複了一部分,但後續又丟失了。

到底是因為誰丟的,你們自己判定吧,見仁見智,我的認定是,責任在滿清。

好了也懶得整理了,文章到此為止。寫的是亂七八糟,但為什麼會寫這篇呢?

因為黑子的腦回路,永遠那麼清奇:

圖中居然還能打上“南明時期大致邊界”幾個字,真是讓我佩服。

一個王朝晚期,一定是存在各種問題以後才會滅亡。如果明朝一直到末年還能有效的控制如此之遠的地方,那我真不知道這樣的王朝為什麼還會滅亡的。

按理說,新任王朝收複之前王朝的舊有疆域應該說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滿清的奇特審美觀使得這些區域的人民抵抗情緒異常強烈,清實錄記載,滿清打算讓這些領地的人民同樣剃發易服。

《清高宗實錄》:滇省內地土司所屬夷民尚皆蓄發,狀貌、服飾與外域莽子、木匪相似,是以莽匪及各野夷入境,猝難別識,請令沿邊土司地方及新定整欠、孟艮等處夷民,一體薙發留辮,俾遵國制,並杜莽匪溷淆。

說真的,在控制力較強的地方,時刻有大兵手執武器執行留頭不留發的政策,百姓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還是不太敢於反抗的。但這些偏遠地區,本來就有土司鎮守,有完整的軍隊體系,還實行這一套,就有些異想天開了。

不出意外的在清緬戰爭之後,

孟拱、孟養、木邦、蠻暮這些地方,就完全、徹底、永久性的脫離了中原王朝。

孟拱、孟養、木邦、蠻暮諸土司屬緬,因緬為藩,雖分其地與緬,不啻仍為吾屬。

滿清記載歷史是很有一套的,無論什麼事情都能說的冠冕堂皇。清緬戰爭打的一塌糊塗,土司諸地也歸了緬甸,還要在史書中寫一句“

不啻仍為吾屬

”。

真是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的典範。

但自己的記載總有許多矛盾:

“緬事粗定,邊釁不開,彼此相安,遂有相沿之定界”。

打了一場仗,灰頭土臉的把地方劃了出去,在史書中寫下“緬事粗定”。前面都一副鋼牙的說“仍為你屬”了,還“相沿之定界”,而且“彼此相安”,也是厲害。

我大清萬歲萬歲萬萬歲,仙福永享,壽與天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