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12月16日 -
:
原創
作者:清竹雅韻讀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在中國是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但這個常識在國際上卻並沒有共識,也不被承認。很多國家的歷史學者認為中國並沒有五千年的歷史,而是只有四千年,甚至三千年的歷史。
為什麼中外學者的認知會差這麼多,差出了一兩千年,國外的歷史學者是對中國的哪段歷史有所懷疑呢?夏朝。
很多國外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並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覺得中國的歷史應該從商朝算起。
夏朝的爭議點在哪裏呢?
上古時期的中國人
“子虛烏有”的夏
在知道國外的歷史學者不承認我國的夏朝時,不少人應該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到底是夏朝有問題,還是外國人的心態有問題?”
難道不是因為老外自己的文化不夠長,對我們羨慕嫉妒恨,於是就想把我們的歷史也否定掉。或者乾脆就是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考慮想要通過否定我們的歷史來打壓矮化中國人。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真就有些冤枉國外的歷史學者了。之所以對於夏朝的存在中外的歷史學者有這麼大的分歧,原因並不出在國籍上,而在於雙方研究歷史的方法有所不同。
中國學者研究歷史,會把古籍、史書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在《史記》等多部史書中都出現了關於夏朝較為詳細的記載。既然古人都說存在一個夏朝,那麼今天的歷史學者自然也延續這一種觀點,認為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夏朝時的中國範圍
但西方的學者不這麼認為,西方的學者認為一切應以“事實說話”,文獻只是二手資料,史書的記載是靠不住的,只能作為一個參考,那什麼是信得過的呢?出土文物,只有文物能算作一手資料。
古人寫出來的東西不可信,現代人挖出來的東西才可信。
這種想法也是有一定依據的。因為記錄歷史的人出於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並不能夠還原歷史的原貌。就像我們小時候都玩過的傳話遊戲,同一句話經過幾個人的口述轉達,就漸漸變形走樣了,甚至最後的意義變得南轅北轍。
史書的作者不可能親眼見證每一個歷史時刻發生的瞬間,必然需要他人的轉述才能知道發生了什麼,所以史書上記錄下的歷史已經經過很多人多次的加工了。
即便是史官親眼見證當場記下來的歷史,可信麼?也不可信。
大禹
曾經國外有一位歷史老師就在課堂上做了個小實驗,他安排了一個人在他講課的過程中沖進課堂給他一拳然後離開。教室裏的學生都被眼前發生的一幕震驚了。挨揍的老師沒有生氣也沒有報警,反而是要學生們把剛才那一幕到底發生了什麼寫下來,結果學生寫得也是五花八門,幾乎每個學生寫的都不一樣。有人說是歹徒有人說是情敵,有人說是老師把歹徒打跑了,有人說是情敵把老師打趴了···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這就是人記錄的局限性。所以國外的歷史學者覺得史書的參考性不高,畢竟寫書的也只是一個人而已。
何況中國歷史上記錄下夏朝的古籍距離夏朝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史書的記載缺乏可信度。但文物是客觀存在的,通過現代的科技方法就能知道它們的年份。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目前關於夏的疑點有哪些呢?
一、沒有挖掘出任何標有“夏”的物品。
目前商朝的甲骨文已經挖掘出了4000多片,被識別出的文字也有1500多個,但這其中並沒有“夏”字,如果在商朝的時候連夏字都沒有,在商朝之前怎麼可能會有一個朝代以“夏”作為國號呢?
那會不會商朝時實際有“夏”,只是發掘出的甲骨文中剛好沒有夏呢?現在的考古研究表明,在殷商的天文歷法中,只有“春秋”兩個季節,這也是後來古語中以“春秋”指代歲月的由來。“夏冬”的概念要到春秋時期才真正出現,所以連“夏天”概念都沒有的商朝自然也不會有“夏”字。
甲骨文
二、缺少商朝人知道夏朝的證據
甲骨文是商朝時作為占卜用的,在那個迷信的年代,當時的人幾乎在做所有的事情之前都要占卜,也因此甲骨文就記錄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了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目前發現的關於商湯的記錄就有幾百條之多,按理說,一個君主最大的功績就是推翻了舊王朝建立新王朝,可在這幾百條的記錄中,沒有一條是說商湯滅夏的。
這太奇怪了,就像有人寫關於毛主席的書,只講他的詩詞文學創作卻對他領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事情只字未提。
黃帝
歷史文獻太晚,可信度不足。
商朝是距離夏朝最近的一個時代,目前並沒有找到商朝時任何關於夏朝的記錄,那我們這些後世的人又是怎麼知道夏朝的存在的呢?來自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已經是距離夏朝1500多年後的事情了,你會拿3522年人寫的史書來研究2022年發生的事情麼?
商朝時就沒有關於夏朝的任何記載,而漢代的司馬遷卻能把所有夏王的名字羅列出來,他又是從哪知道的這些事呢?
在司馬遷的《史記》之前也有記載過夏朝,就是《尚書》,但不少考古學家認為《尚書》中關於夏朝的幾篇文章,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偽造的,春秋戰國距離夏朝也過去了1000多年了。
司馬遷
夏朝發掘的進展
原本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大討論似乎種種證據都指向了夏朝是一個古人虛構出來的朝代,直到二裏頭夏文化遺址的發現。
二裏頭遺址發現之初被認為是商朝時代的遺址,這種觀點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二裏頭為夏都的說法才逐漸有了共識,這期間究竟是又發現了什麼,才有了這樣的認知改變呢?
二裏頭遺址
改商都為夏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年代
通過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研究判斷二裏頭所存在的年代區間應該是在更久遠的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間。大概是距今3800-3500年這段時間裏。這個時間要早於商朝存在的時間,與史書上關於夏朝存在的時間記錄是吻合的。
二、地理位置
除了年代吻合外,二裏頭遺址位於河南省西部,這也與史書中關於夏朝所在位置的記錄吻合。
王族器物
2002年時從二裏頭遺址中出土了一件後來被稱為“中國龍”的綠松石龍形器。全長70厘米,由2000多片綠松石組成,很顯然這是一件王室貴族才會使用的器物。
二裏頭遺址還原
基於以上的三點,讓夏朝的真實性大大提高,但二裏頭遺址的發現,並沒有讓“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蓋棺論定,因為想要證明夏朝真實有三個必要條件:
文物上要出現屬於這個國家的文字;
出現屬於這個國家的器物;
發掘屬於這個國家的大規模城池。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因為如果只有文字至多證明確實存在過一個民族,但不能證明他們建立了一個朝代,比如猶太人,他們就有自己的文明,但他們一直在漂泊,沒有自己的國家。
只有器物只能說明確實存在過一個文明,比如考古學者就挖掘出了原始人打造的石器,這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有了一定的文明,但離國家還差得很遠。
如果只是發現了城池,就沒辦法確定到底屬於歷史上的哪個國家,所以必須要既有文字又要器物還有城池才能證明確實存在過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目前二裏頭遺址缺失的一環就是文字。
如果能發掘出一種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那麼夏朝的存在就可以成為無可置疑的事實。
二裏頭出土文物
美國教科書中的夏朝
既然史書不可靠,遺址的挖掘還缺少文字,那麼西方人又是怎麼看待夏朝這個有爭議的朝代的呢?
要想了解他們的態度,歷史教科書是最具參考性的,其他的歷史書代表的只是史學家個人的觀點,而教科書可以被視作是這個國家的官方態度。
以美國的教科書為例,美國自己只有300年的歷史,美國的歷史課只有世界史。因為美國的歷史課基本都在教授其他國家的歷史,所以相對比較客觀,都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來看的。
在這本教科書中美國人是這樣描述夏朝的:
中國的歷史學者對於夏朝是否存在持有十分固執的態度,堅稱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是中華文明的開端。但實際上連中國人自己對於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朝代知道的也並不多,也沒有足夠的考古證據來證明這個朝代真正存在過。
與夏朝不同,有足夠的證據明顯商朝存在過,考古學家在中國北方的河南省發現了許多商朝時期的城市遺址,以及甲骨文,這些證據表明商朝在定都安陽之前至少還有過五座城池,在這些城池中也挖掘出了王族的遺留物品。
中國人把黃河視作是他們的母親河,這條河對於他們的意義重大,所以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朝代都在黃河附近的平原地區建立起了文明,商朝的王族陵墓也分布在黃河的附近。
而McDougalLittell出版的《WordHistory,PatternofInteraction》中則是這樣講述的:
早在四千年前,早期的中國人就已經離開了高原地區,開始沿著黃河兩岸定居生活了,大約在公元2000年前,在黃河岸邊定居的中國人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人們開始走向部落聯合,早期的城市開始出現。
在中國人的神話傳說中,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夏朝的創始人禹不僅是一位國王也是傑出的工程師和數學家,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族人們征服了黃河以及其他的河流,讓當時的中國人不再受到洪水的侵擾。這些神話故事反映了當時中國早期文明社會形成的過程。
可以看出美國的歷史書並沒有著力於論證夏朝是否存在,試圖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更像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轉達中國的那段歷史。他們承認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國人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但這個時期的文明是否已經發展到建立國家,這個國家是不是夏朝,目前還沒有定論。
所以教科書中只說是“傳說中的夏朝”,編寫教科書的學者只是把夏朝作為一種“說法”傳達給了美國的學生,至於學生怎麼想,采取哪一種態度與想法則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
不肯定也不否定,秉持學術概念共存的態度。
因為歷史就是這樣一門學科,人不可能回到過去,不管是文物還是文獻其實都不是一手資料,目前我們對於文物的年代分析也只是基於現代的科學手段。但科學與迷信的區別就在於,科學的“可證偽性”,判斷一樣東西是科學還是迷信,很簡單,看能不能推翻它,證明它是錯的,能被推翻的才是科學。
比如愛因斯坦就推翻了牛頓,或許未來有一天也會有人推翻愛因斯坦。人的認知原本就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進步,一點點接近真相的過程。接近真相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目前所有的認知都可能是片面的,錯誤的。
今年的科學手段證明了二裏頭遺址存在於3000多年前,可能幾年後又有更先進的測量技術問世,測量的結果被修正成了1000多年前,或5000多年前。所以科學就是這麼一回事,科學從來不是真理本身,而是熱愛真理,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不斷地接近。
目前關於夏朝,已經挖掘出了城池與器物,缺少的一環只是文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挖掘出夏朝的文字。目前的考古發現也只是還原了歷史的冰山一角,每年還不斷地有新的遺址墓葬被發現。
即便夏朝的存在沒辦法被證實,也無法否定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事實,因為我們已經發掘出了比夏朝存在的時間還要早的龍山文化三星堆文化,這些遺址文物都證明著中華幾千年前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