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12月25日 -
:
原創
作者:我淡如菊
《春秋》是我國周代魯國的史書,也是中國最早使用編年體寫的史書。它記載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公元前481)長達242年的歷史。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叛後,為了穩定東方局勢,分封了自己的七個兒子就封諸侯,其中魯國首任國君就是周公的長子伯禽。伯禽傳了十三世到了魯隱公,此時距離平王東遷過去了22年,孔子的著作《春秋》由此開篇。
孔子寫《春秋》是從魯國第十四代君主魯隱公(公元前722年)開始記述的,不是為了紀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更不是因為魯國之前的歷史無法考證。而是孔子希望通過褒揚魯隱公以庶子繼承國君之位卻堅定地維護了宗法制最後導致身死的故事,讓天下人重新重視,遵守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要知道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自西周初年定下的宗法制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天子到諸侯,從諸侯再到士大夫,可謂是層層失控。不但下克上成風,而且小宗驅逐大宗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和“莊公克段於鄢”。這些無視等級倫理的事件層出不窮的發生,直接破壞了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宗法制。同時,此種無視宗法等級秩序的行為也間接導致了諸侯之間的相互征伐,不但消耗了國力,而且也讓四方蠻夷戎狄起了覬覦之心。
為了重新讓東周這個亂世盡快恢複儒家的秩序,公元前483年之前,孔子奔走各國長達十四年,卻不能實現他的抱負。於是,有感於周道衰微且自己壯志難酬的孔子就如同後世的魯迅以文字作為武器,用紙和筆繼續向天下人述說著他的儒家思想。孔子歸魯後以“國老”問政,然後根據已有的《魯春秋》而重新修訂《春秋》。此番修訂,不但為魯國存照,還攝入了其他諸侯國的身影,所以說其為天下存照亦不為過。從此,後世開始以“春秋”命名這段歷史。然後魯隱公作為春秋第一公的形象就出現了!
那麼魯隱公是何人?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魯隱公名息,是魯惠公與繼室的兒子,成年後惠公為之娶妻宋國女。可是惠公見宋女貌美於是自納享用,生下了嫡子允。後來魯惠公去世,因為公子允年幼,於是國人就推舉了公子息當國為君。但是息卻想等到公子允成年後效仿周公故事,歸政於公子允。但是,就在公元前718年意外發生了!彼時魯隱公正在棠地觀魚,權臣公子揮不想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出現,於是公子揮就進言隱公除掉公子允,隱公斷然拒絕。於是公子揮就倒向了公子允,接著公子揮編造魯隱公欲殺公子允而說服了公子允下決心襲殺了魯隱公。於是公子允得以繼位,是為桓公。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說,隱公是不當立的。但是迫於時勢壓力,加之公子允年少,隱公無奈繼位。可是隱公並不想就此壟斷君位,而是一邊穩定國家周邊局勢,一邊教導公子允長大成人,以便順利還位於故君嫡子公子允。因此,隱公繼位之時,並沒有行君主登位大禮,可以說他是一位不是君主的君主。而且就算魯隱公的母親去世,隱公也沒有以國母的禮儀安葬,而對公子允的母親去世則用國君夫人之禮下葬。雖然隱公最後被殺了,但是隱公到死都是宗法制的堅定維護者。在孔子的心裏,魯隱公和孔子的偶像周公一樣,都是宗法制的堅定維護派,所不同的是魯隱公下場卻是十分淒慘。但是魯隱公對於宗法制的絕對支持和遵守,卻是孔子得以提取的宣傳榜樣。這也許就是孔子要自魯隱公元年作為《春秋》開端的深刻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