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1月11日 -
:
原創
作者:諸史
中國炒菜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宋代時炒菜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常見的烹飪方式。
與中國不同,歐洲一直沒有炒菜,難道是不喜歡?但大量歐洲人來華,結果是其中很多歐洲人覺得炒菜“真香”,可見不是歐洲人不喜歡炒菜,而就是沒有發展出來。
問題在於:為何中國炒菜至少已有2000年歷史,普及史也有千年,而歐洲卻一直沒有炒菜呢?這個問題看似微不足道,背後其實隱藏著大玄機,隱藏著“高科技”,甚至對西方歷史會產生沖擊。
宋代沉船改寫認知
按照一般認知,古代中國與國外的貿易,主要是絲綢與瓷器,但其實並非完全如此,甚至還有一些非常“接地氣”的產品。
1987年,在中國廣東省台山市海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發現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這就是“南海一號”,整船排水量約800噸,載重量400噸,比哥倫布的遠航船只還要大。當時受制於技術、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2007年將“南海一號”古沉船打撈了出來。
通過考古打撈,專家確認了這艘南宋古船上的出口產品主要是:瓷器、金器(金手鐲、金項鏈、金戒指等)、銅錢、銅環、鐵器。其中,鐵器包括鐵鍋和鐵釘,由於與海水發生作用的緣故,打撈出來的鐵鍋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
根據多方考證,“南海一號”從泉州港出發,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遠赴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其中,船上不少文物具有濃鬱的西亞風格,比如一條1.8米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的鎏金腰帶,沉船上還發現了兩具眼鏡蛇遺骨,因此專家認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或印度商人,眼鏡蛇為其飼養的寵物,“南海一號”應開往印度或西亞。
文獻記載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波斯商人在宋人船上談生意,見到鐵鍋極為不解,就問何物,宋朝商人解釋之後,波斯商人非常感興趣,竟然花了高價買去。
也就是說,南海一號上運輸的鐵鍋,印證了文獻上的這個故事,說明當時印度或西亞地區,至少是還造不出合格的鐵鍋,否則何必萬裏迢迢的從中國進口過去?
難怪西方不會炒菜
炒菜始於漢朝,為何到宋朝時才普及?原因很簡單,首先是煉鐵成本下降,可以滿足更多的鐵鍋制造需求,其次是掌握制造鐵鍋技術,然後才有炒菜逐漸普及。對於中國而言,漢唐時的煉鐵規模都很大,因此唐宋時鐵鍋制造技術突破,可以批量造出可以炒菜的鐵鍋,於是才有炒菜普及。
這裏,有一個歷史常識,三國演義中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但實際上到唐末或宋初時才解決才解決“刀刃寬長、刀背寬厚”偃月刀的鑄造難題,此前只能造出“窄而直”的刀,造寬刃、寬背大刀,容易開裂不牢固,自然就很難造出鐵鍋了,或者說很難較低低成本的造出鐵鍋。
因此,中國炒菜的普及,除了一些飲食文化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冶鐵技術的進步。如果造不出鐵鍋,又如何有炒菜的普及?明確了這一點,再來看歐洲為何沒有發展出炒菜。
南海一號的目的地,如果是在西亞,自然明確說明當時西亞無鐵鍋制造技術;如果是在印度,那麼還是說明西亞無鐵鍋技術,因為如果有的話,西亞商人不可能不將鐵鍋賣到印度。
據此不難看到,與西亞相鄰的歐洲,也沒有鐵鍋制造技術。否則,西亞該從歐洲進口鐵鍋,而不是從中國。
既然歐洲造不出鐵鍋,遠途貿易只能獲得少量鐵鍋,又如何發展出炒菜技術?因此,歐洲沒有炒菜技術的原因,不是什麼不喜歡炒菜、不是什麼炒菜不健康、也不是炒菜浪費時間等,根本原因在於冶鐵技術的落後,造不出可以炒菜的鐵鍋。近代之後,歐洲雖然能夠制造鐵鍋了,但飲食習慣、烹飪方式已經基本固定,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最後,為什麼說這件事還會對西方歷史造成沖擊呢?
南海一號出口的商品,除了瓷器之外,還有金器(金手鐲、金項鏈、金戒指等)、銅錢、銅環、鐵鍋、鐵釘。從這些商品上可見,當時印度或西亞的金器加工技術不行,甚至還要進口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銅環鐵釘,說明冶銅冶鐵技術也非常落後。
與上文邏輯一樣,無論南海一號目的地是印度或西亞,金器銅環鐵釘更說明西亞金屬冶煉技術落後,與之相鄰的歐洲也是如此。
按西方歷史敘事,古埃及、蘇美爾、古希臘的青銅技術無比先進,還“考古”出一些極其先進的青銅器(比如屬於模擬計算機的古希臘安提基特拉機械,見上圖),或者龐大的青銅塑像,古羅馬的冶鐵技術無比先進,比如歐洲人說古羅馬鐵產量是中國唐朝的十倍以上等。
總之,在西方歷史敘事中,西方在金屬冶煉方面,要產量有產量,要先進技術有先進技術。但這種歷史敘事,顯然與南海一號上面的產品相矛盾。如果真相是西方歷史所說的那樣,那麼應該是歐洲與西亞商人向宋朝出口金器銅環鐵釘鐵鍋等,而不是反過來才對!既然事實是中國向西方諸國出口這些商品,那麼西方這種歷史敘事的可信度顯然就可疑了。
參考資料:《光明日報——專家破解“南海一號”11大謎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