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戰國時的邯鄲地處平原,遠不如太原險要,為什麼趙國卻定都於此?_中牟_魏國_晉陽


字體大小:
2025年1月16日 -
:        
 

原創

作者:浩論古今

對於邯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這座地處華北平原的城市。於是,很多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戰國時的趙國會放棄山河險要的晉陽(太原),而選擇平曠無險的邯鄲呢?其實,看當時的疆域圖就知道趙國為何最後定都邯鄲了。首先趙國定都邯鄲的時間是在公元前386年。這一年是魏國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在位之年(公元前395年——前370年),此前經過一百多年的戰爭,魏國已經將秦國向西壓迫的毫無還手之力,同時秦國國君獻公剛剛登位,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所以魏秦戰爭暫時進入了二十年休戰。此外,魏國的觸角還向東伸向了衛、宋、魯等國,掠取了大片中原膏腴之地,已經與向西擴張的齊國交上了火。同時,魏國在文侯時期(前407年)還越過趙國攻滅了中山。可以說,此時魏國的功業已經達到了巔峰。於是,此時都城已經遷徙到中牟(今河南鶴壁)的趙國能選擇的擴張方向只有兩個:一則繼續以舊都晉陽為基地,向北攻擊胡人;二則仍然以中牟為基地向東涉足中原。

中牟,位於今鶴壁市山城區。中牟其後是四面被太行山餘脈包圍的林州盆地,若要聯絡舊都晉陽(太原)也只能通過狹窄的羊腸阪道。對羊腸阪道,後來曹操征討袁紹外甥高乾時曾走過,並留下了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此外,中牟東方則直面魏國,屬於魏國的嘴前的肥肉。所以,魏國若發狠攻趙,趙國前方被掐斷,後路被堵死,很可能會成為甕中之鱉。在那個利益第一的年代,魏趙韓三晉聯盟很容易做到翻臉比翻書還快。

但是遷都邯鄲就不一樣了,邯鄲雖然處於平原,好歹南方有漳水和滏水兩道天然屏障,東面還有濤濤黃河水阻隔。實際上,在趙國遷都邯鄲的第三年,魏趙兩國就發生了第一次火拼。雖然趙魏的作戰地點不在邯鄲,但是這也足以讓趙國慶幸。其實,趙國的好運還在後面,即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戰。正是因為邯鄲四周有很大的縱深,所以趙國才能在桂陵之戰後退守信都(邢台),等到了齊國的援軍。需要補充的是,趙國自晉陽遷都中牟再到邯鄲,最先考慮的一點就是盡量將都城遷至更靠近中原的地方。但是遷都中牟的趙國隨後又將都城遷到邯鄲,亦足以說明中牟作為都城的不足,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此時趙國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涉足中原這塊四戰之地。也許,趙國人在琢磨一個選擇——吞並魏國的攻占的飛地中山國對趙人來說更實在些。

amocity
amocity

  


最後一條很重要,趙國遷都邯鄲在交通上可以更容易聯系舊都晉陽(太原)。因為邯鄲西方有太行八陘之中的第四陘——滏口陘。比較來說,滏口陘確實比羊腸阪道更容易聯絡。巧合的是,正是因為滏口陘經過上党地區,這才導致趙韓兩國在上党地區糾纏了數百年,直到秦滅六國前夕,韓國受到秦國的壓迫才無奈地將上党地區全盤交給趙國。為此,趙國也被迫卷入了戰國時代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