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3月26日 -
:
原創
作者:半壺老酒半支煙
在《三國演義》裏,關羽在臨沮遇伏被擒後送到了孫權面前,孫權居然還想招降關羽,結果被關羽一頓斥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孫權挨了罵並沒有惱火,反而回過頭去問屬下:“雲長世之豪傑,孤深愛之。今欲以禮相待,勸使歸降,何如?”
主簿左鹹做了惡人:“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斬關殺將而去。致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避其鋒。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貽後患。”
孫權沉琢磨了半天,認為左鹹說得有道理,這才下令殺害了關羽和關平。
這段故事並非羅貫中首先虛構,而是出自晉朝史學家王隱所著《蜀記》:“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雖然引用了這段史料,但卻認為此說站不住腳:“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裏,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以關羽的傲骨錚錚,自然不會被江東鼠輩生擒活捉,以孫權的精明狡猾,也不會暴殄天物,如果他真捉到了活著的關羽,肯定會奇貨可居,拿來與曹操劉備談判,換幾座城池以實現利益最大化,那才符合他的性格——關羽稱其為“鉻子”,也就是“貉子”,此獸能爬樹會遊泳,臉部有一塊黑色的“海盜面罩”,貪婪狡詐,逮啥吃啥,越吃越胖,最後胖得皮毛錚亮,做帽子能賣出高價,這樣的東吳(東吳),絕不會放過任何得利的機會。
綜合史料和關羽性格分析,關羽和關平只能是在臨沮戰歿而非被生擒,因為如果關羽被生擒,孫權的腦袋就是進了一噸水,也舍不得殺。《三國志》記載的,也是關羽戰歿:“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說關羽是被生擒,可能是被《三國志·潘璋傳》誤導了:“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在古文中,“禽”與“擒”通假,但“擒”並不一定就是活捉,比如在《三國志》中,顏良文醜被殺,用的就是“禽”:“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
顏良在萬馬軍中被關羽刺殺,絕對不是活捉,同樣是《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的關羽也是被殺而非被捉:“權擊斬羽,傳其首。”
關羽是在戰場上遇害,在古文中是可以用“禽”或“擒”的,後世望文生義,就把被殺理解成了被擒,尤其是《三國演義》和《蜀記》對照一下,就能發現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蜀記》記載的應該是“左右鹹(全都)曰”,到了《三國演義》裏,就成了人名主簿“左鹹”。
左鹹跟貂蟬一樣,都是羅貫中根據史料衍生出的形象和名字(貂蟬應該是慣例衣帽的侍女職務),所以《三國演義》是三分實七分虛還是七分實三分虛,是很值得商榷的。
正因為《三國演義》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難辨,所以我們還是得根據史料來分析孫權為什麼不會殺關羽。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孫權要的是荊州地盤而非關羽性命,更不願意跟劉備結下死仇,在夷陵之戰前和夷陵之戰後,孫權曾兩次向劉備求和:“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章武二年)十月,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孫權襲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一邊向曹操上表臣服,一邊又向劉備求和,孫權這做派,只能用諸葛亮那句話來形容。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三國梟雄爭霸,就跟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一樣,沒有永遠的仇敵,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所有人都知道生擒關羽而不殺,孫權會得到更大的利益,作為三巨頭中最年輕且最勢利的孫權,怎能不權衡其中利弊?
正史中的孫權是個狠辣甚至毒辣的角色:“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性多嫌忌,果於殺戮。”
狠毒的孫權當然知道活關羽比死關羽價值更大,首先他可以拿關羽跟劉備談條件:關羽還你,荊州歸我,吳懿的妹妹休掉,我的妹妹你隆重迎請回去封皇後,她生的兒子立為太子!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孫權獅子大開口開出這樣的價碼,劉備會怎樣還價?
如果跟劉備談崩,孫權還可以把關羽送給曹操——在曹操看來,關羽可能比孫權還值錢,一個關羽能頂一百個於禁,不管曹操如何對待被送上門的關羽,孫權這個“人情”都不輕。
孫權不殺關羽,還有第三個“收益”,那就是不殺比殺了更能羞辱關羽——殺關羽以成就其忠烈美名,反襯出孫權的卑鄙狹隘。
關羽罵孫權為“貉子”,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僅僅殺掉關羽,是不能消除孫權心頭之恨的。
只知道打打殺殺,那孫權就不配稱作梟雄,所以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再結合關羽和孫權的性格特點,就能分析出關羽只能是戰歿而非被擒,如果關羽被生擒,就是罵了孫權祖宗十九代,孫權也舍不得殺他——不殺關羽,對孫權至少有三個好處,孫權又怎能算計不到這一點。
很多人都對“孫權殺關羽”百思不得其解,這就對了:孫權不可能捉到活的關羽,萬一捉到活的也絕不會殺,所以“孫權處斬關羽”就是個偽命題,沒有發生的事情,自然無法解釋。
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無法解釋,但可以假設:如果孫權真的生擒了關羽,又會如何處置?
陳壽說孫權“有勾踐之奇”,是很能忍辱負重的,絕不會因為一時憤怒而做出斬殺關羽的荒謬決定,這就需要讀者諸君替他拿個主意了——替孫權拿主意,讀者諸君可能會不太樂意,因為大家可以喜歡劉備、欣賞曹操,對孫權,卻很難有一個好印象。
雖然不樂意,但大家還得勉為其難想想辦法:在您看來,關羽被生擒這種事情萬一發生了,孫權怎樣做,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