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4月21日 -
:
原創
作者:何平說歷史
秦始皇本紀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昭王的曾孫,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第一個完成秦國大一統並自稱“皇帝”的君王,故稱“始皇帝”“秦始皇”。因為秦始皇開創了一個時代,而不是簡單地繼承秦國的基業,故司馬遷將其單獨敘述。
千古一帝
嬴政的父親嬴異人作為王室子弟,被派往趙國作人質,處境十分艱難。衛國商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了解嬴異人的情況後,認為他奇貨可居,決定對他進行“投資”,將自己的姬妾趙姬送給嬴異人,趙姬生下了嬴政。呂不韋又幫助嬴異人回到秦國,即位為秦王,是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後去世,嬴政即位,時年十三歲。因為年紀小,政事都由相國呂不韋處理,軍事則由蒙驁、王齮(hé)等將軍負責。
幾年之後,支持嬴政的將軍們陸續去世,宦官嫪毐憑借趙姬的寵愛,權勢越來越大,呂不韋又完全控制了政事,嬴政十分被動。嬴政不動聲色,冊封為長信侯,下令無論是出行、狩獵還是其他宮內事務,全部由決定,甚至將河西太原郡(今山西省大部)改為的封國。十分得意,自稱嬴政的繼父,開始乾預國事,屢次與呂不韋發生沖突。
嬴政二十二歲時,舉辦了加冠禮,配上佩劍,表示已經成年,可以開始親政。慌亂之下盜用秦王大印和太後的印璽,發動部眾和侍衛造反。嬴政提前收到消息,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授予平叛者高爵厚賞,樹立了威信。因為最早是呂不韋推薦入宮的,嬴政以此為借口逼呂不韋自殺。自此,嬴政開始大權獨攬。
不久,秦國發現韓國派遣水工鄭國來修渠,是為了削弱秦國,嬴政因此下令驅逐所有在秦國任職的六國人。客卿李斯呈上《諫逐客書》勸阻此事,嬴政醒悟,立即終止驅逐令,重新重用來自各國的人才,李斯因此獲得嬴政進一步的信任。
秦國從孝公變法之後,經過幾代國君的經營,到嬴政繼位時,已經是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而列國經過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國力逐漸衰微。嬴政面對如此大好局面,決心劍指中原,一統天下。
嬴政首先重用李斯總管政務,制定了滅六國的總戰略。又重用尉繚為國尉,總管軍事,大量賄賂六國權貴,先後派出王翦(jiǎn)、王賁(bēn)、楊端和、李信、蒙恬等將領出兵中原。用十年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
嬴政攻滅六國之後,覺得自己比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還偉大,“秦王”這個稱號不足以彰顯他的功業,便合並三皇五帝的稱號,稱為“皇帝”,並自稱“始皇帝”。又下令廢除諡法,即位的子孫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從此,後世帝王都自稱“皇帝”,嬴政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始皇帝”。
秦始皇雖然在軍事上統一了天下,但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發展出了自己的制度,如果不迅速整合,軍事上取得的勝利成果勢必不保,大一統的局面無法維系。為此,秦始皇詢問群臣應該怎麼辦?一些大臣主張實施分封制,李斯極力反駁,認為周朝分封了很多同姓諸侯,等到後代的關系疏遠,就開始征戰不休,連周天子也無法禁止,唯有將天下劃分為郡縣,受同一個制度的約束,才是安定天下的好辦法。
秦始皇覺得李斯有道理,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有郡守,縣有縣令,負責處理地方政務,統一聽從中央調令;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管理國家事務。下令統一法令、度量衡標准;廢除六國的文字,統一使用隸書;群臣朝見拜賀都定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以黑色為尊;全國的車寬都統一為六尺,規定六尺為一步;修建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秦始皇下令制定嚴密的法律,規定所有事情都依法律決定。這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集權制度,由皇帝處於權力中樞發布政令,全國實施同一套法律,使用相同的文字,真正實現了統一。從此,這套制度在我國生根發芽,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有一年,秦始皇宴請群臣,齊人博士淳於越當眾對郡縣制提出異議,認為應效仿周朝實施分封制,秦始皇下令群臣商議。丞相李斯堅決反對,認為歷朝歷代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治理的辦法,愚昧的儒生不懂時局,一味學習古代,蠱惑人心,應該予以禁止。同時,李斯建議收取諸子百家的著作焚燒,只允許保留醫藥、占卜、農業種植類書籍,秦始皇批准。焚書雖然暫時起到了統一思想的作用,但也給我國文化事業造成了災難性後果。
秦始皇晚年沉迷於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一些方士為了迎合他,謊稱能找到這種藥。焚書事件的第二年,這些方士便逃之夭夭,並到處誹謗秦始皇。秦始皇大怒,給他們定了妖言惑眾的罪,下令追查,查到四百多人,全部在京城鹹陽(今鹹陽市)活埋。這便是坑儒。據今人考證,坑殺的人主要是方士,而非儒士。而“焚書坑儒”事件在漢朝之後,被宣傳為秦朝的暴政之一。
有一個燕國方士叫盧生,奉命占卜得到一句話:“亡秦者胡也。”胡是什麼意思?秦始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胡人,西周就是被犬戎滅亡的,六國也都修築了城牆來阻擋胡人入侵,秦國世世代代都跟犬戎作戰。秦始皇對此太熟悉了,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攻打北方的匈奴,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為了防止匈奴卷土重來,又命蒙恬將六國的城牆連接起來,歷時多年,建造起連綿萬裏的防禦工事——長城。長城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
此外,秦始皇還修築了巡行的馳道和求仙的天橋宮殿,又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耗時近四十年。又修建阿房宮,工程量巨大,百姓勞役很重,怨聲載道。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駕崩,幼子胡亥在宦官趙高、丞相李斯的幫助下矯詔篡位。胡亥無力威懾百姓,一年後,陳勝、吳廣起義,得到了天下百姓響應,義軍四起,僅僅四年之後,秦朝滅亡。
有人說,“亡秦者胡也”的“胡”是指胡亥。或許,這裏的“胡”只是一個疑問、一個反思。
秦始皇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前無古人的改革,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石,不愧“千古一帝”的稱號。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語文歷史都進步》,官方唯一授權發布,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