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財富
字體大小:
2020年8月27日 -
:
新浪財經官方帳號
16:16
文/觀察者網 陳辰 董佳寧
這一集我來說說李嘉誠在內地的發展。近四十年時間,中國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李嘉誠在投資內地的過程中,個人資產也番了幾番,甚至做了連續16年全球華人首富。但是,他卻從最初的“愛國商人”、“拓荒者”,變成了所謂“無良奸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反差?李嘉誠做了什麼?他又是怎樣認識自己的?我就來介紹一下。
早在1950年,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時,就很重視和內地的商業關系。但受時局影響,生意一直沒有擴展到這裏。直到1978年初,中央領導意識到:要發展經濟,就要利用外商投資,而香港是一個很重要的窗口。於是中央政府邀請一批香港地產大佬,北上參加國慶典禮,其中包括霍英東、李嘉誠、胡應湘和馮景禧。當港澳代表團聽到將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時,所有人都舉雙手擁護。
他們明白,這次建立的關系,就是未來幾十年的機會。李嘉誠的感受尤為深切,他在香港的幾次大動作,幾乎都與內地有關系。60年代末,內地有一波移民香港潮,李嘉誠趁機大舉收購廉價地產,後來房價攀升,他一躍成為四大地產家族之一;70年代末,華人資本家開始崛起,英資財團信心動搖,李嘉誠一舉收購百年洋行和記黃埔,名震香江。正值事業高點,他又在內地看到了事業的第二春。
1979年,國務院批准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建立第一個出口加工工業區。香港招商局,不是港資企業,而是一家低調運營的國企。在開發項目時,一批香港大佬受邀考察蛇口。李嘉誠走在霍英東、包玉剛等人中間,是最年輕,也是最活躍的一位。他大膽提出,能否讓港商參與蛇口的建設。項目負責人哈哈一笑,搪塞了過去。這笑聲背後,透露出改開初期,深圳人還非常謹慎,沒有那麼大膽。
港商大佬們也看得明白,雙方都在試探。因此港商在內地的投資,大多聚焦於公益:邵逸夫造教學樓,包玉剛修遊泳館,霍英東建賓館。此外,在胡應湘牽頭下,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陳啟宗,還共同出資10億建設廣東第一家五星酒店,中國大酒店。大酒店運營十年回本後,他們上交給了國家。
這時李嘉誠也回到闊別39年的家鄉,首先捐建了汕頭大學和附屬醫院。1984年,汕頭大學建成時,李嘉誠受到中央領導的單獨會見和高度肯定。也是在這一年,中英發布聯合聲明,李嘉誠積極靠攏,擁護香港回歸和一國兩制。與此同時,他高調入資中信信托,還趁機一舉收購了英資香港電燈。
1992年,明確目標、把握方向成為當務之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十分需要穩固和加強。於是,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新戰略。
這時,李嘉誠也開始對內地勇猛進擊。比如在汕頭開發了50萬平米的商住樓“汕頭第一城”;在廣州,籌建最高的摩天大廈——國際金融中心;在福州,改建整個老城區的“三坊七巷”;在上海,投建金山標准集裝箱碼頭,國際深水港碼頭;在北京,入股順義中央別墅區的譽天下項目等等。
李嘉誠在深圳曾經吃的“閉門羹”,也變成“開門紅”。1993年,他與鹽田港集團組建鹽田國際,共同投資60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這是深圳當年度最大的外資引進項目。馬化騰的父親馬陳術,是鹽田港集團的董事兼副總經理,他也是這項合作的重要推動者。
比起鹽田港,李嘉誠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投資,是北京東方廣場。這是一塊寶地,位於長安街以北,故宮東側,王府井和東單之間。李嘉誠要投資100億,建造亞洲最大的建築群。不過他很快就碰到了規劃、審批等問題。首先,14位院士聯名反對,理由是破壞城市規劃;其次,計劃樓高80多米,但北京舊城限高45米;另外,需要移走十多家機關單位和1800餘戶居民,還有一些文物。
因此,東方廣場建設過程中,幾次更改了規劃,比如把一到三期高度降低為48米、58米、68米,同時總投資額增加到200億,建設周期也長達十年。2004年完全落成後,迅速成為內地總租金收入最高的綜合體。李嘉誠雖然只獲得收租權,但也賺得盆滿缽滿。
投資家鄉,本來是很正常的操作,對雙方都好。不過,為了避嫌,李嘉誠曾公開表示:不在潮汕地區做任何投資,不想賺家鄉人的錢。但1992年之後,他突然開始在潮汕地區密集投資,項目包括高速公路、貨櫃碼頭、海灣大橋、安居工程、電廠等等。
他對每一個項目,都有清晰定位和計算,對投資回報率更是錙銖必較,甚至因此引起許多矛盾。比如在投資汕頭的三家電廠時,由於後期回報率沒有達標,他差點與政府對簿公堂。
李嘉誠爭議最大的還是捂盤,而九十年代大量拿地,是他捂盤的基礎。1997年,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總額已達500億港元,項目包括地產、港口、交通、金融、能源、通訊等等。另外,他對醫療、教育、公益機構及社會捐款,也超過23億港元。
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經貿迅速發展。同時,內地與港澳簽訂CEPA,進一步向港資開放房地產。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指示下,全國多地政府都對李嘉誠發出邀請,條件一個比一個優越,只為請他過去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很多地方官員,甚至需要動用上層關系才能請到他。
他加快了拿地步伐。憑借各地政策支持,他手握重金、一路攻城略地,低價拿下許多城市的核心地段。為了最大化攫取利益,他將預售制、公攤面積引入了內地,同時大面積捂盤。其中的玩法也很簡單:低價拿地、緩慢開發、坐等升值、出售獲利。
北京的譽天下別墅群項目,是一個經典案例。早在1993年,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就拿下了這個項目,樓板單價兩千塊。這個地方在東北五環外,距離機場近,升值潛力很大。樓盤光第一期,就開發了15年,剩下的再分為三期開發。直到2018年,這個項目建成,總面積80萬平米。曆經25年開發,項目房價也漲到了四萬,升值20倍。
經過時間的檢驗,李嘉誠的“捂盤”的財富密碼逐漸為人所知,而且引起了高層注意。2004年,國土資源部出台文件,從當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開競價出讓。這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產商,利用政商關系“私下”拿地。李嘉誠在“8·31大限”的最後一天,拿下北京朝陽區姚家園的兩幅地塊。後來,他計劃在2021年底完成開發。也就是說,這個項目需要開發17年。
要公開競價出讓,對李嘉誠的影響也並不大。他反而憑借充裕的資本,在全國大舉拿地”。
2005年,是李嘉誠在全國拿地最多的年份。其中,上海唯一的四線換乘大站,浦東世紀大道土地上蓋招標時,長實擊敗新鴻基,獲得一半開發權,代價是32億元。這個項目開發曆時十一年,好不容易在2016年建成,取名世紀匯廣場。隨後,李嘉誠迅速轉手,200億賣給中國人壽。減去成本,他淨賺了一百多億。
除了世紀匯廣場,李嘉誠在上海多個項目上,都是這樣,比如真如城市副中心項目,拿地13年開盤;古北新區項目,拿地7年開盤;世紀盛薈廣場,拿地15年至今沒有啟用。
類似的案例,在全國其他省市更是屢見不鮮,比如大連西崗黑嘴子項目,捂盤8年轉手;成都南城都匯項目,捂盤16年轉手;廣州西城都薈,拿地至少10年才開盤。其中,東莞海逸豪庭項目,拿地21年,至今仍未完工,當地政府曾罰了李嘉誠8000萬元土地閑置費,開發速度也絲毫沒有改進。
有調研顯示,李嘉誠的地產開發周期最少7年。地方政府本來希望引入他的資本,帶動周邊開發、拉動經濟發展,沒想到他卻自己做著打算,等到周邊配套都開發好了,地產升值了再動工。我們不生產樓盤,我們只是土地的保管工。
這樣肆無忌憚地囤地,就沒有法律監管嗎?早在1999年,國土資源部就通過了一個辦法 ,規定土地閑置時間超過兩年,將被有關部門收回。但對開工後的進度,卻沒有明確時間規定。
對內地地產商來說,兩年時間都已經太久了。尤其2012年後,融資通路收緊,房地產大佬集體推崇“高周轉”,從拿地到開盤的平均周期,只有八個月左右。碧桂園更是發揮的極致,締造出“456”模式,就是拿地4個月開盤,5個月資金回籠,6個月資金再周轉。
不過,李嘉誠的地產經營法則截然不同。他的特點是財力雄厚,現金流充沛,所以能大搞捂盤升值。面對檢查,反正只要開工了就可以麼,來查的時候,開一開工,一走就停。另外,他還會采取多種方式,變相囤地,比如調整項目規劃方案、延緩施工時間,或者尋找政府政策的漏洞等等。因此,2012年,新《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出台後,李嘉誠的地產開發速度仍然沒有大幅提高。
在內地囤地捂盤近二十年後,2013年,長實在內地的營收占比,已經提升到了一半,但李嘉誠這時卻有點慌了,相繼出售長實與和黃的核心資產,包括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以及香港的天水圍嘉湖銀座商場、百佳超市和電能實業,金額近500億港元。
民間猜測很多,有人說他是為了避稅,有人說他是為了繞開監管,有人說他是為了家族繼承問題做准備。甚至還有人說,李嘉誠是繞道歐洲,伺機重返內地。眼看輿論環境十分不利,李嘉誠出來澄清了。他說,自己愛國愛港,旗下公司是“有買亦有賣”,而且絕不會將注冊地遷往別處,相信多年後也仍會屹立於香港。
可是他的拋售一直沒有停下來。2014年,他接連拋售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重慶大都會,還有香港的屈臣氏、和記港陸、亞洲貨櫃碼頭大量股權。2013年至2019年,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一共賣出20多處資產,其中大部分是房地產,金額少則數十億,多則上百億,累計獲得現金近2000億。
2015年,他又再次食言,宣布長實、和黃重組,新成立長江和記、長江實業,而且選擇英屬開曼群島為注冊地。緊接著,他通過一系列大規模資產騰挪,最終完成旗下10餘家上市公司全部外遷。開曼群島是全球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是有名的避稅天堂。
那麼,大筆撤走的資金去哪了?主要是英國。李嘉誠早在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之前,已不斷加大對英國的投資。從2010年至今,李家在英國累計已投入近4000億港幣,掌控英國約1/4 電力、三成天然氣供應、7%的供水以及四成電信市場。此外,還有英國的三成以上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除了英國,李嘉誠還在加拿大,荷蘭、葡萄牙,澳大利亞、新西蘭,大規模收購一眾能源領域的公司,領域涵蓋廢物轉化、風力發電、輸油管道、天然氣、供暖和制冷,涉及金額1500億港元以上。此外,他還投資了美國的互聯網企業,比如Facebook、Airbnb。
進軍歐美市場,李嘉誠還是用他最拿手的“趁亂抄底”。2008年金融危機後,歐美企業的資產大幅縮水。他意識到這是展開並購的時機,於是抓緊時間布局。另外,英國要脫歐,導致經濟前景不樂觀,李嘉誠逢低購入基礎設施項目,也是一場豪賭。這些投資多數取得了成功,當然也有一些失敗。
經過近十年的騰挪,長和系全球業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移。2018年,長和一半銷售額來自歐洲,其中英國占16%。另外,加拿大占11%,中國內地和香港都不到十分之一。但是,李嘉誠在國內仍然囤有大量土地。2018年,長實土地儲備1150萬平米,其中內地占比九成。
這些年,“李嘉誠跑了”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對此,他曾公開回應: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麼陰謀家、政治家,僅僅就是一個商人而已。正常的商業是不需要經過政治選擇的,而是相對純粹的經濟考量。他還強調,有正常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商業環境,就不會存在誰跑不跑的問題。
在一般的國家裏,人們會期望這樣量級的人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兼顧民生,多做善事,甚至對地方的穩定做出貢獻。可是李嘉誠的態度也很明確,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低買高賣,使用各種規則讓自己在商業上壯大。
除此之外,他對於外界寄予的期待,並沒有很關心,甚至在主動剝離那些標簽,如果有人非要給他加,在他眼裏也是一廂情願。他願意成為資本本人,升值是自己的唯一目的和使命,其它的都不重要,都可以忽略。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說出“摘瓜論”的時候,外界輿論這麼強烈,可他仍然可以從容應對的原因。
有人說他撤資是對內地經濟沒有信心,可是從整體來看,中國內地仍然是全球最強勁的引擎,不單單是一個利益性市場,也是戰略性市場。我想,這一點,其它資本已經做出了與李嘉誠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