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01日 -
:
觀察者網官方百家號
14:36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岡特·舒赫
大家好,歡迎來到《剛剛連線》。
第三集和大家探討了歐盟想要怎樣的對華關系。英國近期對華為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再次引出一個問題,即歐洲國家能不能得以所償。還有人問我,假設美國成功離間中國和歐洲,歐洲會發生什麼?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討幾個相關方面:時間、成本和副作用。
美國已開啟新的冷戰
讓我們面對一個事實:新的冷戰已經開始,美國正在向歐洲施壓,迫使他們站在美國一邊。
美國停止了對華接觸政策,轉向另外三步:一是“脫鉤”,也就是讓兩個經濟體脫鉤;二是“遏制”,意思是阻礙中國進一步發展,如同美國在上一場冷戰裏對付蘇聯那般;在邁出這兩步之前,美國還有一招——“打壓”,即積極削減中國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23日在美國加州尼克松圖書館所作的演講,題為“共產主義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這是故意為之,他給出的明確信號就是:尼克松時代延續至今的政策在此時此地劃上句號,我們就此調轉方向,希望“整個自由世界”能跟我們同行。
美國對付華為5G就是實施以上三步戰略的典型案例:從脫鉤,到遏制,再到打壓。
美國親密盟友英國在2020年1月的一份技術分析報告裏指出:如果使用華為設備,至少在具有商業價值的基站網絡中,英國可以管控風險。
美國先是以中止情報分享為由威脅英國,現在又威脅全球芯片制造商,凡涉及美國設備、軟件或專利的有關產品,不得向華為公司提供。這時,英國服軟了。英國從現在開始會停止從華為采購,並逐步排除華為5G設備,直到2027年全面移除。
美國作為第三方,對其他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進行干預,這是它的老套路。不信問問歐盟和伊朗,問問歐盟和俄羅斯,問問土耳其和俄羅斯,等等。
美國先制定一項國內法,即所謂的《通過制裁打擊美國對手法案》,然後套用到全球。歐洲信奉的是,除非是聯合通過的一項國際法,否則任何國家都不可以在本國國界之外立法。
相比之下,美國甚至都不正視海牙的國際法庭,只有令自己滿意的裁決它才會接受;對於聯合國安理會懲處自己的提案,它一票否決。在美國心裏,它可以對其它任何國家發號施令,但就算全世界集結在一起也不能制裁它。
歐洲將付出什麼?
但是,如果像針對華為施壓英國這樣的霸淩行為被證明是成功的,這對歐洲意味著什麼?
答案很簡單:沒有人真正知道!而且在努力想明白這個問題的少之又少。
歐洲甚至都不想走到那一步,即便有任何方案也只能算是應急措施。更糟糕的是,如果真的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不是“如果”脫鉤,而是“何時”及“如何”脫鉤——就會被解讀為屈服。而歐洲並不想屈服。
即便美國自身也沒有應對這場終極博弈的長期方案。眼下,他們“一心只想”不惜一切代價地阻止中國成為亞洲地區的霸主。
關於隨後如何承擔起代價,美國似乎做了周詳考慮,如同在9·11事件之後他們制定從阿富汗、伊拉克撤軍的計劃一樣。美國要不壓根就沒考慮過,要不完全是基於短視的設想。有時候啊,這些美國牛仔開槍射中了自己的腳,然後把槍口對准(別人),之後又收槍。
話說回來,就連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這樣的美國知識分子主要思考的問題也只是如何把美國的主導地位多延續一代人之類 ,而不是像中國那樣在思考長期的博弈。
美國的盟友們通常也會共擔這一“代價”,比如歐洲接收了美國在中東制造的難民。
接下來我分享下自己在德國、法國聽到的一些對未來的看法,然後簡短談談我的觀點。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在個人防護用品和基因藥物方面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成本是主要原因,從技術層面而言,(有關用品的制造和藥物的生產)可以且應當轉移回歐洲。但是,我個人認為與其建工廠不如建倉庫,這樣更高效。
這已經能算得上長足的進步。2009年經曆H1N1大流行之後,美國依舊沒有補充N95口罩的庫存。現在我們所有人不得不為這種疏忽付出高昂代價。
第二,生態學家認為,從可持續性角度考慮,我們應當發展更多本土供應鏈。話是沒錯,但大部分歐洲人希望一年到頭買任何東西都是以最低價。我認為,更為環保的集裝箱船的推進器和中歐班列都很具有前景。
第三,“讓工作機會回流本土”乍一聽也很不錯,但人們完全低估了下一階段的購買力,這一定會下降。如果在高成本國家生產,產品價格會大幅上升。創造了本地就業機會,結果沒人買得起產品,到時又該怎麼辦呢?比如:對特朗普加征關稅批評聲音最大的是美國汽車工產業;如果沃爾瑪約75%的商品都是“中國制造”,怎麼辦?
近來,我們看到企業遷址的目標地主要還是亞洲,如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中國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而西方幾乎沒產生新的就業崗位。
第四,目前高科技已經受到了更密切的關注。我在第二期節目裏提到過“公平競爭環境”,這意味著歐洲要收緊對中國靠並購獲得技術的限制,達到與中國相近的水平。
我已經多次親眼目睹這種案例,即使沒有被並購,許多采取短期管理策略的公司非常貪婪,它們會繼續同意轉移技術,從而換取更多銷售。
但是,技術匱乏使得中國發展受阻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一旦中國引領了某個領域,風水就會輪流轉。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覺得“中國制造2025”戰略這麼嚇人,再說一遍,華為5G技術就是典範。
具體的例子,英國數字化大臣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 )估計英國政府的政策會使5G網絡建設倒退三年,並為此額外付出高達20億英鎊的花費。
在德國,真正的問題是,哪些將依托於5G網絡,並隨之姍姍來遲?
整體而言,我對被過度炒作的5G相關話題是保持謹慎態度的。但萬一“工業4.0”或者無人駕駛技術時代到來,而5G的實時網速是關鍵的推動要素呢?這不僅會損害終端用戶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會傷害德國的關鍵產業。
到目前為止,據說德國總理默克爾不願意追隨英國腳步。許多觀察人士擔心中國會對我們的汽車產業采取報複性措施,但我認為默克爾更擔心的是,如果5G的推出再次落後,德國工業整體的發展,包括汽車行業,怎麼辦?德國4G的覆蓋率本來就已很糟糕。相較而言,英美產業是由龐大的第三產業支撐的,所以它們可能不會感覺受太大影響。
這只是無數例證中的一個,而大部分是不為人所知的,更不用說深明其意了。
德意志銀行估計,五年內技術領域的鴻溝僅給美國就會造成3.5萬億美元的損失:中國市場需求的流失、將全球產業鏈轉移出中國的成本,以及兩套截然不同的技術標准造成運營成本上浮。這個數字相當於疫情爆發之前美國經濟的全年增長。
總結:岌岌可危的架構花了四十年才建成。最終穩定狀態是怎樣的,大部分仍處未知狀態,更不用說轉型所需的時間和成本。
硬脫鉤的連帶效應
從更大範圍來看,更多連帶效應會產生:
·外部壓力可以推動歐盟一體化,增強歐盟的話語權。當前,歐盟雖然是最大的經濟體,但政治話語權相對而言是最小的。
·人員流動性將大幅下降。溝通交流是互相理解信任的基礎,這也將大大降低。
·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全球性機構將作用式微,要麼在各經濟聯合體內部會被複制,要麼會被全盤拋棄。
·經濟合作是防止各類武裝沖突的最佳保障,脫鉤則會帶來新風險。國防開支將繼續飆升,因為各方都感受到對方國家國防力量的威脅。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共同依托法國核力量,打造歐洲軍隊。但美國對此強烈反對。
·最重要的是,人類在全球層面會讓自身失去現實可行的手段,解決真正的全球性問題,尤其是氣候變化、團夥犯罪或大流行病。所有非政治問題都會被政治化。但就拿大自然來說,它是不會在乎什麼政治信仰或者權力的遊戲。
美國戰略的自私自利讓我不禁想起校園霸淩。這些小霸王不一定非常聰明,但的確是眼下最壯實的。他們的結局會怎樣?反正只要欺負人家一次,就不會再有人喜歡他們。所謂“軟實力”曾經是美國的資產,需要經年的積累,但揮霍一空也可以很快。一個被迫服從的國家,肯定不會忠誠。
歐洲會盡可能長久地保持觀望,從而對沖風險。如果中國想獲得更多軟實力,主動權是掌握在中國手裏的。比起美國,中國只要堅持做更具有擔當的全球公民就行。目前來看,這個門檻不能再低了。
我已經提出了線索,現在輪到你把它們拼到一起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