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同樣都是被美國入侵,為何越南半島與朝鮮半島歷史結局完全不同?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27日 -
:       
 

越南人民共和國和越南民主共和國國徽

越南民主共和國國同樣是冷戰期間由美國支持的局部戰爭,為什麼“南韓”和“南越”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下場呢?

是因為“南韓”的存在,比“南越”更具備民族主義道統嗎?還是因為“北越”比“北朝”更能打仗?美國、蘇聯與中國等在越戰和朝鮮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有多大影響力?地理環境又如何影響兩場戰爭的不同命運?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的角度分析為什麼韓國能延續下來,而“北越”最終能取得勝利,實現越南半島的統一。

01

“南韓”比“南越”更具有民族性?

提到越戰及朝鮮戰爭的不同結局,許多人認為“南越”——越南共和國完全是一個美國的“傀儡”的國家,統治階層又多為過去法國殖民統治時代的買辦精英,違反了越南人的民族主義。反觀“南韓”延續了韓國臨時政府的抗日政權,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朝鮮半島人民支持,從而能在與北韓進行對抗。所以“南越”是因為缺乏民族主義的正當性,才沒有辦法統一越南半島。

此說法其實完全不正確,因為如果“南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金九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那麼越南共和國同樣能追溯到早年潘佩珠的反法革命。越南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吳廷琰,則是連胡志明都深感欽佩的民族主義者,甚至還親自出面邀請吳廷琰參加他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希望能共同建立一個以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為宗旨的“民族統一戰線”。

然而吳廷琰卻因為大哥吳廷魁為“越南獨立同盟”所殺,拒絕了胡志明的合作請求,才為越戰爆發種下遠因。吳廷琰遇刺後,他的繼任者們確實大多為過去法國殖民統治者訓練的越南籍軍人,不過“南韓”的情況與“南越”比起來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因為大韓民國獨立後的統治階層,有超過80%為過去殖民時代的親日派。

事實上過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領導班子,並沒有真的在戰後的南韓長期掌權,而且彼此之間還鬥爭激烈。金九在1949年慘遭殺害,另外一位當上大韓民國首任總統的李承晚,雖然帶領南韓撐過了朝鮮戰爭,卻也在1960年慘遭推翻。兩位戰時流亡中美兩國的臨時政府領袖,就此走下了大韓民國的歷史舞台,此後擔任大韓民國總統者,不是殖民時代的親日派,就是親日派的後人。

尤其南韓軍隊的情況更為嚴重,第一批在美軍提拔下接受軍事訓練的110名軍官當中,有87人為前日本軍,21人為前滿洲國軍,只有兩人是戰時隨重慶國民政府共同抵禦日軍的韓國光複軍人馬,只占總人數的2%。為今日韓國打下現代化雛形的前總統樸正熙,就在日軍扶持的滿洲國軍隊內擔任中尉連長,還前往華北戰場投入對中國紅軍的掃蕩。

就連後來反對樸正熙獨裁統治的“民主人士”金大中,也曾在二戰期間以學生身份贊揚“大東亞共榮圈”。反觀吳廷琰早年曾因反法被迫辭去他越南阮朝吏部尚書的職務,後來日軍侵略越南並扶持保大皇帝成為傀儡政權時,他同樣拒絕合作。所以論民族主義的正當性,其實“南韓”不只表現不如“南越”,實際上還遜色於“南越”。

02

誰的軍隊更能打仗?

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哪一支軍隊更能打仗的問題。
許多人以韓國軍隊在越戰中的出色表現,嘲笑遇到“北越”就一觸即潰的“南越”軍隊,指責後者缺乏戰力。“南韓”軍隊可能是在越戰中表現最為勇猛的一支外國部隊,尤其在士氣和作戰意志上更是絲毫不輸給美軍。由樸正熙總統派往越南的首都機械化步兵師、陸戰隊第2旅與第9步兵師,都是韓國國軍當中精銳中的精銳。

1968年舉辦的駐越韓國軍派兵3周年紀念式,該年的駐越韓軍人數已進入高峰期。

然而拿越戰時的韓國國軍與越南共和國軍相提並論並不公平,畢竟“南韓”從1953年以來,就在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中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同一時期的越南,越南共和國打從1955年建國以來,甚至建國以前就沒有一天不處於戰爭狀態之中。

把任何人長時間投入到戰場上,作戰的勞累、戰友的傷亡、長官的壓力還有物資的不足,都足以讓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充滿理想主義的青年意志消沉,甚至變成一個心理變態。長期作戰又得不到休養的部隊,自然更不會有什麼高昂的作戰士氣。何況“南越”從其前身,也就是保大皇帝的越南國軍時代開始就天天在戰鬥。

雖然李承晚因為不得人心,在1960年被迫卸下韓國總統的職務,甚至連國父頭銜都被樸正熙奪去賦予給了金九,但好歹他從頭到尾打完了朝鮮戰爭。無論是朝鮮戰爭的李承晚還是越戰時的樸正熙,“南韓”軍隊自少還有一個領導中心可以鞏固。越南共和軍則是先效力於保大皇帝,後來又轉而支持吳廷琰,接著吳廷琰又被暗殺,“南越”陷入無止境的內部鬥爭循環當中。

換言之,“南越”連一個想鞏固的“領導中心”都沒有,自然很難成為一支有效率又團結的參戰隊伍。

不過等到韓戰爆發之後,“南韓”軍面對裝備T-34戰車的朝鮮人民軍正規軍,幾乎被打到全軍覆沒。朝鮮人民軍僅用了三天不到的時間就攻下漢城,然後再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將整個南韓防線壓縮到洛東江南岸的釜山防禦圈內,只把占朝鮮半島面積10%的土地留給“南韓”政府當實際統治區。如果不是美軍以龐大的海空力量及時介入,只怕“南韓”的滅亡速度會比“南越”快上許多。

與之相反的是,“南越”在美軍1972年從越南撤出地面部隊後,仍獨自支撐於戰場上長達三年之久。尤其是當年3月到10月由“北越”發起的複活節攻勢中,得到美國空中支援的“南越”軍隊更是一度重創“北越”人民軍裝甲縱隊。“北越”派出的400多輛T-54、T-55以及中共59式戰車在複活節攻勢中被打到全軍覆沒,而且其中63%是毀於“南越”的拖式飛彈或者A-1攻擊機。

“南韓”國軍,則基本上是沒有美軍介入,就對T-34戰車拿不出一丁點辦法。“南越”軍則有著出色的反裝甲作戰經驗,所以“南越”軍隊的戰場表現,其實並沒有比朝鮮戰爭中的“南韓”軍隊來得差勁,雙方可謂旗鼓相當。

要分析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解決為何不同,必須要從天時、地利與人和三個角度講起。

圖為1965年越戰期間,美軍的武裝直升機掩護南越軍隊攻擊一越共難民營。

03

天時

“南韓”為何能延續下來,而“南越”,首先要從這兩場戰役的時空背景來深入分析。朝鮮戰爭爆發於50年代,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便突如其來爆發“北朝”和“南朝”的局部戰爭,導致美國高度警惕亞洲的發展局勢。

以參議員諾蘭和眾議員周以德為代表的“中國遊說團”更是群起向杜魯門政府發難,指控他因國民政府敗走台灣,而“失去中國”。這已經給杜魯門帶來了莫大的政治壓力,如果再讓北韓“紅色政權”統一朝鮮半島的話,他將背負美國在亞洲抵禦共產主義失敗的政治責任。

這是為什麼杜魯門會在得知“北朝”向南軍事動作後,立即下令駐日本的美國海空軍攻擊朝鮮人民軍,隨後又組織16個國家參與的聯合國軍干預韓戰的關鍵原因。

美國是從1965年3月起發起“滾雷行動”,對北越發起正式轟炸,同時派遣大規模地面部隊登陸朝鮮半島南部。在此之前,美軍雖派遣顧問到“南越”,卻沒有辦法引起美國國內輿論對這個東南亞小國的足夠關注。然而當美國輿論關注越戰的時候,東亞的政治局勢與1950年時相比已經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是美國政治精英逐漸習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當他們發現台灣地區、“南韓”和“南越”並沒有如老一輩宣稱的那麼堅守民主自由價值之後,便不會無條件力挺下去,並不是只有“南越”,“南韓和台灣地區也遭受美國自由派精英冷落甚至唾棄的。

肯尼迪被暗殺後,繼任的約翰遜總統同樣是自由派的民主党人,他一心想推動的是促進經濟平等與種族和諧的“大社會”,對於遏止“紅色政權”一事更沒有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來得積極。他嚴格禁止美軍轟炸海防港和中越邊境,即便他知道這麼做可以切斷蘇聯與中國對北越的援助。

約翰遜之所以不願意一鼓作氣摧毀“”北越,一來是他恐懼美國社會的反戰輿論壓力,二來則是此時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已陷入緊張,空襲海防和中越邊境只會讓兩大國家重新團結到一起。這是朝鮮戰爭的三年內,美國從來不需要考慮到的複雜政治局面。這一自約翰遜的顧慮,也為尼克松在1972年訪問中國帶來了前提條件。

04

地利

越南所身處的地理條件,也是兩場戰爭結局不同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越南戰爭當時並不只是越南一個國家在打仗,同時老撾與柬埔寨也處於戰爭狀態。畢竟老撾和柬埔寨是在19世紀末與越南一起淪為法國保護國的半殖民地,這三個國家的命運始終緊密牽連在一起。胡志明打從1930年創立印度支那共產党開始,領導的就是三個國家,而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三個國家的共產党,至少在1975年以前是緊密團結到一起,非共勢力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胡志明得以北越、寮國、柬埔寨和南越的國境為基礎建立運補越共遊擊隊的胡志明小徑。所以相對於只需要面對北方威脅的南韓,南越還要擔心來自西部的侵犯,陷入多面交戰的局勢。

為了給美國政府制造麻煩,柬埔寨打開大門允許“北越”正規軍在越柬邊境設立前哨據點。以1974年到1975年的情況為例,“北越”有49萬軍力,其中34萬部署在南越,50,000部署在老撾,30,000部署在柬埔寨,只有70,000用於防衛“北越”本土。顯見老撾與柬埔寨對“南越”的威脅是如何之大了。

“南韓”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不只來自於朝鮮戰爭發生於美國社會“反共”情緒強烈的50年代,同時還要感謝地理環境的恩賜。“南韓”的控制區與中國彼此之間還隔了黃海與渤海,中國的支援只能從北方輸送。如果“南韓”必須要同時面對北方和西側的進攻,解決如何,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南韓總統李承晚,檢閱韓戰中援助南韓的美軍部隊

05

人和

最後導致“南越”滅亡的,是人和因素!

70年代的美國人經曆了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洗禮,看待世界更不像他們父母輩一樣二分法。美國民意更是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孤立主義傾向,反對尼克松向“南越”提供“不必要”的軍事援助。也是來自龐大的反戰民意,尼克松政府雖然以轟炸迫使“北越”坐上談判桌,卻沒有堅持要15萬“北越”軍隊從“南越”撤回,還逼使“南越”政府承認“北越”成立的越南南方共和國。

胡志明曾經指出,打倒美帝的主要戰場是在華盛頓而非西貢。美國社會龐大的反戰輿論,其實又拜科技的進步之賜。越戰以後,電視甚至於彩色電視都已經誕生,美軍在美萊村事件中對婦孺的無差別屠殺,外加“聖誕節轟炸”的慘烈畫面都傳回到了美國,強化了美國人民反對越戰的決心。

所以美國國會在1973年阻止美軍提供“南越”空中支援,又在1974年終止對南越的軍事援助,其實都是有民意基礎的。尼克松因水門案下台後,更是孤臣無力可回天,難以阻止“北越”統一越南半島。

整個天時、地利與人和,從1965年開始對“南越”就極度不利,但是“南韓”在1950年遇到的卻是極為有利。這應該是為什麼“南韓”能夠生存,“南越”滅亡的真實原因。整個越戰打從一開始,雖然吸引到了“南韓”、泰國、澳洲與紐西蘭等國家的參加,卻沒有辦法如朝鮮戰爭一樣,組成16國共同干預的聯合國軍,也顯示出美國60年代對國際局勢的掌握已遠遠不如50年代。

美國默許了“南越”軍人推翻暗殺吳廷琰。雖然南“南韓”的李承晚與樸正熙也沒有善終,但好歹他們是在打完朝鮮戰勝或參加完越戰,帶領南韓走上經濟起飛之路以後才被推翻、暗殺掉的。此時“南韓”政治與軍事局面已經穩定,“北韓”則只能靠蘇聯的援助生存,沒有任何能力武裝統一朝鮮半島。

06

結語

從“北越”和“北朝”自身來說,其實各方面相差並太多,而“南越”和“南朝”最後命運的區別,最關鍵的是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陣營的支持,還是兩場戰爭結局不同的最關鍵因素。

您還覺得有什麼補充的,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軍事歷史#